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道教作为我国唯一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安道教历史悠久,两千五百多年前,道教始祖老子在终南山古楼观讲经传道,留下了道家思想开山之作《道德经》;八百多年前,王重阳在重阳宫修真悟道,  相似文献   

2.
黎会长、任局长、各位道长、各位同志: 中国道教学院的创立,是中国宗教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我谨代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同时也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中国道教协会的各位道长、先生和中国道教学院的教师和学员致以衷心的祝贺。大家知道,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但是,追溯它的渊源所自,那就早得多。理论上道教采取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庄子的思想乃至三千多年前的周易思想。实践上,道教吸取和继承先秦时代方士们修炼的经验和成果。可以说,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宝库。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建设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学术界与道教界曾经对道教的文化特征与社会作用进行讨论。大家希望以简明扼要的概念来表达道教的实质内容,于是"生活道教"的提法应运而生。十多年前,这场讨论对于深入认识道教思想文化特征及其作用无疑是很有  相似文献   

4.
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来我再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明初为道教订立的《道门十规》,对“道一风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我认为,“道一风同”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不仅反映了港、澳、台、内地及海外道教界对道教一脉相承,共出一源的共同认识,而且在现代道教的发展中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在此,我想结合《道门十规》来谈谈对“道一风同”的一些感想。我们知道,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更是道教修行和…  相似文献   

5.
一最近日本出现了一股中国热:电视台播映着介绍丝绸之路和黄河的节目;报纸上登载着招徕人们去中国旅游的大幅广告;街上书店摆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书刊。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日本人对中国道教产生了兴趣。许多年青人步入了道教研究的行列,并不断有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出现。1985年和1986年,我曾两次应邀在东京朝日文化中心,向普通市民介绍中国道教。这说明,中国道教在一般的日本人中间也引起了反响。这种情况,同本世纪初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日本人对中国道教,不仅一无所知,而且不屑一顾。二十多年前,也就是1963年秋天。当时,中国永乐宫壁画展,在东京、名古屋和  相似文献   

6.
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书法艺术达到了“冠绝古今”、“登峰造极”的水平,究其成因,这与王羲之奉信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道教,着重宣传神的启示,自称其典籍为神所颁赐,他们制造文书,以宣达神意。若抄写经书,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历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至今仍统治着世界广大地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1800多年前,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乃至政治经济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还传播到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典籍更是远播欧美。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要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思想、科学文化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全面总结和继承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道教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  相似文献   

8.
文刀 《中国道教》2001,(6):54-55
王光德道长是我在道教界一位年轻的老朋友。十多年前我还在山东工作时,他到泰山、崂山参访就接待过他,从此结下道缘。1994年元月,我刚到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不久,他便将与别人合写的《武当道教史略》一书送我,使我对武当道教概况和他本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97年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后,我们之间的交往更频繁,他那种诚实、质朴的憨厚品格,精进、敬业执着的弘道精神,对以道立教的独到见解,苦己利众、济世度人的无私奉献,尊道贵德的高尚情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4年初冬,中…  相似文献   

9.
信息集萃     
*云冈石窟接受世界古迹理事会考察并得到初步认可。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3月3日完成了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专家对这里表示了初步的认可。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香港首届道教节隆重举行。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道教产生于1,800多年前,佛教传入我团约有2,000年,伊斯兰教则有1,300余年之久,天主教和基督教从西方传入亦有几百年的历史,直接或间接信奉各种宗教的人,数以亿计。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据有关单位统计,解放初我国道教宫观约10,000处,佛教寺院约50,000处,伊斯兰教清真寺约39,490处,天主教堂10,009处,基督教堂6,482处,可谓浩若繁星。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已成为宗教名胜古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哲人,连孔子都尊之为犹龙。有一块土地,最早迎来中华道家文明的曙光。这位哲人,就是诞生在2500多年前的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这块土地,就是司马迁笔下记载的"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也就是老子的诞生地——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道教研究,在道教经典、道教思想史、道教方术、道教教派的历史沿革等的介绍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去把握道教。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道教思想和道教方术是杂而多端的,那么,在这杂而多端的背后,真正能体现道教底蕴的、使道教成之为道教的,或者说,道教的实质和核心,又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0日下午,道教文物展、道教文化出版成果展、道教书画和摄影展等系列展览在武当山地质博物馆启动。此次展览由四部分组成,较系统地展示了中国道教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道教出版成果展展出了近年来出版的道教书籍,集中展现了道教书籍出版的新面貌。道教书画展展出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筛选出的100多幅书画作品。道教摄影展所展示的摄影作品,内容以道教名山大川、著名宫观、人物风采等为主,较  相似文献   

14.
朱熹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与中医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道教产生之前 ,儒学的发展已经受到中医药的影响。这为儒学在道教产生之后接受道教的影响铺平了道路。朱熹对中医药和道教均有研究 ,其思想受二者影响 ,尤其是受道教影响比较大。正因为朱熹思想与道教思想有相通相同之处 ,所以 ,他的人格和学识得到了道教人士的推崇 ,其思想得到了道教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宋末之后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朱熹哲学吸收了道教思想而又超越于其上并在宋末之后逐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是后期道教逐步趋于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宋词中有大量与道教活动、道教宫观相关的内容。宋代文人喜欢前往宫观拜谒道士,感受道教文化。图为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雪景。一在宋代,道教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在宋朝社会上层出现了"崇道"现象。早在北宋时就产生了"宫观官"制度,由朝廷的文官充任宫观官,并且参与道教事务;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道教经典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必然与道教文化发生广泛关涉,道教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是孙亦平教授所撰写的新作。近年来,孙教授将道教研究视野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创造性地提出"东亚道教"的概念,并撰写了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东亚道教的著作《东亚道教研究》,填补了学界"未曾有过整体性东亚研究的空白"。(1)《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是孙教授在此基础上对道教在日本列岛与韩国半岛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专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垣是最早阅读《道藏》、对道教和道教研究持科学态度的学者之一.他在道教史料学、金元道教史、道教与历史上其他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陈垣的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道教研究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1990,(3):4-6
1990年5月5日,中国道教学院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历史上,道教一直是师徒相承,传授道教知识。解放前,道教界也有些仁人志士想开办学校培养青年道徒,然而终未实现。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以来,从六十年代开始,先后开办了五期道教知识专修班和两期进修班,为创建中国道教学院准备了条件。经过道教界的多年努力,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盼望已久的,中国道教史上第一所全国性的道教学院终于诞生了。  相似文献   

19.
论道教老学     
在道教史上,一批道教人士先后诠释《老子》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此形成了道教老学极其丰富的内容。道教人士解“老”,既对《老子》展开哲理性的诠释,又从信仰层面出发,进行具有道教特色的发挥。本文在梳理汉魏六朝至明清道教老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示了道教老学的基本精神:道教本位、生命关怀、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协会并中国道教学院:欣闻中国道教学院成立十五周年,谨表热烈祝贺!中国道教学院作为我国培养中高级道教人才的主要基地,十五年来在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爱教、具有较高道教知识和修养并有志于道教事业的青年人才,为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和中国道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人才培养是当前加强道教界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关系到道教界的未来。希望中国道教协会继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中国道教学院在弘道育人方面的优势,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广博宗教学识和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