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见 《中国道教》2004,1(6):17-21
戒律之于宗教,就如同法律之于国家、校规之于学校。任何一个人类团体必皆有其维护团体基本运作发展之相关规定,团体中成员若皆能共同持守,不仅团体能有效发挥其最大功能,团体中成员亦皆能从中受益,宗教亦然。对于宗教而言,经典教理阐发其核心思想,而戒律则为落实教理的首要,若无对于戒律的严格持守,宗教亦难发挥其对于人格的提升与淑世的功能。因此,每一宗教皆有其所属之教团戒律,要求其信徒持守,道教亦然。本文欲对道教戒律之历史发展做一分析探讨,探究戒律在教团组织中的发展情形及其功能,并从中归纳出道教戒律发展特色。一、道戒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2.
法印与令牌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两种法器。凡举行斋蘸法会,修真护身,通灵达神,驱邪伏魔,炼度济人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故历来为道教中人所推重。正如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秘书长张柽先生说:“宗教法物是宗教文物之一部分,就道教法物而言,通常所使用者,不出剑、印、尺、令,是行法时之必要道具,道教特性之一,是道教仪式中多有函牒文书的使用,类别众多,而符文凭等等及涉及阴阳各界之书函,均须用印,是以法印用途既广,种类亦众,绝非常人所能理解。印者信也,令者权也,是道教神职人员演法时役使鬼神之必备法物,故道士奏领法职,师长必授…  相似文献   

3.
一、道教音乐道教的宗教仪式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道教音乐是随着道教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道藏》中《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中提到: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得《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新科之诫》,从这一有关道教音诵较早的历史记载看来,道教音乐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  相似文献   

4.
相较外来宗教而言,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自诞生之初就有着中国的社会基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道教中国化的内涵、历程与意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研究道教中国化,总结相关经验,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当代道教中国化的方向,更有效地引导当代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粗放地一言以括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是儒家,释是佛教,道是家抑是教?或是道家和道教?不甚了了,反正二者有着不容置疑的近亲血缘关系。本文立论,侧重道教,这不是无知地把道家、道教混为一谈,更不是有意地以道教囊括这个“道”,而把道家甄别出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之末,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历西汉、魏,晋至南北朝而日趋完备,其后盛衰交替于唐、宋、元之季,明、清而后,日渐衰微。在悠悠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吸吮中华民族的人文乳汁而产生发展。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道教以道为根基,具有很强融摄性。它凝聚了我国古代诸  相似文献   

7.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近年来曾引起学术界重视和较多讨论的问题。第一、二届国际道教大会对道家和道教之关系问题给予了较多讨论。一般来说,"欧美学者将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与作为宗教的道教视为一体,而在日本则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们伟大祖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各个宗教都必须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华大地;道教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道教是由出家全真派道士、散居正一派道士以及信教居士所组成的一个宗教整体。在中国几个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更需要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只有努力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有利于道教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才有利于道教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不同的视角辨析道教地理学。相对于其他视角,道教的地理学是道教地理学最具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武汉新洲区针对一些宗教人员“政策法规观念淡薄”,“宗教学识与管理宗教场所能力较低”等问题,区道教管理组织于5月17日至19日,举办了“道教教职人员学习培训班”。市宗教局、市道协领导,及武汉大学等多位宗教领域专家、学者亲临培训班指导并授课。 132名全真、正一道士通过培训学习,大家对当前党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道教管理工作与道教文化,特别是对“如何成为新时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教徒”等当前道教工作必研课题,都有了新的认识。表示要树立以道为根本的正气,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抵制邪教的侵扰。为弘扬…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中国某小说与佛道某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的出世思想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自本世纪初林传甲,黄人编著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人写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不下五百部,而宗教、僧侣文学的专书、专史,仅有建国前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192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1933年作者本人出版)等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就其观念形态来说,都起了道德规范的作用。由于宗教与道德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更高尚、更美好的生活实质的梦想与追求。那么,在道教的教理教义中,“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道家是如何解释“道德”两个字的? 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卷十八说:“夫道者何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类别的宗教文化,借助这些学科的特有方法而建立宗教研究的跨学科领域,一直是宗教研究的一种重要向度。而一直以来,对于宗教文化的法学研究却并未太多涉及。与此同时,出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对法律文化的宗教性研究也一直是个空白。即使勉强说有,也历来被学者局限于儒家范畴,而对于中国文化根柢的纯粹宗教即道教却鲜有涉猎。这对于全面认识和分析法律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都是不利的。本文以道教为研究对象,从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入手,对法律文化在概念、思维和信仰上去追溯其不可抹去的道教痕迹,由此来再现道教在我国法律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还原法律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道教镜文化     
追求长生至仙是道教的核心教义。道教的诸多修行法术和斋醮活动也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道教活动要使用许多法器,金属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法器之一,其纹饰上具有独特的宗教特色。历史上,道士不仅能铸造满足自己特殊需要的镜子,还能为达官贵人或民间百姓铸造日常生活所用的金属镜。众多道教徒相信常修明镜之道可以得道至仙。因此,修炼明镜之术亦为道教重要修行活动之一。道教各种与金属镜有关的活动,不仅丰富了道教文化的内容,也为中国古代的金属镜文化增添了光彩。一、镜文化的宗教内涵道教徒使用的金属镜,其纹饰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道教…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16.
一、道教不再是华夏独尊的宗教,而是已经走向世界的宗教。不是有些人认为道教没有国际性,而这次大醮事实证明不但有,而且外国道友的信仰表现还非常虔诚。这只是在道教斋醮一个方面的表现,而道教文化在国际间的影响就更广泛了。我认为道教前途是光明的,以道教信仰作为纽带凝聚和平力量,为世界人类谋幸福不是不可能,而是必然。我同意张柽先生的倡议,我们应具超前思想,看到未来,积极创造条件,筹促成立世界性的道教组织。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弘扬道教爱好和平、人类平等、世界大同的传统精神而努力作出建树。二、罗天大醮是一个道教空前大集会、大团结、斋醮科仪大交流的盛会。说它是空前大集会: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次大醮全真、正一;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外国这么大区  相似文献   

17.
汉末及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纷乱、民族斗争激烈、国土分裂,儒家名教纲常之学的独尊地位已呈现衰颓之势。佛教传入中国,初则依附黄老之词而立足中土,继则积极融摄道家之学及玄学,而逐渐形成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中国佛教;道教承方仙道及黄老之学发动,继而融摄道家、阴阳五行家及谶纬之学而成为具有中国传统宗法宗教观念及传统文化特色的宗教。与此同时,佛教、道教的教团组织也已相当庞大,宗教影响也已十分广泛,中国社会,出现三教鼎立的局势。佛教、道教在经籍义理体系、教团声势、社会影响均有很大扩展的情势下,各为进~步扩展声势…  相似文献   

18.
一任何一种宗教都处于神圣与世俗之间。宗教信仰之花开在美丽缥缈的天国,宗教组织却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尘世,道教也不例外。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23,(6):144-149
在由道家哲学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过程中,“化”这一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的“造化”之美,到道术层面的“变化”之妙,再到实现成仙目标的“解化”之奇,“化”的思想将道的精神性、物质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虚无、抽象之道落实到具象化的神仙之上,尤其“尸解成仙”作为修道人对于成仙理想的宗教化的朴素阐释和表达,体现了道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道教神仙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质。由“道”而“化”,作为两千年道教史和道教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启并造就了以神仙形象、神仙品格、神仙追求为审美判断标准、美学趣味和人格理想的中国宗教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和民间宗教的关系,对道教自身来说同样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道教的基础在民间、在民间信仰、在民间宗教,如果这个部分缺失了,道教就会被孤立,路也会越走越窄。在长期学术研究中,牟钟鉴先生对民间信仰、民间宗教多有涉猎,并且在他的很多文章和专著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开辟了近年来对民间宗教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