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相似文献   

2.
1986年11月18—20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如何理解列宁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参见《哲学科学》1987年第5期)。争论表明,对列宁的定义可以区分出两种极端的解释:一种认为物质是实物客体;另一种认为物质是在人的实践背景上才能得到解释的社会范畴。此后本刊信箱的调查表明,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在学术界均有自己的坚定拥护者,而且人们就此发表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见解。本刊登载的弗兰楚佐娃、彼得洛夫的父亲(1988年第7期)和尤尔钦科的文章就是这种多元论的结果。这引起人们对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问题产生更大的兴趣。现在已十分清楚了:人们一直坚持甚至更加强烈地要求从学术上,也可以说从社会方面重新研究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们来说,以往的年代并未白白流逝。现在我们就选用几个人的发言。我们认为,他们仅想把已在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争论中的发言者和在本刊著文者的观点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列宁主义学说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以来,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在此,将近十年研究概况略作评述.首先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围绕列宁的《哲学笔记》而展开的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这方面,第一本研究性的著作是黄楠森著的《〈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该著不仅对《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做了许多史料性的考证,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对辩证法体系所做的大胆探索,构架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六类范畴表(整体范畴、并存范畴、层次范畴、过程范畴、社会范畴、认识范畴),对以往通用的教材进行了突破,从而开创了列宁《哲学笔记》研究新路子、新局面.尽管他提出的体系并未被广泛采纳,但这一研究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与语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隋晓爽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3,26(5):930-931
1 引言  Premack等人在 1978年对黑猩猩的研究中首次提到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的概念。说一个个体有心理理论 ,意思是个体可以将心理状态归向自己和他人。人们一般认为心理理论有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 ,是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认知领域 (domainspecific)。Tager-Flusberg&Sullivan(2 0 0 0 )从主体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一个心理理论模型 ,认为心理理论包括两个成分 :社会知觉成分和社会认知成分。社会知觉成分属于人的知觉范畴 ,包括区分人和客体、对人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所反映的心理状态进行在线的迅速的判断 ,这可…  相似文献   

5.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6.
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无疑将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在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中,必然引出价值范畴。本文就价值定义谈一点商榷性意见。目前一般通行的价值定义是,“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即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以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点研究,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在1980年以前,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1980年之后,注意力逐渐转向实践活动的要素及其关系结构的研究,在这一研究中已初步涉及到主体和客体概念,从1982年开始,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目前已出现把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同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的趋势。由《社会科学辑刊》编辑出版的《主体—客体》文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9.
三、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一般特征苏联学者认为,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在他们看来,社会并非只是社会知识的客体。在科学发展的现阶段,出现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整体化,这些综合科学既是关于自然客体的知识,同时又是关于社会客体的知识。这说明,按照客体——社会和客体——自然界的原则把知识划分为社会知识和非社会知识并不总是合理的。社会认识是作为对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出现的。社会认识研究的是特殊的客观实在——社会的、历史的实在。主体特点是这种实在所特有的。舍普图林指出:“这里的研究客体是非常特殊的。它把观念的东西和主观  相似文献   

10.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已从一般性介绍进入较具体、较细致和较深入的探讨,兹将探讨情况,概述于后。一、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活动”范畴“活动”(或“动作”)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有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知的本质、主体认识与客体结构的一致性等问题的思考,都是建立在对活动范畴  相似文献   

12.
(1992年 9月 26日至同年 10月 25日) 论丛(济南).1992,5.16~20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 人的实践与人的世界的多重对应关系:对实践 范畴的微观思考/衣俊卿//江汉论坛(武汉).1992,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9.35~40/徐雅民斤江淮论坛(合肥).1992,5.1~7 实践推理初探/刘周全斤锦州师院学报·哲社 论马克思对“感性”范畴的研究庙正芳//理论 版.1992,4.19~23,29学习月刊(福州).1992,9.18~23 论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创造的一致:兼论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自由与实践观/许凯斤湖 人化人和人化环境的统一/陆永平斤江苏社会…  相似文献   

13.
1994年冬,《中日价值哲学新论》出版。这本书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哲学价值理论研究在东方的进展。本文想就其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效用”与“效应”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对这种作用和影响,有的用效应来概括,有的用效用来概括”(第5(?)页)。查《汉英词典》“效应”与“效用”的英文词都是effect,换言之,effect的汉译既可以是“效应”,也可以是“效用”。再查《现代汉语词典》时“效应”和“效用”的释义,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考察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演变,对于揭示这对范畴的科学涵义是有意义的。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代哲学主要探讨本体论问题,认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最早有意识地涉及认识论问题的是赫拉克利特。他说“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情”。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有两个维,其一由主客体关系而成,其二由主谓词关系而成。与此相应,主体(Subjekt)一词也有两种基本含义,即相对于客体(Objekt)的主体和相对于谓词(Pr(?)dikat)的主体(主词)。前者指人,后者通称“现实主体”。然而,这后一含义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对“现实主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本体论性质也注意不够。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主谓视角重温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本文在这方面作些尝试,以引起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角度看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马克思讨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宁、葛兰西、卢卡奇讨论的垄断 (组织化 )资本主义时期 ,以及 2 0世纪 4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 (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时期。如何批判地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 ,也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回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前提 ,在什么意义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一…  相似文献   

17.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9.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主体是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而客体则与主体相对,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在其现实性上,客体不可能超出主体实践活动所及的范围。因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自觉而能动地建立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存在并表现于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前言(3—8页)中说明了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他说本书是密切结合现代世界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经验来研究列宁对唯物弁证法的贡献的。作者认为,本书不是纯历史的或纯哲学史的著作;它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列宁对弁证法所作的贡献,他认为这在哲学上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