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1当前妈祖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如何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梳理是下一阶段应努力的方向。"慈善精神"是妈祖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哲学表达,其主要来源是妈祖生前的善行义举和身后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2.
遂宁观音传说由来已久,历史传说、古迹道场、信仰群体俱全。考察遂宁的观音文化,理清其线索,认识其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主旨有三:第一,从善念的观念史角度厘清遂宁观音传说的起源与构成,通过前辈学者的讨论认识遂宁观音传说在倡导善念上的重要作用;第二,从善生的社会组织演变中发掘遂宁观音香会传统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第三,从善行天下的文明交流史层面提炼遂宁观音文化在文明互鉴中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观音菩萨的原型妙善公主的传说,民间有多种版本。妙善公主的原型至少又有道迹和南阳公主两种。观音大士"初非男女定相",只是"应缘而现"。而后,经元代管道升《观世音菩萨传略》,以及朱弁《曲洧旧闻》的细化与渲染,妙善公主便作为观音的化身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然而,神话传说毕竟缺乏历史证据。于是,南阳公主作为观音的原型便应运而生,《大悲卷》为南阳公主作为妙善公主和观音的原型提供了文献的依据,妙善公主的美丽传说便有了历史的佐证,南阳公主这一历史人物也就成为中国佛教中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的象征,既为外来文化增加了中国化的色彩,也肯定了中国百姓关注现实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观音形象在古代印度为男身。而在观音信仰传入汉地的过程中,观音由男身逐步转变为女身。在此转变过程中,妙善公主和马郎妇这两个女身观音传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于佛教大乘慈悲精神的继承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将印度佛教本土化,适合汉地群众民俗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地处西南边陲的大理观音信仰,在中印佛教文化之间彼此对接,并在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中间地带彰显其个性化存在,特别是通过深度融入大理地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维系中充当神圣的角色。这种具有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作用的佛教信仰,与汉传佛教观音信仰、汉族民间观音信仰、藏传佛教观音信仰并驾齐驱,堪称中国观音信仰的第四大体系。如同嵌入社会机体中的文化密码,大理观音信仰不但成为大理地方的文化标识,也成为边疆与中央彼此链接的神圣纽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佛教中国化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经过了一个本土化和女性化的过程。在遂宁历史久远的广德寺和灵泉寺是观音信仰的文化空间。广德寺的观音信仰与克幽禅师紧密联系,遂宁及其周边盛传的观音三姐妹的系列传说和民间歌谣是观音本土化和女性化的鲜明标志。在今天,从民众方面来说,传统的观音信仰在继承中发展和变异,从政府方面来说,观音信仰文化不仅得到政府的认可,被政府保护,而且成为一种文化资源,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临沧地区与缅甸接壤,文化区位独特,临沧南传佛教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临沧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临沧文化格局的亮点。信教群众的民族多样性和宗教格局多元包容性是临沧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佛教教育问题百年来一直受到教界、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关注。今天,这一问题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愈发重要。因为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离不开佛教文明的要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佛教文明的力量;而化解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更离不开佛教的智慧。一、当代中国佛教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初窥一是清末以来佛教界人才匮乏稀缺的状况愈发严重。传统的僧教育中宗门(禅)教育如龚自珍所言的"禅门愈降愈滥,愈诞愈  相似文献   

10.
在佛教中,以"观音"为题材的劝善书数量不菲,且多以善文、感应录、宝卷、科仪等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多彩。"观音劝善书"以宗教信仰为支撑,发挥着良好的道德教化功能。它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观音信仰的普及与善书文化发展合流的必然产物。"观音劝善书"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观念与大众信仰,并且深刻地体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李长者传说故事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自李长者去世始,一些文学与历史夹杂的佛教经典故事不断被后人掺入李长者生平事迹中,从而混淆了历史实在的李长者与后人想象建构的神祇之间的界限,李长者传说故事由此产生.李长者的形象由唐至宋越来越神奇、高大,其神性也被"层累地"制造出来.僧俗信众参与塑造"李长者神话"的过程,同时又拜倒在他...  相似文献   

12.
试论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妈祖信仰是一种活态文化期性和群众性;在社会变迁中,妈祖文化具有了多重功能。我们在充分发挥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的同时,还要大力保护和研究妈祖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密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很快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佛教文化现象。辽宁海棠山普安寺现存五尊清代十一面观音雕像,以其完整的保存和强烈的个性诠释着藏传佛教十一面观音的文化特色。而佛教经典中有关十一面观音的记载则涉及十一面观音信仰的起源、形象、功能、道场、修法等丰富的内涵,堪称一种完整的佛教信仰形态。这种信仰形态在印度、中国汉藏地区的传播也充分说明十一面观音信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信仰感召。  相似文献   

14.
优填王是印度古代历史上与佛陀同时代的著名君王,在梵语文学和佛教典籍中一再出现。优填王传说在印度佛教史、社会史、文学史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优填王传说在梵文、巴利文及汉文史料中关于优填王妻及优填王妻与佛陀、僧众等关系的不同记载,旨在考察其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佛教与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包容、增上的作用。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浸润。第一个方面是礼敬君主。印度佛教认为僧人不应受世俗伦理的约束,甚至于见了君王都可以不行跪拜之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12)
正"祖庭"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尤其是隋唐时期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的相继创立而产生的,通常是与对佛教有过重大建树或开宗立派的人物——祖师们有密切关联的寺院,被该宗派或佛教四众弟子乃至社会各界所认同,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祖庭文化。祖庭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合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宗教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高度的宗教价值、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23,(10):32-33
<正>十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积极拓展和推动对外交流,让普陀山观音文化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向世界传递慈悲济世的观音道场声音,讲述独具中国特色的观音文化故事,全面提升普陀山佛教的对外形象,为佛教中国化实践探索了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8.
西夏时期,佛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汉、藏(蕃)、印等佛教融合并行,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在西夏时期新传译的密教观音经轨中,一类是以宋请来的天息灾汉译《大乘庄严宝王经》为基础新编撰而成的“劝诵文”。另一类则传自北印度迦湿弥罗国,由弥扎卓根、金刚座师等西天僧传来,其所传经轨内容与隋唐及宋传统密教经轨有显著区别,其经轨注重本尊观音、“六字”字种观想、持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类成就法,其类别属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密教类,该类经轨后被藏传绰普噶举派及萨迦诸派所传。从国图藏《修习法门》与《观音密集玄文》两部共27篇密教观音经轨合辑抄本为中心考察,窥探西夏新传译密教观音法门的源流、传译者、特点及各类成就法。  相似文献   

19.
新昌县是浙江省的宗教工作重点县,佛教历史悠久,东晋时期高僧云集,成为佛教大乘般若学研究中心,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近年来,新昌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联手,开展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研究,在挖掘文化积淀、赋予时代内涵等方面不懈探索。自8月起,本刊将陆续连载"新昌佛教中国化"系列文章,分享新昌的佛教中国化历史传承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20.
劳里 《佛教文化》1996,(2):21-21
那已是五十余年前的事了,上海曾经拍过一部《观世音》的B影。影片是根据小说《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改编的。小说出自传说《汝州志》。说的是有个妙庄王之三女妙善公主得道成观者的故事。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但至今印象很深。我记得观音是张翠红演的,扮妙庄王的演员是王元龙。由于电影形象的作用,很长时期我脑子里的观音总离不开张翠红的扮相!这部小说没有经卷的依据。内容并非事实,观点也不够正确,在观音感通录等佛教书发中均没有登载。但由于这个传说有人物、有情节、有头、有尾,以致于六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又以它为依据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