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信 《中国宗教》2018,(3):44-45
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宗教走出去,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少林寺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弘扬少林文化,成效显著,本刊自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2.
蒋坚永 《中国宗教》2014,(10):26-3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在国外演讲中都强调宗教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国宗教要发挥独特优势,进一步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作用。围绕中国宗教如何进一步走出去这一战略性主题,2014年9月26日至27日,  相似文献   

3.
卓新平 《中国宗教》2014,(10):32-33
今天,中国国运昌隆,我们的文化已经到了走出去的最好时机。而境外世界率先接受、最容易吸纳的则是我们的宗教文化。为什么中国宗教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中可以为先行者呢?我们至少可以论及如下三大理由:中国宗教的文化底蕴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深厚、久远之本体的是中国宗教。中国宗教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涵,反映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核心之所在。我们谈论中华文化,如果离开了其宗教传统,则会显得单薄、贫乏、空虚。谈论中国宗教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6)
<正>佛教是中国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深圳弘法寺联合主办的"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特别安排了"‘中国佛教走出去’战略"这一议  相似文献   

5.
陈星桥 《法音》2015,(6):18-23
佛教是中国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深圳弘法寺联合主办的"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特别安排了"‘中国佛教走出去’战略"这一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此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当月19日至21日在京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学诚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并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佛教走出去”: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则在会上指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佛教团体和名山大寺,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开展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交流,增进不同信仰的沟通与互鉴,丰富和拓展文化交流内涵”。这表明,“中国佛教走出去”已成为政界、教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郭承真 《中国宗教》2014,(10):40-41
《古兰经》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相互认识。"(9∶13)从中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反对封闭自我,倡导友好交流。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秉承了这种优良传统,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探索走出去的思路、方法,其中有许多成功实践和范例,简述如下:一、以信仰为纽带,以朝觐为依托,走出去宣传新中国。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有生之年到沙特麦加朝觐是每个穆斯林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海南省顺势而为,发挥优势,扎实推进宗教对外友好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一)高度重视,因势利导。2016年,海南省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在国家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支持宗教界开展对外友好交流10余批次,较好地发挥了海南宗教的积极作用。(二)发挥优势,加强对话。一是指导佛教界面向柬埔寨、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多次开展友好交流活动。2016年7月,"中国海南·柬埔寨光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南省顺势而为,发挥优势,扎实推进宗教对外友好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高度重视,因势利导。2016年,海南省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在国家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支持宗教界开展对外友好交流10余批次,较好地发挥了海南宗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我国宗教界在国际上积极传播中国宗教谦和宽容的信仰理念,分享圆融中道的传统智慧,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宗教文化公共产品,支持和平与正义事业,抵制宗教极端主义,促进跨国对话和人文交流,从而推动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丰富了我国对外交流的路径。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恒久议题,向来就有主从论和两元论之争。就主从论而言,有的学者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宗教只是文  相似文献   

10.
正少林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大同""和为贵"的思想,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中,少林文化搭建起人类对话与合作的桥梁,其崇尚公平、正义、宽容、和平的价值理念也不断得以凸显。千百年来,少林寺因文化交流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近30年来,少林寺僧众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积极推进少林文化走出去,服务于国家的内政外交,受到国内外主流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一、少林文化在中国港澳台地区  相似文献   

11.
徐以骅 《中国宗教》2014,(10):34-35
在2014年2月19日召开的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第一次理事会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指出,在对外交流中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就必须讲好中国宗教的故事。宗教不仅能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重要平台和载体,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且能为"和谐世界"以及"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实践提供深刻的思想基础和资源。在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化、能源需求全球化(尤其是中东化),以及全球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宗教复兴的当下,  相似文献   

12.
<正>一"走出去"是中国企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是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构想,这一构想的全面实施推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助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势下,"一带一路"倡议驱动效应凸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密码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的精神特质之中。不管是中国本土宗教还是外来传入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有和谐包容的"和"精神,也都在互相的交流中进行着其中国化进程。中国各宗教之间的友好互动,对异质文化的融合有着正向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觉醒 《中国宗教》2012,(1):56-57,90
佛教文化如果能够搭上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便车,成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丰富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下半年,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联合13个国家有关部委,各大金融机构筹办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研修班,帮助越来越多的有"走出去"战略发展目标的中国企业家实现全球资产更合理化的配置。研修班除课堂、专题讲座与分享、论坛研讨等授课方式外,还将以"海外游学"的方式组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画"走出去"的现实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推动中国画"走出去"的时代价值有:传递"和平崛起"的外交理念,消弭"中国威胁论";传播"包容多元"的国家形象,助力民心相通;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当今时代国际文化互动的常态,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战略和行动逻辑。少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国际化过程的中西文化互动成果,不仅承载着以文化呈现国际交流的全球化目标,同时也形成了以民间文化助力公共外交的国家使命。少林寺作为少林文化的传播主体,多年来重视海外文化交流,积极主动走出国门,逐步形成了以少林功夫为中介的文化交流机制,进而在个体、群体、国家三个层次发挥出充分而有效的传播中介作用,结合不同的国际环境,大体形成了欧洲、美国、非洲三大发展模式。少林文化“走出去”具有可持续性的动力与活力,在少林文化国际化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海外本土社会化的双向建构,最终以“功夫文化”构建了“文化功夫”为基础的中华自信与国际认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中西方的宗教都要为人类解决以下问题,如何解释世界?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规范行为?如何践行理念?当下的少林寺开展了有益探索,以开放、圆融、对话、服务的形式立足国际舞台,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为了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永平元年(506),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北魏孝文帝孝昌三年(527),达摩驻锡少林寺,首倡禅宗,被称为"禅宗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  相似文献   

19.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创新论断,是新时代宗教工作的主线。我们根据海南实际,坚决落实我国宗教中国化措施,组织开展讲经交流会、宗教中国化论坛、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等活动,创新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宗教代表人士培训,引导各宗教团体开展党史教育,不断增强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全面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20.
徐文臻 《中国宗教》2018,(11):64-65
在历史上,中越两国佛教界友好交流,为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多元宗教融合共生的宗教生态及相近似的宗教事务管理模式,都是两国宗教领域交流的有利因素,继续推动两国佛教界在内的备宗教的交流合作,可以增进两国民众友好感情,巩固双边关系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