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晔 《中国宗教》2018,(2):82-83
现在,传承千年的“接春”民俗活动的礼仪和抛模没有被简化、削弱,反而添加了道家“拜太岁”的仪式,“接春”的内涵也从简单的雠农衍生泛化成了纳福添寿。  相似文献   

2.
清代山西泽州地区分布着大量三教合祀庙宇,这些庙宇大多为所在乡村的"社庙",是村社"春祈秋报"之所,与民间社祭传统密切相关。村社民众建立三教合祀庙宇,对于儒释道三教信仰资源的利用集中体现在祭祀对象的组合,在信仰实践仪式和功能上则主要诉诸"春祈秋报"的社祭传统。本文主要围绕清代泽州三教合祀庙宇的区域分布、形制布局、社庙性质及相关的社祭传统展开考察和分析,寻绎其中蕴含的地方村社祭祀体系的深层结构与民众信仰生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正湖笔、徽墨、歙砚、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肆意挥洒之间,代表了中国人悠久的文明历程和儒雅的生活方式。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更是担当得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之根。书法,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元朝异族统治以后,传统文化的一脉香火岌岌可危。赵孟頫扛鼎大旗,力挽狂澜于既倒。将传统书法艺术,远接魏晋,回归传统。这样的正统书风,影响其身后  相似文献   

4.
正五唐卫凭《贞一先生庙碣》曰:"开元十二年,天子修明庭之祀,思接万灵,动汧水之驾,奖邀四子,乃征尊师入内殿,受上清经法,仍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1"修明庭之祀,思接万灵"借用了黄帝在明庭祭祀众神的典故。《汉书》卷25上《郊祀志第五上》曰:"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  相似文献   

5.
当代工笔人物画具有清晰的传承线索。从20世纪80年代接纳西方现代主义及日本画等新的材料、画法、构图乃至观念的影响,当代工笔人物画出现各种革新,其中学院派画家一直在尝试改变渲染的方法以及传统色彩关系;而以70后、80后为主的"新工笔"艺术家更多接受了微观革新中的观念和造型等形式处理技巧与传统工笔画的材质、画法进行融合。当代工笔人物画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优秀的工笔画时下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文人气质,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的体现。但也存在一些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6.
春文化品趣     
春天,景色迷人,孕育希望,最能触发人们的灵感,启迪人们的思维。文人墨客留下的情趣盎然的春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谚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春天有关的谚语,如"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春雨贵如油"、"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交春落雨  相似文献   

7.
1965年春,威廉·福克纳曾对<巴黎评论>的采访者作出过如下发言:"舍伍德·安德森是我们一代美国作家的父亲,是我们的后继者将发扬的美国创作传统."福克纳的评语确切地概括了安德森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因为他独特、新颖的写作风格对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孙福万著,团结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全书55万字,628页。在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周易》和《论语》是非常重要的两部著作。《周易》为五经之首,又是三玄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而《论语》则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为四书之一,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把《周易》和《论语》联系起来,以  相似文献   

9.
梁发在《劝世良言》中对圣经采取了"处境化"的阐释策略,主要表现在:为了建立起圣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梁发非常注重语言的转换,坚持文化调适的策略和本土化的处理方式;在宣教过程中,梁发往往针对现实处境来决定阐释的重点,将时代处境与圣经经文"融接"了起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梁发虽将一些重要观念融入其对圣经的阐释之中,但始终坚持了圣经的绝对标准和权威地位。梁发的这一"处境化"阐释策略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年长后,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接触,认识到"神"之于技艺的重要.它是技艺的生命、也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引用贞白先生所言:"凡质象所结,不外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道家的观点历来是"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个也".它表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万物神全则生机活泼,生生不息,如草木春发;失神则死气沉沉,若枯木寒灰.  相似文献   

11.
灯谜中的春     
正在谜语百花园中,一些含春意的灯谜,芬芳吐艳,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猜射起来,别有一番意趣。谜底为"春"的字谜,其蕴含的汉字形态结构特点一般都非常突出。比如谜面"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开",前句是用拆字法将"春"拆成"三、人、日";后句是会意,轻轻点出春的特征,一气呵成,耐人寻味。再如谜面"为人要一日三省","一日三省"典出《论语》:  相似文献   

12.
随着儿子日渐长大,身为人父的我愈发感到当好"家长"的角色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 我和妻子都在企业做行政工作,儿子于1997年秋季入学后,我们只好"早送晚接",孩子中午就餐、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这段时间,就托付给爷爷奶奶。 也是应了那句"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由于我们疏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座谈会侧记干春松或许我们还很难恰当地描述五千年的文明凝结而成的传统对于现代中国的价值,无论是讨论“传统”还是“现代化”都存在着无数的歧见,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因此在10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4.
出土佚籍《恒先》的"或"概念及其表达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在传世先秦文献中并不鲜见,尤其是与接子的"或使"说更为一致。用不确定的"或"指代确定存在的"生生者",追寻宇宙万物的终极源头和动因,展现了一个多元、开放性的解释空间,是"或"论的理论贡献。《恒先》的成文年代和接子的"或使"说大体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易以道阴阳",《周易》实际是向人揭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书。《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母体。"阴阳和谐"理论同样也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性格,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标准和理想,指导了我国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因此,可以说,"阴阳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6.
正每当辞旧迎新之际,在大街小巷、居民楼院都可以见到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宋代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六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春  相似文献   

17.
<正>(接上期)四、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一)境外渗透加剧,危害我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同"三股势力"不代表广大穆斯林,境外渗透和非法违法活动也不代表我国广大基督徒。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境外利用基督教进行的渗透一刻也未停止过。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意识形态出发,加强了利用基督教进行的渗透,美国国务院的"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和"国际宗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5,(2)
1月24日,台湾儒家学者李明辉先生接受媒体专访,直斥"所谓的‘大陆新儒家',主要是以蒋庆为中心,包括陈明在内的一小撮人的自我标榜",这一评判引发了大陆学界的持续争鸣。曾亦、干春松、白彤东、唐文明等大陆儒学研究者纷纷作出回应,指出"港台新儒家"对传统中国政治肯定得太少,未必切近大陆现实,儒学复兴需要代际接力。此外,清华大学也举行了"港台新儒家与大陆儒学发展方向研讨会",赵广明、黄裕生、赵法生、李存山等西方哲学、宗教学、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借此对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展开了评议,指出大陆儒学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蒋庆先生作为此次事件的风暴眼,他会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新浪历史有幸专访了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以下是专访实录,《原道》特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正>基督徒需要"正"气来活出生命的色彩,这种正气是要我们常常抬头望天知"天气",殷勤服侍接"地气",作光作盐聚"人气",当"天气"、"地气"、"人气"一以贯之时,我们的生命就是基督荣耀的见证。一、行事为人知"天气"信了耶稣之后,我们的生命将因此改变,心思意念也要更新,如同保罗说的"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参加2:20)。我们  相似文献   

20.
小张的同事A和B常搭小张的车回家,返程时,一接到小张的电话,A就说:"哥,我在家等你,你来接我吧。"B一接到小张的电话就说:"哥,您在家等我,我马上去您家。"小张说:"每次我去接A,我得在楼下喊他,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仿佛我就应该做他的司机。每次我去接B,他已在路边等我了。所以,我非常乐意去接他,如果我让B步行到我家里,我良心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