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既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亦是人的自由存在方式,既是人对存在的反思性把握,亦是人的反思性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宋有一人,名为张商英,任宰相,与“潦草字”先生渊源颇深,世讥称“草圣”,其亦为意。一日,张诗兴大发,龙飞凤舞,挥笔写就,洋洋得意,将诗稿交与侄誊写。侄誊,因共字甚草,未能辨认,冥思苦想,未果。俺只得执稿请教。张接之,横竖端详腿久,亦未辨出。于是容色惧变,骂侄曰:“笨蛋!何不早时问我,致余令亦不辨矣!”  相似文献   

3.
商代的巫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医学、音乐、天文、占卜等许多文化领域.商代存在着巫、官合一的现象,亦官亦巫是商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而商代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进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因此,商代巫文化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汤若望神父在崇祯12年(1639)11月呈皇帝疏中有:“天主者,天地真主;主天亦主地,主神主人亦主百物。”是“天主”译名较早文献之一。它明确界定了天主教所指“天主”的实质内涵,并阐明它完全区别于《史记·封禅书》中的八神之首的天主,亦  相似文献   

5.
“上帝”考     
上字既有时间在先之义,亦有空间在上之义。帝字本义含源头之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上帝"可能指早先的先帝、先王。从先秦与秦汉文献来看,上帝与天是不同的。汉末开始称天为天神、天帝。此后,上帝成了天的"别名",人们用天取代了上帝。近代以来人们以上帝来指称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成了西方之神。故,人们通常误以为上帝或指天,亦或指西洋神。中国先秦时期的上帝应该指先帝。  相似文献   

6.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先进》有这么一章: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旧时比较有影响的解释有几种,列如下: 孔曰:践,循也。言善人不但循旧追迹而已,亦少能创业,然亦不入于圣人之奥室。(《论语注疏》) 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程子曰:践迹,如言循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河南程氏遗书》卷八作“虽不循守旧迹”)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8.
张存信 《天风》2016,(6):54-55
正常听一些人说“愿上帝祝福你”,也常看到一些教会印发的传福音文字材料中写着这样的话,甚至有些中文译本圣经亦如此翻译。我认为这有些欠妥,故对照《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中文译本和合版圣经,对“赐福”与“祝福”词意进行辨析、分析研究经文翻译及解析相关经文。一、“赐福”与“祝福”词意辨析虽“赐福”与“祝福”二词,在原文希伯来文中为同一词,即“barak”,在英文中亦为同一词,即“bless”,但在汉语中却有显  相似文献   

9.
对于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应持"存在的呼应"及"同情的理解"的态度。惟有如此,方可真正"走进"传统文化而批判地继承;亦惟有如此,方可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马沙亦黑”是尊称不是人名金占祥"马沙亦黑"一词在一些辞书、专著和论文中,几乎都被看作是人名。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词典》载称:"马沙亦黑,明初西域天文学家,汉名吴谅、字仲德"。有的专著还对该词作了解释,《回族人物志》(明代)关于马沙亦黑一节载:"...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是一个狂生。 金圣叹生于1608年,明朝灭亡时他亦不过56岁,以区区而立之年,要圣人都赞叹一番,其狂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4.
华程 《佛教文化》2016,(1):18-29
对于制作者而言,和菓子的制作更像是一场修行.或许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和菓子才能在抚慰味蕾之外,亦能温暖人心.  相似文献   

15.
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郑康成自为书戒子益恩,其末曰:‘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此正孟子所谓‘父子之间不责善’也。盖不责善,非不示于善也,不责其必从耳。陶渊明《命子》诗曰:‘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用康城语也。"天下做父母的,看了这一段记载怕都不免要感慨的。父子之间,做老子的该说的当然要说,否则"养不教父之过"就真是大大的罪过。但做儿子的听不听得进去,却又是勉强不得的。"亦已焉哉",是通达,也是无奈,用大白话说,就是"也就算了"。不算又能怎么样,说多了,轻则嫌烦,重则生仇。  相似文献   

16.
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家们所深为关注的问题。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嵇康进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前人的基础上,郭象对此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人以“名教”即“自然”来概括郭象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任了自然,也就遂了名教,尽了名教规定的义务,亦尽了自然之性,并指斥他以此为腐朽的门阀士族制度辩护。对此,作者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名教乃自然之迹所谓“名教”,就是将符合封建统治者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  相似文献   

17.
朱熹尽管批陆为禅,其学亦吸收了佛禅的“明心见性”思想。陆九渊虽自谓“心即理”之说得自孟子,实亦受到程朱影响。要之,二人都讲道德本心,分歧只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上。朱子强调二者相辅相成,实则在“道问学”上用力较勤。象山强调“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但亦未尽废“道问学”。朱批评陆自信太过,陆则以朱为支离。然而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朱陆之学得以相辅而互补。  相似文献   

18.
路过浙江奉化,听说这里颇重"弥勒文化",不由好奇。何以此亦"文化",且这"文化"偏看中了此时、此地、此神?我便一路向当地群众请教。看中此时,是因为2008年真  相似文献   

19.
《论语·卫灵公》有"君子固穷"之说,其中"固穷"一词历来不得确解;《先进》篇又有"回也其庶乎屡空"一句,其中"屡空"一词亦为训释疑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屡"作"居","屡空"为"居空",这条异文资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固"与"居"同为从"古"得声之字,古音当接近,"穷"与"空"古音亦近。"固穷"与"居空"应为一个词,该词为"居穷",在"君子固穷"中,"居"假借为"固",在"回也其庶乎屡空"中,"居"因形近讹为"屡","穷"因音近假借为"空"。"居穷"义为"安穷",言君子于穷困之境,仍能保持君子之人格品性。  相似文献   

20.
正前些日子是杨绛女士逝世一周年,许多人又忆起那些充满人生大智慧的话语:"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老人的"淡定"和"知足常乐",受到不少人激赏,大有"相知恨晚"和"人生顿悟"之感。亦有人云:"杨先生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