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诚 《中国宗教》2018,(3):10-13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寂静的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从此,菩提的种子便散播四方、生根发芽、抽枝散叶,渐渐生长为人间希望的绿洲。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曾经的绿洲已经变换了颜色,却益发衬托出那些千年菩提古树的苍翠遒劲、勃然生机。中国佛教,便是流淌着千年血液而又闪耀着时代新绿的菩提大树,古老而年轻,深邃而常青——这强大生命力的背后,  相似文献   

2.
正从菩提书院来说,传灯是一个重要项目,可以说,是书院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书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点灯和传灯服务的。其中,三级修学属于点灯的过程。通过闻思修,驱除无明,点亮心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发现一切众生都有觉悟本性,都有自救能力。所以,这盏灯不在别处,  相似文献   

3.
红木 《佛教文化》2011,(5):72-75
豫西南腹地,距镇平县城三十余里、杏花山阴、有一古刹,名曰“菩提寺”,相传为唐代高僧释智勤所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10,(1):15-25
<正>一、目连救母报亲恩,佛说兰盆垂后世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佛典中记载了一个孝子救母的感人故事。千年之后,这个故事开始在中国流传。又过去了一千多年,这个故事在中国佛教徒中仍  相似文献   

5.
(4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是重申第13段中所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意。菩提无相,非定实法,可证而不可得,得则取相着相,即非菩提。真正的做到心无所得,亦即心无所住,那才可以直证无上菩提。 (50)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和平     
观藏 《法音》2003,(9):32-34
和平,无时不为世人所渴盼,它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宁静祥和、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状态。而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从根本上来说,佛教与和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是和平的永远向导,和平是佛教的外在体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降诞人间,那时的古印度由多个小国家组成,并且纷争频繁。佛陀洞察了人世间的烦恼与痛苦,透视一切所知的境界,圆证缘起《法音》2 0 0 3年第9期性空的真实,悟得无上菩提。之后,佛陀与诸多弟子四处弘扬佛法,劝人远离争斗,广行善道,亲近善法,息灭一切战争,使得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得以平和,不协调的社会关系得以…  相似文献   

7.
大菩提寺沐浴在冬日的晨曦中,52米高的沙石筑成的菩提塔直插云端。微风吹过,尖顶上传出悦耳的铃声,清脆而悠远。站在入口处,可以听到里面传来低沉的诵经声和鸟儿欢快的叫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人来到这里,都会虔敬地脱下脚上的鞋子,赤脚走入这神圣的殿堂。是的,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庙宇。它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迦耶,是佛祖释达牟尼顿悟的地方,又称“菩提道场”。那棵举世闻名的菩提树,就在这座高耸的菩提塔的后面。它是全世界佛教徒精神的故乡。站在大菩提寺的门口,脚下是冰凉坚实的石板。整个大菩提寺的中心是菩提塔和菩…  相似文献   

8.
七、日用生活禅一般初学佛者认为,修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人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世间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生活的。若离生活,则无禅可言。《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86]同经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87]问:为什么成就菩提不离世间、不离生活呢?答:菩提是觉悟义,觉悟要有所觉悟的对象,而世间就是菩提所觉悟的对象,作为菩提来讲就是能觉悟的般若智慧的圆满。一切众生虽然  相似文献   

9.
《金刚经》现存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玄奘和真谛等六种汉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是《金刚经》的第一个重译本。因为有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译经巨匠的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被看作是与鸠摩罗什差异不大而无新意的译作。但通过梵汉对勘与同经异译的比较可知,鸠摩罗什译本表现出明显的归化翻译特征,菩提流支的译本则表现出相对较为明显的异化翻译特征,在翻译上尊重佛经原典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保存了印度文化的特征,务求译出与佛教教义及礼俗相关的内容。菩提流支译本已经对鸠摩罗什的归化翻译方法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得到了玄奘的认可与承继。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93,(3)
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本无高下,随众生心妄见高下,而高下悉皆无性。达此无性,名为无上菩提,非别有少法可得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善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以)诸善法,惟  相似文献   

12.
正那日黄昏,走在校园的芙蓉湖畔,我忽然慢下了脚步。湖边一排粗大苍翠的树木吸引了我的目光,近前一看,小木牌上写着树名——菩提树。看见"菩提"二字,内心不由生起一丝敬畏之心,书上说痛苦而生菩提,是在逆境中产生的美  相似文献   

13.
《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的“宋境”一词有“时间 空间”的含义,意即“刘宋的境内”,并非孙述圻所说是泛指五到六世纪的“中国南方政权”的辖地。菩提达摩的于刘宋明帝至顺帝年间取海路来华,抵达“宋境南越”,“菩提达摩是否谒永宁寺”是确定《续僧传》与《伽蓝记》所载的“菩提达摩”是否为同一人的重要逻辑环节,胡适没有作这一环节的“求证”。考古资料揭示,道宣对永宁寺的记载有失实;文献考证表明,道宣撰《续高僧传》时,依据《洛阳伽蓝记》一书,但删去菩提达摩谒永宁寺一事,证明了二书所载的“菩提达摩”同为一人。菩提达摩大致于神龟元年(518)至永安三年(530)之间谒永宁寺。  相似文献   

14.
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此为佛陀所觉悟之智慧.以其所悟之道至高至大,故称无上.以其道真实不虚、无所不  相似文献   

15.
杨笑天 《法音》2004,(5):3-10
一、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的内涵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和实践上的意义笔者曾在《法音》2000年第5期上发表过题为“关于达摩和慧可的生平”的论文,综合各种相关史料,对菩提达摩和慧可的生平做了重新考订,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1]。本篇则将重点讨论菩提达摩的禅法。中国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研究一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人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典兵法,而《孙子兵法》则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它虽仅仅短短六千言,然而却和《周易》、《论语》、《道德经》一样,是影响中国文化两千五百余年的不朽元典。它的伟大价值,在于它真正参悟了战争的禅机奥秘,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一般规律,规范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主导倾向。因此,历来被列为我国兵书之首,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并在世界军事学术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影响也已超越单纯的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斗争、外交角逐、经营管理、体育竞技…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10)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它在西藏的寺院很多,但塔却较少,且大多为达赖及班禅大师的肉身灵塔,而其中却有两座我国佛教及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江孜白居寺里的菩提塔,就是其中的一座。白居寺菩提塔,藏语中称为“白根乔登”,塔高40米,位于白居寺(藏文意吉祥轮大乐寺”)中心。它的北面、西面和南面,都被一座小土山紧紧拥抱着,形成一堵天然屏障。它背负山岗,巍峨独尊的英姿,成为江孜古城的象征,人们从很远处就可看到它的身影,它也是现存西藏喇嘛塔中规模最大、形式最独特别致的一座。据文献记载,菩提塔从明永乐十二年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吉祥物图案由三部分组成: (一) 整体轮廓为一片菩提树叶,亦象征心。其中白色部分又像一株菩提树影隐于心中,绿色部分构成C.B两个英文字母,是英文the Culture of Buddhism(佛教文化)二词的缩写。“菩提”是觉悟和智慧之义,佛祖释迦牟尼即坐于菩提树下而成正等正觉。叶是繁茂的象征,我们在此撷取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禅宗?     
正禅宗,特指奉菩提达摩为始祖的中国佛教宗派。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自具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关于菩提达摩的传说很多,下传慧可、僧璨,至于道信,结束流动生活,于黄梅双峰山聚众定居,垦荒自给。五祖弘忍始为朝廷承认,其禅曰"东山法门",行"一行三昧",白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10,(6):1-1
<正>复次宝性!汝等当知,发起无上菩提心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一切发起大乘有情来生其国;纯意乐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所有不谄不诳有情来生其国;善加行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