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丽  黄杰 《中国宗教》2018,(4):56-57
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是古晋阳城的核心地区,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太原龙山南脊在唐代就建有昊天观,也叫静居观,并开凿两间石窟。石窟选址为道教堪舆学中负阴抱阳之地,也是我国道教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  相似文献   

2.
龙山道教石窟有关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原西南约四十里,有龙山道教石窟,位于静居观沟上之龙山峰顶,古昊天观之东侧。石窟凿修在一庞大峭岩上,前有敞坪数亩,后倚蔚然峻峰,更有苍松古柏,翠绿挺秀于东西。石窟共八洞,皆刻道教神仙像。规模虽不大,以道教石窟甚少,且雕艺精湛,故颇珍贵。它最早开凿于何时,无史料可考。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常盘大定曾著《山西龙山》一文,发表于《支那文化史迹》第一辑。事隔多年,张明远教授对山西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龙山道教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和专著,为深入研究唐朝道教,特别是蒙元时期的全真教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①。然而,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本文拟就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和开凿的时间重新进行考证。并且,对保留至今的全真教实物资料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一、关于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龙山道教遗址,常盘大定和张明远教授定名为“龙山道教石窟”。笔者认为,当复原龙山道教遗址时,应尽量沿用全真教…  相似文献   

4.
一如  迦琳 《佛教文化》2011,(2):92-95
从太原出发,沿盘山公路向西南行驶约三十六公里,即可到达天龙山. 作为吕梁山脉的一个分支,天龙山平均海拔在一千四百米.这里山势险峻,沟壑深邃. 令天龙山闻名天下的,则是被称为"独一无二的"天龙山石窟造像.  相似文献   

5.
杨晨昕  李雅君 《法音》2023,(5):57-60
相较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闻名于世,被盗凿严重的天龙山石窟长期以来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但2021年初天龙山第8窟“佛首”的回归,使它再度引起了世人和学界的关注。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丞相高欢“霸府”晋阳城时期(534-550),高欢在此建避暑宫并依山开凿石窟,就此展开天龙山延续一千多年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的石窟建筑,最初是随着印度佛教石窟建筑的传入而出现的,而道教石窟建筑也是其影响下的产物。例如,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道教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元年(535)的陕西宜君县福地水库石窟,其中有关道教的内容仅占三分之一,其余的都是佛教的内容;开凿于宋代的重庆大足石窟,也是融合了儒释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天龙山石窟上承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之余韵,下开盛唐丰腴健美之风尚,是独具特色的佛教石刻宝库,反映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呈现出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艺术的一面。2021年春节,天龙山佛首的回归首秀,吸引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历经风雨、受尽浩劫的石窟。  相似文献   

8.
老庄道家是道教的理论来源之一,道教学者葛洪总体上对老庄持维护态度,但也在生命观和政治观上对老庄提出了批评。通过认真辨析《抱朴子》中"道家"和"黄老"的内涵,以及葛洪对老庄道家的态度,可以看到葛洪的道教仙学既批判地继承了黄老之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黄老之学,这是葛洪道教仙学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思想,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道教地理学很受道教研究者关注,早有学者关注道教的大地观、对九州山川的描述、对地理现象变化规律的探索~1。已有研究多是在道教对地理的描述中搜寻"科学"的影子,而忽略在道教本身的思想中追寻其渊源。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展示道教的地理思想,重点分析道教的世界观、圣地意识和道教徒的景观意识。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讲中国绘画史,常见列"道释"一门,指佛教题材与道教题材的作品。道教与中国绘画,是无法载然分开的。如何综合以观之,颇不容易。盖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  相似文献   

12.
正大足道教石刻,是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石篆山等代表性石窟点。在大足道教石刻中,可以领略到道教艺术自身创新的独特魅力,丹凤眼与美须髯这些人物面部局部特点,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道教艺术在经历漫长发展之后,至两宋时期逐渐臻于成熟,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道教石刻,可谓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  相似文献   

13.
各地宫观     
正各地道教界为昆明"3·01"遇难同胞超度祈福3月1日,云南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各地道教界纷为遇难同胞超度祈福。镇江道教界人士强烈谴责制造恐怖事件的恐怖分子,呼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太原市万柏林区居贤观道院为遇难者超度祈福。青海省道教界人士在西宁北山土楼观为伤亡  相似文献   

14.
正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为庆祝广州纯阳观复观二十周年,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示广州市道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和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道教风貌,开展道教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广州市道教协会于9月26-27日在纯阳观举办以"道德人生、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一届广州道教文化节暨纯阳观复观二十周年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16.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 ,道教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是主张形神统一、形神不离的。与基督教的灵肉分立和佛教的形灭神不灭之说比较而言 ,这可说是道教形神观的一个特色。不过应注意 ,道教的形神观有时呈现出很特殊的表现形式 ,若不加以辨析 ,极有可能对道教的形神观产生误解 ,即认为道教并不是一贯主张形神不离和形神统一的。比如 ,道教内丹术所体现出的形神观念就是如此。我们在此试对其加以简要分析 ,目的是证明道教的形神观虽然表现形式有异 ,但始终坚持了形神不离和形神统一的立场。道教既然主张形神不能相离 ,就必然以某种方式将二者合在一起。在道教中 ,…  相似文献   

18.
<正>董沛文:道教原生态生活是解决现代健康危机的有效途径古老的道教文化、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必然会成为解决现代生态危机、健康危机的有效途径。做为道教信众,必须严格按照道教的智慧去精行,恪守戒律,尊生、贵生、乐生,守其一,处其和,通过"身心和谐"的修炼,促进"家庭和谐、与人和谐"的和谐关系,"天人和谐"的环保观、生态观,慈心于物,乐善好施,扶危济困,  相似文献   

19.
安岳玄妙观的道教造像精美绝伦,是盛唐道教的实物佐证,也是巴蜀道教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玄妙观的道教造像自发现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史书文献的失载,导致我们对这些造像的认识人言人殊。《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是记载玄妙观道教造像的唯一文字资料,解读该碑文是揭开玄妙观造像神秘面纱的关键钥匙。文章从校勘碑文入手,对碑文作出考证与释读,指出玄妙观的道教造像是依据道教黄箓斋法而造,这是认识这些道教造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徒在追求长生成仙和济世度人信仰目标过程中,通过无数实践积累起的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的系统学说,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养生学模式。 道教养生学来源于道教长生成仙的信仰,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的基础之上,与道教的生道合一、重生贵生、天人相应、形神相依、我命在我、以德养生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道教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