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经验论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上是沿着西尼尔-穆勒-凯尔恩斯科学主义取向的传统,强调“价值与事实”的区分和“价值中立”,将经济学理解为与一切价值规范和形而上学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的”科学。实际上,经济学理论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明,得益于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滋养。例如,从其哲学的思想资源来看,它同时受益于经验论和理智论两种在精神气质方面存在张力的思想的影响。本文从经验论这个侧面来说明经济学理论背后所隐含的哲学基础。一、功利主义现代功利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经验论。经验论的代表洛克主张知识源于经验,人的心灵在经验印入之…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外国哲学史分会第三届年会,1986年9月21至27日在奉节讨论了经验论、唯理论和休谟哲学.有人认为现行划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能把以何种知识为可靠作为划分二者的标准.经验论并非断定感性认识更可靠,唯理论也并非肯定理性认识绝对正确.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历史和逻辑的考察中得出,经验论并不肯定感性认识是确实可靠的,原因是经验论者承认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问题,历来存在两大基本派别,即经验论(感觉论)和先验论(天赋论)。大略说来,前者认为,人的所有认识信息均来自客体,主体有如镜子或白板,客体将其印迹烙在主体上。认识就在于主体接受客体传递来的刺激,从而获得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法国哲学家梅纳·德·比朗的哲学是一种既非经验论,也非先验论的所谓的先验经验论,他试图以他的哲学思考,来为整个科学乃至神学奠定真实的基础.我们通过梳理和探讨他为我们找到的哲学源点,即作为原初事实的意识,或者说机体性效力(身体)和超机体的力量(意识)的互构性存在关系的思想,来初步介绍他相比于近代许多哲学家而言的非常独特的哲学道路(比如他开创性地把身体置于一个最为原初的理论地位的有趣思想),并试图指出他的哲学与法国现象学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5.
徐瑞康教授新著《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发展史》,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部专著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最新成果,被称为西方哲学史方面的一部“断代史”,填补了西方哲学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全书以历史线索为主,突出整个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创立、发展和终结的过程,并在论述这种哲学产主的历史环境和前因后果基础上,着力揭示两大学派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斗争、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十月四日至七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等三十个单位六十多人在武汉大学讨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这次会议是编写多卷本《西方哲学史》准备工作的一部分。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试论莱布尼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综合王致钦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后一位唯理论哲学家。以往对莱布尼茨的评价,通常认为他作为一个唯理论者,试图把唯理论和经验论调和起来,找到一条介于笛卡尔与洛克的理论之间的中间道路。本文试图从正面肯定这种“调和”的努力,视其为...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及外国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哲学系和湖北省哲学学会哲学史分会联合发起,10月4日至9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讨论会。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较为深  相似文献   

9.
近代文艺美学以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即把艺术之美当作鉴赏活动所产生的纯粹主观体验,失落了艺术的原初本质,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康德坚决拒斥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享乐主义,把鉴赏力规定为对美的普遍有效的合目的的形式作出判断的能力,因而鉴赏是对艺术的认识问题,而不是感觉问题。艺术的原初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先验的不可见之美是高踞于现实之上的应然性和无限性的世界,它不可能止步于外观之美和形式之美,因为它不是经验现实中直接存在的东西,而是知识的对象和先验理解力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洛克是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对西方哲学史最大的贡献就是系统总结了经验论的认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他的观念论,他认为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为了说明观念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他提出了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第一性的观念以第一性的质为原型,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是不相似得。  相似文献   

11.
B.C.范·弗拉森(B.C.van Fraassen)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结构主义的实在论而作的,他认为若把"建构经验论"做些修改,就可以把建构经验论表述为"经验主义结构论"。众所周知,科学实在论发展到上世纪末就基本上偃旗息鼓,至萨普的准实在论,再到古德曼的非实在论,发展到21世纪初便出现了"结构的实在论"。所以,面对结构的实在论,范·弗拉森认为,它依然面对着表象的难题。我们究竟如何表象客体?无论是实在论怎样改变形式,都仍然存在着怎样认识理论与实在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仍然会存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因此,范·弗拉森认为,按照结构的实在论的观点,建构经验论也就可以修改为"经验主义的结构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经验的适当性"来理解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坚持其一贯主张的建构经验论的语义学理论观。  相似文献   

12.
颜峻 《中国哲学史》2023,(1):117-124
量论是熊十力思想拼图中重要且零散的一部分,从牟宗三到当代学者都做过补充、完善的努力,但是学者极少论及熊十力的量论存有前后不同的阶段及不同的呈现状态,所以,并不能笼统的把各个时期的量论思想互相填充。熊十力的量论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新唯识论》为代表,依于佛学量论而自出机杼;第二时期以《原儒》为代表,彻底跳出了佛学量论的思维框架,创发出儒家量论的基本框架;第三时期以《明心篇》为代表,建立起知识-道德圆融不二的认识论-工夫论体系。熊十力量论体系虽不完善,但后人也难以真正为它补全。  相似文献   

13.
尽管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反映20世纪西方哲学的全貌,但对语言问题的普遍关注却是该时期不争的事实,这无论从大陆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来看还是从英美分析哲学来看都是如此。然而,为了真正把握语言问题在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意义,必须联系整个现代哲学及其演进来看待,尤其必须回到它们的源头———早期现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传统。本文认为,就西方哲学对待语言问题的姿态而言,存在着从早期现代到后期现代再到后现代立场的变迁。在以唯理论和经验论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中,意识主体的中心地位导致语言居于思想的单纯表象工具…  相似文献   

14.
就哲学理论的探讨而言,张岱年之哲学思想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为"一本多级"之物本论;二为"真知三表"之经验论;三为"充生以达理"之人生论;四为"文化综合创新论"。它们呈现出张岱年哲学体系的主干,故亦可以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1907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发表了他的《三十自序》,谈学习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体会,里边有这样一段话:“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相似文献   

16.
蒯因借以反驳逻辑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相信综合陈述和分析陈述间严格的区别和每个有经验意义的陈述都有自己独立的经验内容)的武器是极端整体主义知识观,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 (1)蒯因认为诸科学陈述是逻辑地相互地联结在一起的,而且关于这些逻辑联系的陈述也是科学总体的一部分、。因而也逃脱不了受修改的厄运。根据蒯因的这一看法,那么我们便不能断定科学陈述间存在着这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结果是当处于科学织物外围的观察陈述与经验发生冲突时,这种冲突也就不一定必然影响到处于中央的逻辑数学陈述,因而对它们的修改也就不是必然的。(2)如果一切陈述都是不牢靠的,都可修改,那么蒯因的“所有陈述都是不牢靠的,都可修改”的陈述也是不牢靠的,可修改的。(3)科学诸分支的各种陈述间都存在着的某种联系绝没有蒯因想象的那样紧密,以致当某一个靠近外围的经验陈述受到冲击时,可以通过调整逻辑数学规律而保住该陈述。(4)蒯因的整体论坚持认为任何陈述与经验发生冲突时皆可通过调整科学体系的其他部分而使其成为真的,这导致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直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实证科学",但他以辩证法构建的"实证科学"实际已经颠覆了传统知性科学的核心原则,是以"批判性"为核心特征的大写的科学。这种"批判的实证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研究领域知性方法的肤浅性,社会实在作为无限性的存在,不能由知性逻辑把握,只能在辩证法的批判逻辑中否定地展开。"批判的实证科学"既超越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科学范式,也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它作为"新世界观"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呼唤着一次新的精神革命。  相似文献   

18.
宋子明 《哲学动态》2023,(10):106-114
决策的形式模型只有通过适当的解释才能与实证或规范内容相连接。研究个体选择行为的微观经济学,需要采取实证的自然主义方法论来定位其科学性,同时免不了对理性选择进行规范考察。根据经济学家对决策论模型的主流解释“显现论”,对选择行为的说明和预测是基于对行为的经验观测和内在一致性条件的。在哲学上,显现论曾一度被认为是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宿醉”,近年来却得到颇有影响力的辩护,也使经济理论的实证地位得到支持。而对信念、偏好、意图等心理状态及相关规范内容的兴趣,使得决策论模型在哲学上的应用默认了一种心理主义解释。通过引证并回应近年来哲学领域里对显现论的辩护,可以看到,决策论模型允许心理主义解释。但通过论证理论反例的泛在化,澄清其实证预测功能面临先天困境,从而能更恰当地理解决策论的实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儒家哲学包含两个不同的传统,即以孟子为代表的性本论传统和以荀子为代表的人本论传统。前者主张以善性为本,倡导顺其自然。后者突出仁义为本,强调教化改造。在儒家发展史的早期,这两个传统之间常常是冲突的。到了宋代,儒学家们用体用论模式重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以性为体、以文为用。二者之间最终形成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到了逻辑终局,核心内容就是他的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经验的推断就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源于人的习惯的,习惯是一种心理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