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晋 《中国宗教》2018,(6):76-77
《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主教》2010,(4):42-44
1.唐代的景教 天主教在中国有较长时期的历史,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627—650在位)时,天主教的一个派别——聂斯脱利派在我国陕西一带流传,称景教。现在西安碑林还保留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文字记载。大秦指东罗马,景教是天主教聂派的别称。  相似文献   

5.
景教是我国唐朝时传入的基督教一支,曾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优渥礼待,因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达到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旺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教在内地传播了200年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惨遭殃及直至元朝时,又卷土重来。17世纪《大秦景教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参  相似文献   

6.
严锡禹 《天风》2016,(5):28-29
圣经翻译,既是传教的重要手段,又是基督教融入传教目的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着手圣经翻译,唐代的景教士也是如此.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传教士一入长安,就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向皇帝唐太宗及其近臣讲解景教教义,《景教碑》称“问道禁闱”;二是经典翻译,即所谓“翻经书殿”.  相似文献   

7.
正简介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大题可以细作。本文以景教碑的碑文第一章为阅读点,讨论神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我把景教碑重新翻译成英文,所以本文中的观点和想法也反应了翻译过程中所积累的体会。景教碑见证了基督教第一次成功被介绍到中国的历史。景教传入唐代的宣教方法与近代的新教宣教经历很不同。当时的神学与文化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那时候由于东方教会的聂思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大多认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景教十字莲花图案是景教受佛教影响所致。然而,事实上,但凡源自西亚的宗教,皆视莲花为宗教圣花。西亚地区莲花崇拜最早可以追溯至埃及、近东、两河流域地区的宗教文化。《希伯来圣经》中的苏珊花和《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中的克里侬花皆指莲花。后由于某种原因,百合花一词在基督教《圣经》中取代了苏珊花和克里侬花;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苏珊花和克里侬花反倒被认作了百合花。十字莲花造型碑也并非中国境内独有,古代曾隶属波斯统治的亚美尼亚境内也有比较丰富、造型各异的十字莲花碑。因此,莲花乃西亚圣花,并非佛教专属。中国境内发现的景教遗物上的十字莲花图案,是西亚地区自身的宗教文化传统使然,并非是受佛教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徐晓鸿 《天风》2015,(3):68
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因盗墓在洛阳出土,经幢为八棱石柱,底部受损。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唐代景教石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经幢分为两部分,包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和"经幢记",经文部分与敦煌残本可以互补。今存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今年夏初,笔者有机会去了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见到了久仰的《景教碑》,使我感慨万千。兹结合历史与现实,作一报道如下:一、景教碑的发现 景教碑高236公分、宽86公分、厚25公分。碑头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见附照)。碑面正文有1695字,上下款67字,侧面有人名、职名76个。汉文、叙利亚文并列。碑文上端饰有莲花云纹。莲台上安放十字架。碑身呈墨色,显然是历年来墨包拓印的结果。如今碑身四周有玻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史料记载,基督教传入中国是"三起三落","三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督教没有中国化。例如,景教在唐朝出现过"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可惜的只流行了210年。如今在西安碑林中,只见到唯一的一件实物——景教碑。传教士传教的途径每每都是以走上层路线为主,他们先向皇室、官员、市民讲述耶稣的故事,然后才走进农村,或者说,主要先对城市中有文化、有地位、有苦难的人讲道,没有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宣教工作。当今,中国基督教徒主要分布在农村,复兴的农村教会,在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城镇化的今天,开始出现萎缩,甚至不免有点危机四伏,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信徒走进了陌生又繁华的城市,教会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调整他们的心态、陶冶人的情操、发扬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诚信、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是通过教会的教育事工开展,即基督教教育与信仰的重中和延伸,本人从南通教会的实际情况来考量,结合中国基督教"三自"原则、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4月22—23日)及其它系列讲话和香港基督教三一神学院院长、浸信会牧师林德平博士的《基督教教育课程》的有关内容,浅析基督教中国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陕西关中地区天主教历史有近四百年,其在中国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中天主教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更为中外显著。文章介绍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到的九通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研究关中乃至西北地区天主教史的重要文献,而且更是陕西地区多种宗教文化相并存的见证。诸如,《圣方济各会士振铎龚公老夫子德教碑》和《恭颂传教部总理陕甘全省兼管新疆等处正(副)主教高(林)大人德行碑》等碑石更显关中地区文化厚重与信仰传承。文章以碑刻的时间顺序逐次介绍它们的大小、内容及风格。碑刻所记载的历史与信仰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了关中天主教史的重要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13.
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基督教于635年传入中国。唐朝后期,受会昌灭佛的影响,它在中原的影响日渐衰微,但却在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部落中得以传播,并一直延续到元代。本文试图从考古和文献两方面的内容着手,对9-14世纪基督教在北方草原地带的发展进行梳理,从而勾勒出基督教在这一区域发展的概况。  相似文献   

14.
<正>2006年,《洛阳景教经幢》因盗墓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为一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整个经幢缺少了幢顶、幢体下半部和幢座。残存部分包括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以及完整的十字架、天使等图像,内容十分丰富。这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残存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与敦煌残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可以互补,使人们对这一景教早期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16,(2):22-23
正音乐是基督教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赞美诗是会众参与崇拜的必要形式。景教传入唐朝后,赞美诗歌也必然随之到来。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得到了一批敦煌写卷,其中就有一首景教赞美诗,名为《景教三威蒙度赞》。它可能是中国基督教史上最早的赞美诗歌,时间可上溯至公元9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7,(12)
正关于《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名,大秦是指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景教在多数学者看来是基督教的一支,即聂斯托利派。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一个叫阿罗本的传教士"贞观九祀(635年),至于长安"。"三威"指圣父、圣子、圣灵,"蒙度"是得蒙救赎的意思,"赞"是一种可以歌唱的诗歌体裁,类似今天的赞美诗。所以,《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实际上是唐代基督徒的赞美诗。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17.
郭硕知 《中国天主教》2009,(3):26-26,27
自唐代,中国就开始传人天主教体系之宗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明末陕西,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景教在当时被公教会定为异端,却也可称天主教的一个变种,客观地传入了天主教的基督信仰。至元代又称“也里可温”。是时又有受尼格老四世差遣而来的若望,孟高维诺将正统天主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8.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19.
包兆会 《天风》2018,(2):40-4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在洛阳出土,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重大考古发现,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成祖明   《天风》2006,(7):36-39
明末景教碑发现之后,遂揭开了景教研究的历史。但19世纪以前,中国从事对景教碑研究的人大多是一些金石学家,但这些人由于不懂基督教往往把景教和其他宗教相混同。进入20世纪以后,一批接受西学的学者开始关注景教研究,一度形成景教研究热,但很少能从政教关系这一层面对景教进行客观公正地考察。本文在参考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对景教衰亡原因进行了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