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天颂赞》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赞美诗集,是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它表现出一种融汇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对于后来中国基督教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对于当前基督教中国化而言,《普天颂赞》无论是从音乐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  相似文献   

2.
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是基督教在华六公会共同出版的一部圣诗集。《普天颂赞》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代表了其时基督教音乐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基督教本色化理论在音乐方面的践行。《普天颂赞》的出版是近代赞美诗经由个人编译、团体协作、最终联合编译的结果,其影响巨大,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赞美诗(新编)》的编辑出版反映了中国基督教界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探索,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所收录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于当前继续深入推进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赞美诗(新编)》是当代中国基督教最通用的赞美诗歌集。1981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决定编撰新的赞美诗集,并在《天风》刊登启事,号召全国基督徒谱写赞美诗。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教会就有许多老前辈谱写过圣诗,编辑过赞美诗集。本文主要介绍中国音乐教育家杨荫浏教授在编辑近现代赞美诗集及基督教音乐中国化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基督宗教赞美诗集是当时“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载体”。(王震亚:《西洋乐理输入探源》)这一时期编印出版了很多风格各异的赞美诗集,反映了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的基督宗教音乐中国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周永慈 《天风》2022,(6):12-15
<正>“随着中国教会的礼仪更新,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纳入基督教崇拜的探索,我们需要更多与之相配的原创礼仪圣诗。”圣诗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前人做过许多尝试,并结出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相遇后的佳果。例如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意味着中国“本色圣诗集”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全国两会先后出版了《赞美诗(新编)》(1983)和《赞美诗(新编)补充本》(2009),  相似文献   

7.
林超群 《天风》2018,(7):29-31
新时代中的基督教,新征程上的中国化。2018年6月15日,福建省基督教两会在福建神学院学术演讲厅举行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交流会暨《八闽齐颂赞——福建省基督教中国化原创圣乐优秀作品专辑》首发式,学界、政界、教界的200多位嘉宾代表参会。基督教中国化是摆在中国教会面前的必答题,福建基督教的应对广受好评,笔者特地提笔记上这次活动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8.
对于历代传教士而言,如何基于《圣经》和基督教信仰来评判儒教及其义理是他们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韶波所著的《儒教衍义》在晚清新教传教士与儒家对话的历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确立了一种"以耶判儒"的典范,该著对于我们思考基督教的中国化和儒教的自我更新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10.
《规章》的贯彻和落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下称《规章》)的修改和实施,对于中国教会坚持走基督教中国化道路,保障中国教会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组织化,保证教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对于增强教会自身的团体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起到了指引性作用,对于教会生活树立正统的信仰观、教会观、圣职观、慈善观、惩戒观、生活观起到了教导性作用,对于信徒融入社会、作光作盐,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11.
正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唱赞美诗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内容。赞美诗包括歌词和音乐。早在20世纪初,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基督教赞美诗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最初是以歌词的中国化为开端。1908年出版的《青年诗歌》是最早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的歌集。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歌集,其中1931年出版的主要由赵紫宸翻译的《团契圣诗》,被称为  相似文献   

12.
《民众圣歌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无论从创作赞美诗歌词,还是采用中国曲调为赞美诗谱曲,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都可以说是创举,其经验值得借鉴。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端。按照陈泽民教授的研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基督教的赞美诗音乐作品。此后,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作品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13.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尽管席胜魔创作的赞美诗音乐流传至今的只有少部分,但是无论从歌词的创作,还是采用中国曲调谱曲,在中国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历程中都近乎创举,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一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基督徒对于赞美诗创作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这一过程始于梁发。梁发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左右编著的《救世录撮要略解》中,收有他撰写的3首赞美诗。不过中国基督教徒创作赞美诗的曲调,当首推席胜魔。(参见卓新平:《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载《中国宗教》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15.
正《民众圣歌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无论从创作赞美诗歌词,还是采用中国曲调为赞美诗谱曲,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都可以说是创举,其经验值得借鉴。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端。按照陈泽民教授的研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基督教的赞美诗音乐作品。此后,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作品陆续出现。其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上海出版的《青年诗  相似文献   

16.
商蕤 《中国宗教》2022,(8):88-89
<正>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产生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不同阶段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的突出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和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为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又经过曲式和演奏方面的不断地中国化的创新尝试,基督教赞美诗音乐逐渐体现出了更多的中国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7.
圣诞佳音     
《天风》2008,(24)
此圣诞诗歌在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内已经选入。它以诗的语言和美妙的旋律叙述了天使报佳音的故事,并且联系今日我们如何效法牧人传报此佳音。此译词由《补充本》编译组重修。  相似文献   

18.
谢颂羔是民国时期著名华人基督徒,他将基督教经典《天路历程》汉译为《圣游记》。《圣游记》的问世,标志着华人用白话文独立翻译《天路历程》的开始。他在翻译过程中,比照《西游记》选取译名,挖掘《天路历程》的伦理道德意义以适应中国人的价值追求,运用贴近时代的语言或《诗经》化的语言,采用中国古代小说的单线结构,尝试《天路历程》的翻译。谢颂羔汉译《天路历程》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如何实现基督教经典的中国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孙月 《天风》2018,(4):15-16
近来,中国基督教界时常谈论“圣乐中国化”的问题,既然其作为中国基督教音乐发展的核心观念被提出,就有必要思考一下它在当下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性。为什么要提倡中国化?中国化的圣乐主要有哪些存在方式?如何去实践并实现圣乐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正>唐卫民牧师河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河南神学院院长会议通过的关于落实《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的决议意义重大,指出了未来中国基督教的思想建设和工作方向,需要各地教会共同努力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基督教中国化,关键要在"化"字上下工夫,对圣经、教义中有关中国化的内容进行有效诠释,把我们的信仰化作实践,化为正能量,使福音能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沃土里生根成长;基督教中国化需要循序渐进开展,不仅体现在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