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在道教中,"洞天"指通天的洞府,居之修道可成天仙;"福地"为驻地的福祉,居之度世可成地仙。洞天福地观念早在六朝时期已经形成,成书于东晋的《道迹经》和南朝的《真诰》均有洞天和福地的记载,原本为道教虚拟的仙境,实际成了道教修道安养的祥和世界,洞天福地理论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人居文化和福地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深远。当今,对洞天福  相似文献   

2.
黄龙观位于广东四大名山之首的罗浮山,始创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自1993年重建以来,渐成岭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一大道观。一罗浮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仙山。相传上古之时,本地仅有一座罗山,后有另一山从东海漂浮而来,二山合而为一,故名罗浮山。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其中第七大洞天"朱明洞天"和第三十四福地"泉源福地"均在此罗浮山上,可见其仙缘深厚。  相似文献   

3.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4.
道教素有洞天福地之论。洞天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地,福地乃上天命真人治理之所。洞天福地是仙真们统理及修真得道的地方。全国道教名山胜景被编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其中以洞著名者,大概只有庐山的仙人洞了。庐山仙人洞居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谓曰洞灵真天。庐山仙人洞,亦称佛手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于庐山赋诗记赞山景云色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兹以后,“仙人洞”乃与庐山齐名而传天下。“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得道之所,其临锦绣谷、距牯岭西南五华里,自然形成,高阔…  相似文献   

5.
正乾元观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境内,地处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茅山,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底蕴深厚,高道辈出,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秦时,茅山开山祖师李明真人在乾元观结庐炼丹,得道飞升,开启了茅山作为道教圣地的历史。今天的乾元观内尚存古井一口,为李真人取水炼丹处。  相似文献   

6.
茅山———中国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道院,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二十一处开放重点宫观之一,目前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道观。1997年元月至1998年6月,经国家宗教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相似文献   

7.
“洞天福地”是一个饱含着道教思想色彩的专用名词,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是充满着迷人色彩的道教仙境;而上党抱犊山就是鲜为人知的“七十二福地”之一,据传庄子就曾经隐居在这里,且在上党抱犊山得道成仙。显而易见,上党抱犊山是道家文化发源地之一,其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有关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8.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历史上茅山宗的活动中心,被誉为道教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据《茅山志》记载,茅山之中洞穴相连,有神仙洞府位于其中.茅山洞府蕴含着道教特有的文化意蕴. 神仙洞府,崇尚阴柔 贵阴尚柔是道家、道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到《庄子》"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②;从《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到《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这些无不体现道家贵阴、尚柔、主静、崇无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国强 《中国道教》2003,(4):59-60,62
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  相似文献   

10.
冲虚古观地处罗浮山南麓,道教称第七洞天(朱明辉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仙人华子期治之)。创建人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生于晋武帝大康四年(公元二八三),晋时任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从郑隐学道,得其丹法,后师事南海太守鲍靓,著《抱朴子·内篇》,整理炼丹方术,发展外丹理论,以达长生久视之愿。东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到广州访邓岳,邓曰,罗浮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中“三十六小洞天”的“十九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五西仙源”,均在浙江省台州地区。前者位于临海市南十五公里的盖竹山上,后者位于温岭县西五公里的温峤镇。弹指一挥千年逝,今日“洞天”与“福地””仍是浙东道教的圣地。《云笈七签》载:“第十九盖竹山洞,名曰长耀宝光天,仙人商丘子治之。”盖竹山,又名竹叶山,满山翠竹,郁郁葱葱。盖竹洞,亦称“杨岙洞”,山洞奇特,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月的体道生活,大家在喧嚣的生活中暂时停下奋斗的脚步,放下身体和心灵的负累,让生命在大自然中寻找真谛,也更加坚定了对道教的信仰。茅山拥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号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位列天下名山七十二福地之首。乾元观是五观之首,处郁岗峰下、炼丹井畔,历史悠久,绵延两千年,建筑体量恢宏,乃世间仙府,有"秦汉神仙府,梁唐  相似文献   

13.
文化艺术     
<正>首届南宗道教论坛举行11月21日,首届南宗道教论坛在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玉蟾宫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副会长黄至杰、陆文荣、张高澄,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刘怀元等出席。第9期"道教学术研究沙龙"成功举办11月28日下午,第9期"道教学术研究沙龙"在中国道教协会举办。沙龙围绕着洞天仙山这一传统文化概念,以"山海洞天:建筑·仪式·图像"为主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
各位道长、各位信众、客位来宾: 罗浮山冲虚古观重修告竣,举行圣座崇升大典,承蒙邀请,有幸瞻仰华南道教胜地,恭参法筵,不胜欣欢,我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全体同仁谨祝大典园满,玄风振兴。北京白云观应邀参加大典、现有黄信阳经师代表白云观住持及全体道众前来祝贺。罗浮山是道教名山,称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并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冲虚古观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7-334)。  相似文献   

16.
道教尊奉武夷山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道教在武夷山有深厚的传承基础,秦汉以来,武夷山是历代方士羽客隐遁之所,山中各个峰、岩、景点,都融入了道教文化不同程度的印记,至今山中仍存武夷宫、止止庵等道教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7.
道教信仰中的地上仙境大体可分为十洲三岛仙境、二十四治仙境和洞天仙境三种类型,前者属于海上仙境体系,后两类属于陆上仙境体系。十洲三岛是道教整合上古时期海上仙境信仰的产物,二十四治仙境是道教教区经过改造后产生的新型仙境,洞天仙境是对道教推崇的名山仙境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很久以来,我们就向往着参谒陕两省的道教胜迹,特别对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道教宫观——楼观台,更是怀有仰慕之情。一九八六年秋,为搜集编辑《洞天胜境》的资料,有机会参访了周至县古楼观、西安市八仙宫,华阴县西岳华山诸庙以及户县重阳万寿官,夙愿得以实现。虽来去匆匆,历时不过十天。胜境之壮观和道友们真挚的情谊,都深深地印在心底,至今不能忘怀。道教第一福地——楼观台在天高气爽,黄熟红笑的大好时节,我们来到了古楼观(亦称楼观台)。楼观台在终南山北麓,秦岭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橡林  相似文献   

19.
赵益 《宗教学研究》2007,17(3):57-63
上清道教在原始"洞"观念基础之上,进行了宗教式的建构,创造了具有阶段性特色的"洞天"理论。"句曲洞天"的核心是创生型宗教的"度灾之府",是建立在"末世论"基础上的"千禧年主义"(millennialism)的一种产物,与后世道教发展生成的"洞天福地"系统有相当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蒙山为山东道教胜地,在山东省平邑、费县、蒙阴等县之间,纵横1000余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仅次于泰山,故蒙山又称"亚岱".境内层峦叠嶂,巍峨壮美,道教文物古迹、庙宇、石碑石刻荟萃,素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之称,是道教著名的修道养生之福地,在山东道教发展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