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谬误(Fallacy)是不正确的论证模式。西方谬误研究自亚里士多德始至今经久不衰。如果说,以往在逻辑中讨论谬误完全是因袭亚里士多德开创的逻辑传统,那么,在符号逻辑占主导地位的当代,讨论谬误多少有点“对抗”符号逻辑的意味。本世纪50年代以来,新修辞学的兴起,日常语言学派的主张以及从逻辑应用出发对符号逻辑的反思,为研究符号逻辑视野之外的论证(Argt nent)开辟了道路。而谬误正是论证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这  相似文献   

2.
论证中的非形式谬误是与形式谬误相区别的一种由论据推不出论题的错误。 关于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它是由于违反论证方式规则即推理规则而产生的思维形式(或称思维的逻辑形式)方面的“推不出”错误。 非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它是除了论证中的形式谬误外的其他“推不出”错误。其实质在于违反论据规则,思维内容不合乎客观实际。但是,在许多逻辑教科书、论著中,却认为非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学(指实证科学,下同)与哲学之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其原因在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复杂性。在各种不同观点之中,有两种极端性的观点:即“哲学无用论”和“哲学代替论”,它们各自从一个片面夸大了科学或哲学在人类认识上的作用并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从而陷入了谬误。笔者认为,科学与哲学在推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二者相辅则相成,相克则相失。  相似文献   

4.
五、科学谬误论科学谬误论是对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方法的误用造成的谬误的研究。《波尔·罗亚尔逻辑》曾把谬误看成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某种错误或心理失常。拉普拉斯1819年发表的《论概率的哲学论文》一书有一章“关于概率估计的错觉》,可算是科学谬误论的开山之作。对科学谬误论的自觉论述是由M·R·柯恩与E·安格尔于1934年作出的。他们指出,“存在着科学方法的明显误用,对其加以说研是有益的”,并分析了“还原谬误”、“简单主Q或伪简单件谬误”和“发市谬误”①。卡尔·波普尔不仅把谬误当作科学发现的重要一环,而且反复强调试错法…  相似文献   

5.
论证的非形式谬误是相对于形式谬误的一种由论据推不出论题为真的错误。关于形式谬误的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它是由于违反论证方式规则、即推理规则而产生的思维形式(有称之为思维的逻辑形式)方面的“推不出”逻辑错误。关于非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就不能说是一致的了。多数的、尤其是权威的、影响深广的教材、论著,都认  相似文献   

6.
1908年列宁在他那篇批判马赫和马赫主义的著名论文里写道:“在1906年,马赫也是很老实地承认:‘大多数自然科学家都坚持唯物主义’”。列宁这里引证了《认识与谬误》中的一句话,但他歪曲了马赫命题的原意,为了证明这一点,应该直接读他的原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今天都把已有150年历史的旧唯物主义当作哲学,而对于哲学家乃至对哲学思想不太外行的人说来,这个体系早已是不能再接受的了”(《认识与谬误》第4页)。马赫这段话是针对18世纪法国的机械唯物论而说的,这不可  相似文献   

7.
威廉·P.蒙塔古(William Pepperell Montague)与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分别是美国新实在论和批判的实在论学派的两个主要人物.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他们对谬误的本质的讨论,厘清新实在论的理论旨趣,并探究实在论作为一种认识论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讨论了蒙塔古的“生存对象的领域”(realm of subsistence)和桑塔亚那的“本质的领域”(realm of essence)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他们思考谬误的本质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此之后,本文又对两位哲学家关于谬误的起源以及如何避免谬误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严格地说,谬误是指不正确的论证,尤指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证。对谬误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有效地识别他人论证中的逻辑错误并在自己建构论证时避免出现谬误。谬误通常可分为形式的和非形式的两类。前者产生于对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违背(如使  相似文献   

9.
《辨谬篇》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谬误的逻辑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谬误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对十三种谬误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解决这些谬误的方法。此外,他在《前分析篇》和《修辞学》中,对谬误也有一些论述。这些研究和论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谬误的全部理论。正如罗斯(W.D.Ross)所说:“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考虑了推理所面临的许多最难以捉摸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胡治洪 《学海》2007,1(2):33-39
作为一篇以驳论为主的文章,本文对邓晓芒先生《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中存在的诸如承认“‘历史主义’原则”而在实际上却违背这一原则、沿用“封建专制主义传统”这一概念而对当前历史文化语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加了解、对于批评对象的批评与批评对象的思想实际毫不相干、引用的材料与企图言论证的观点没有直接联系、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莫衷一是、曲解古典文本以至与自己的论断发生抵牾、将自己的独断心态强加于人等谬误进行了分析。从而认为,由于存在这些谬误,邓先生文章中所阐述的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1.
唯识学是大乘佛教中最圆满的教理,三性哲学则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对三性哲学的理解关系到能否把握唯识学的理论实质。所谓三性,也称三自性,一是遍计所执自性,二是依他起自性,三是圆成实自性。三性哲学是唯识学的真理理论,它概括了几圣认知的不同性质,同时论证出真理的实然与谬误的因由。佛教认为佛法是出世法的无漏学,它与世间法的学理截然不同。在哲学原理上,佛学的共同核心命题就是“无我”,唯识学为佛学最圆满的理论形式,因而它也是从o无我”这个命题引申出来的。作为唯识学真理理论的三性哲学,它实质上也就是在阐释“无我…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德国人所特有的思想深度和思辨语言 ,对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与自由这一近代哲学的主题作了深入而辩证的反思论证 ,并由此肇始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晚年康德的历史理念是他对理性与自由这一近代哲学精神进行反思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没有像黑格尔那样通过一部体系完整的巨著去阐明考察世界历史的基本哲学原则 ,并依据这些原则来考察世界历史范畴下各民族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是 ,他以其深刻的哲学智慧提出了思辨历史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大厦奠定了先行的基础。一、历史理念 :大自然、理性与自由康德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气数、蓍数、九宫数三个方面论述了郑玄易数哲学 ,分析了其在易学和哲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作为经学家的郑氏通过注释和阐发《易纬》 ,探讨数在宇宙起源和发展的作用 ,其思想深度和广度并不比其他思想家逊色 ;其蓍数说直接影响后世易学家注经 ,也是宋人“河图”之根据 ;其九宫数说是宋人“洛书”之根据 ,是借助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对当时天人关系作的一种新论证  相似文献   

14.
非形式论证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庆寅  赵利 《哲学动态》2003,22(4):34-36
一非形式论证 (informalargument)是与形式论证相区别的逻辑论证。形式论证是形式逻辑研究的内容 ,非形式论证是非形式逻辑 (informallogic)的研究内容。非形式逻辑于 2 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 ,用“非形式”命名这种逻辑 ,意指这是一种不严格的逻辑。形式论证具有固定的结构 ,要求结论从前提演绎得出 ,否则论证无效。非形式论证的结构常常不明显 ,它不单纯要求结论从前提必然得出 ,也允许结论得到前提足够的支持 ,仅当前提对结论的支持不足够时 ,才认为论证是谬误。对于论证 ,形式逻辑关注它的演绎有效性问题 ,非形式逻辑关注它的有效性程…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1992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登载的陶富源和胡承槐二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陶文”和“胡文”),对陈志良和杨耕以及刘森林、张一兵诸同志的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驳难。“陶文”以他对劳动的基础作用的认识,来论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实践的逻辑”要求的不断增长和数理逻辑对日常思维中逻辑问题的无能为力的日益显著,非形式逻辑越来越引起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的关注。非形式逻辑以论证为中心,力图回答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论证的分析,语言预设的特征以及谬误的类型等。其中对论证的分析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蒙诺·比尔兹利(Monroe Beardsley)采用图表的形式来分析论证的结构以帮助人们对论证进行评估,这种图表经过斯蒂·文·托马斯(S·N·Thomas)和诺尔特(J.E. Nolt)的发展和完善,就形成了所谓的  相似文献   

17.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鲍波尔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Popper)这本书,自称是一本向哲学爱好者们介绍鲍波尔思想的著作。作者T.E.伯克(T.E.Burke)认为,把鲍波尔和维特根斯坦两人关于哲学本质的观念加以比较,是很有益处的。把这两位思想家相提并论真有点出人意料之外,不过在题为“哲学的哲学”的第一章中,作者试图证明,在鲍波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表面上的不一致”的下面,隐藏着惊人的一致的方面。在这一章中,作者先没有论证这种主张可能的合理性,而是优先从元哲学方面考虑这种“不明  相似文献   

19.
此文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说明和描述的学说。首先作者指出维特根斯坦的见解及其论据:(1)维特根斯坦认为说明自然现象是科学的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自然现象的说明还元为尽可能少的若干原始的自然规律;而哲学断然不是科学,因此决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他把形而上学的源泉归之于哲学家们企图按照科学的方法求提问题、回答问题的倾向。他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2)他认为“说明”是一种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导致意见的一致;而对哲学问题大家却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所以在哲学中人们决不应当来说明。(3)他认为描述并不是描述现象,而是描述语言的用法。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用法的错误就是一切哲学问题困惑的根源和原因。哲学问题的原因就是一团语言的混乱。接着,本文作者以心理意象问题为例对维特根斯坦的见解进行了批评:(1)维特根斯坦尽管把哲学问题当作胡说,然而他自己却仍然被他看作为哲学的问题所引诱,如在心理意象一例中,他提问“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含糊的问题。(2)维特根斯坦认为应从哲学中排除掉假说、原因及说明,而他自己却提出哲学问题的原因是辞汇的混乱,这一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说明,这是自身谬误之一例。(3)根据说明和描述的不同而将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截然分开是不对的,因为由科学之能说明推论不出哲学之不可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外刊学论     
伯恩斯:“哲学与历史:普遍性和特殊性”,(Burns,R.M.,“Philosophy andHistory:The Universal versus the Particular”,Philosophies of History:FromEnlightenment to Postmodernity,Charpter1,Blackwell,2000)哲学对历史学有何影响?或历史学对哲学有何影响?如果你考察了这两门学科的早期发展史,你会认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少。哲学始源于我们称之为前苏格拉底派的关于了解宇宙本质的努力。与早期的神话不同,他们通过理性的论证来检验他们的想法。在所有的著作中,他们都事先假定世界最终是理性的,而人类理智已经具备了发现宇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