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带给中国20世纪发展的辉煌,并将为中国21世纪的前进继续提供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领下获得的。对此,辩证地、发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很有必要。马克思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一代伟人,其思想是顺应时代、社会的需求而成长、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亦有其辩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宗教在国际国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宗教观,是我们观察宗教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开展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搞好宗教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当前,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把握其历史唯物的基本原则、科学辩证的基本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文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方立天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发表文章《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文章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阶段,也是宗教学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作者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正>郑筱筠:进入21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世界宗教文化》曾于2010年第6期对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了更好地全面认识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问题,探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何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  相似文献   

5.
正卓新平著,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探究》全书共315千字,319页。该书是作者近10年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论述而完成的一部力作,正文部分共五章,"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定位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表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回应""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理解与科学发展"。该书追本溯源,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体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和思路,以指导、启迪我们今天对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告别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总结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该文是马克思最有才华的著作之一,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对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它也被视为马克思宗教观的代表作。深入研究它所阐述的宗教观,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宗教观经历了自我意识辩证唯心主义宗教观、劳动异化人本主义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三个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深化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宗教观的唯物辩证性特征日益明显。今天,要科学认识"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命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当代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做好新世纪初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联系实际,深入贯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地观察、分析、处理宗教问题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它是我们观察宗教现象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进程上看,我们已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当代发展,并由此指导中国特色宗教学的创立。在理论立场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石,为中国特色宗教学传播理论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就政策而言,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和历代领导人的发言都鼓励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设立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有关专业,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的标题引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开场白:"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笔者深感,这段开场白的理论立意——重温马克思的精神和思想,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颇有学术启发的,故  相似文献   

12.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刘金光于5月9日率采访组,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工作等问题,对我国著名宗教理论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个较长时期的逻辑演变进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到自主意识与思想的形成、从单纯的仅仅批判宗教到批判与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即实践,是马克思有关宗教思想的演进逻辑。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成熟性作品,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抓住这一思想演进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从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中丰富的宗教思想出发,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地诠释其中有关宗教的思想观点与演进历程,提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之作。  相似文献   

14.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刘金光于5月9日率采访组,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工作等问题,对我国著名宗教理论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大学生"慕教者""望教者""信教者"的出现,要求高校对宗教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基于大学生宗教问题状况,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好全方位教育引导工作。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全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教育机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加强互联网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面对和处理宗教相关问题,是高校应对大学生宗教问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形成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信仰宗教向无神论的转变,一方面是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特别是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参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他们认识了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者是紧密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在引进、吸收、消化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宗教论著研究为主回溯这段历史。在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引进、学习、借鉴、应用和发展苏联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为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宗教学更多地注重引进、学习西方的理论成果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曾经经历过弱化、淡化甚至缺位的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新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论著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反杜林论》是在马克思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成为欧洲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恩格斯为回击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散布的错误思想、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维护党的思想统一、在马克思支持帮助下完成的宏篇巨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在宗教问题上的谬论,以十分精练的语言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他和马克思在宗教问题上的理论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百科词条",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对深入学习、运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艾思奇思想的研究在不断细化深入。关于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及宗教工作的论述是艾思奇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讲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艾思奇对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相关问题给予了重要关注。辨析艾思奇关于宗教的观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整体理解,将会在动态发展、准确把握等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提供有益启示,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阐释及其实践上获得历史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20世纪20年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其思想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受到吞噬的积极抗争,其所开启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积极关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的强调和对无产阶级意识和文化的重视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重点领域。同时,我们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第二国际对唯物史观进行机械化、片面化理解上是积极的、正确的,但由此走上用黑格尔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样是片面的;它们分析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下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不同方式,进而主张通过高举人道主义和文化思想批判的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解读;他们批判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开启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离解析、开启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断裂"也是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涵和真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