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座谈会大致达成了几点共识:一是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二是道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找好定位,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三是道教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只有固本培元,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推动全国道教界人士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更加明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并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对道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道教  相似文献   

2.
文摘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现代价值卿希泰在2006年第4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一论题。一、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存留下来。二、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沃土孕育了道教。道教的根在中国,因此道教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道教的前身是道家。汉朝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评价道家可以使人精神专一,然后身体也会随精神而专一,再然后人的行为和思想自然就合乎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一向有尊道贵德的传,统在传统的道教义理,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与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而诚敬忠孝则是德养与人伦的根本基,础道教自立教伊始就非常重视诚敬忠孝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习近平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道教协会于12月11日召开《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专家论证会。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司长王健、副司长唐爱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中华道藏》。这是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中华道藏》主要是对明《道藏》进行整理,大量明代以后的道教典籍未予收录,大量流传于民间的道教经书和科仪文献亟待抢救、整理,而明《道藏》失收的明代以前的道教典籍也陆续在国内外的图书馆中被发现。因此,道  相似文献   

6.
李培 《中国宗教》2022,(3):84-85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间,越剧对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传奇形象进行了多次动态化重构,反映出道教文化与越剧文化语境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中国文化各个区块之间凝聚力的体现,显示出各个区块自身的生长逻辑与规律,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套以尊重道 教固有的经教体系为原则,充分采纳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成果,促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阐扬为目的的大型道教文化经书宝典丛书——《中华道藏》即将面世。该丛书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教界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在保持原《道藏》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归类综合的道教大型典籍。《道藏》是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者,该书所收道教典籍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历代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  相似文献   

9.
正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于2020年适当时候在道教圣地——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这是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性道教盛会,是弘扬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平台,是目前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道教文化交流盛会。为配合办好这次盛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道教悠久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探索道教中国化新路径,发挥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时代正能量,经商定,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宗教杂志社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映道教悠久历史文化和当代风貌的书画摄影征集活动,从中精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同时在论坛期间特举办道教书画摄影精品展。  相似文献   

10.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是以道文化的道德思想为核心。我认为,道是形而上的全能及本体,德是功能及作用,大凡对利益众生、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益的举措都是德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23,(9):94-97
<正>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于2023年9月24日至25日在道教圣地江苏茅山举办。这是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性道教盛会,是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展示中国道教独特魅力、弘扬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全世界道教徒对话、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配合办好这次盛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道教悠久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助力探索道教中国化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史》四卷本台湾版序卿希泰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它和儒、释两家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所说的道家文化,是包括了道教文化在内的。道家与道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秦道家,是以老庄...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和变化的根本,倡导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讨论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园林”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往往根据不同性质,被称为“囿”“园囿”“苑囿”等,而“园林”一词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园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拟于2020年在道教圣地——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这是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性道教盛会,是弘扬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平台,是目前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道教文化交流盛会。  相似文献   

15.
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的举办,既是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全球化转化与重塑的有益尝试,也是一次中华民族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呈现,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3月21日上午,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次道教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体现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理念,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合作,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道教是一个重要载体,应推动道教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道教是我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远。道教以《道德经》为立教之本,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尊道  相似文献   

18.
《道藏》是历代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所收典籍广泛,内容宏富,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教方术、仙道史传,又包括了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道门研修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道教宫观所珍藏。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宋金元明历代高道大德和文人学士,曾多次发起编修《道藏》,恩荫后昆。方今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科教振兴,中国道教协会仰承前辈功业,获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国家列入“十五”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发起组织全国百名专家学者整理点校,编修这部道教文献总集———《中华道藏》。《中华道藏》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认系统的生成逻辑。这一逻辑系统主要包括价值厘清、价值评估、价值萃取与价值认同四个维度。具体说来,通过价值厘清,以理性辨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历史价值;通过价值评估,以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意蕴和现实功能;通过价值萃取,以有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有益元素和优质资源;最终通过价值认同,以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在道教圣地武当山隆重开幕了,这是国际道教界的一大盛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盛举。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莅临此次盛会的各位领导、高道大德、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华夏文明所孕育的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次国际道教论坛以"道通天地、德贯古今"为主题,突出道教的基本教义,彰显道教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