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中梵关系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政界、学界、教界及媒体都对之注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询问中梵何时建交时笑着反问“你着急啦?”其蕴涵神秘的妙答即刻就带来了人们的各种猜测。近期这一问题在不断升温,因此刘金光博士的新著《主教任命制的历史嬗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刚一出版就引起了普遍关注。尽管问题敏感复杂,这部分量颇重的新著却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相似文献   

2.
正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梵二会议讨论的有关问题中,伙伴关系(集体领导)把我们带入了第二个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核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里主要指教宗首席与地方主教们的权威之间的关系。地方主教的权利并非来自梵蒂冈。但是,在讨论这一主题的时候,不得不同时讨论"溯源"一词。而且,讨论伙伴关系,会明确地提到梵二所讨论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即教会的运作方式:专制模式,还是民主模式。伙伴关系在梵二会议上如同一支荧光棒,体现了这三个问  相似文献   

3.
由于梵蒂冈和以色列都兼具宗教实体和政治实体的性质,使得宗教在这两个国家的交往中,特别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具有明显宗教属性的“取代论”不同类型的分析,认为“惩罚性取代论”和“温和的取代论”是影响梵以关系的主要因素。“惩罚性取代论”在梵二会议之前对梵蒂冈和以色列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梵二会议之后,“惩罚性取代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与“温和的取代论”一起影响了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胡"、"梵"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种称谓。中土对"胡"、"梵"关系的认识和变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见证。"胡"为"匈奴"一词的转读,秦汉以来常指代出自西域的名物,汉代入华之佛教也归入了"胡"文化。"梵"源自梵语,伴随佛教入华,与佛教相关之名物也常以"梵"来指称。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语境中的佛教文化,常常即"胡"即"梵","胡"、"梵"等同。自隋代开始,佛教徒宗"梵"弃"胡",主动改变佛教的文化身份。此种转变,为佛经汉译、三教论衡以及隋唐佛教独立自主发展潮流等合力所致。由宗"梵"弃"胡"带动的区分"胡""梵"、转"胡"为"梵"的做法,对佛教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梵二会议的精神与理念的落实需要和中国天主教会的具体实际相联系,所以有必要对建国以来的中国天主教会史作一番认真细致的考察,以便认识并汲取相关的历史经验.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与其内部关系、政教关系及中梵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三者相互作用影响,共同构建出当代中国天主教会问题的复杂多变性.总体来说,建国以来的中国天主教会已经从初期的对抗、拒斥走上了适应、融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但今后仍需要借助梵二精神以进一步推动教会重建及各方对话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梵·高绘画风格被绘画领域外广泛应用的现象,简要分析原因。以近期的影视作品为例,评述2017年6月于锡安动画电影节首映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与原画作进行对比,探讨梵·高的绘画风格直接套用于电影上这一做法的可行性问题,陈述这一方案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呈现效果上的短板,进而对梵·高绘画风格在视觉层面的表达可能性做出进一步分析,提出试想方案。  相似文献   

7.
许多五十多岁的天主教友渐渐认识到,不少年轻教友,特别是修道生和年轻司铎,对梵二大公会议缺乏了解。作为一位"年过半百"的天主教友,我相信我们有忽视梵二影响的危险。无论如何,梵二的久远意义并不局限于它发布了16个文件。通过回顾梵二的实际运行过程,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玄奘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翻译家,他将转梵为汉的佛典翻译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高度,开启了佛经翻译的新纪元。本文以玄奘所译佛典及著述中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为研究对象,探求他在会通华梵语言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面对现代世界,天主教的“梵二”公会议堪比教会初期的使基督信仰走向希腊罗马社会的“耶路撒冷会议”.“梵二”前的天主教尚不能摆脱中世纪形成的教权模式和政教心态,对现代世界的思潮多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然而,一种“对话”的精神也同时出现在教会的不同领域.“梵二”通过与现代世界的真实对话重塑了教会的认同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面对“梵二”的精神和原则,需要一种正确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0.
最近梵蒂冈和中国政府之间就祝圣五位新主教所产生的冲突,媒体普遍认为是世俗政权侵占教宗特权。西方评论家们通常认为,只有教宗享有任命主教的权力(见1月14日“美国天主教周报”,以下简称NCR)。然而,虽然中国祝圣主教可以完全认为是一种蔑视行为,但纵观教会历史会发现,任命主教问题,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从历史上来讲,教宗拥有直接任命教区主教的权力还是后来的事。一方面,中国任命主教,发生在教廷与北京之间关系正常化期望值正升高的时刻,因而成为新闻。1951年,随着中国共产党政府的产生,上述关系就断绝了。据说,政府承认的天主教爱国…  相似文献   

11.
吉林教区主教刘殿墀逝世已经九年了,至今使我难以忘怀。由于工作关系,我是在1951年与他相识的,合作共事卅多年。现在回顾他的善言善行,深切地感到他是一位爱国爱教、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品质高尚的教会领导人,在当地宗教界人士中是我最敬佩的一位。今撰此文,以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杨适教授的新著《中西人论的冲突》去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正如作者的副标题所示,它是“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那么,它“新”在何处呢? 首先,这种新就表现在作者对这个问题全新的研究角度。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  相似文献   

13.
朱成明 《世界哲学》2016,(1):151-159
与希腊哲学的主题始于存在问题一样,印度哲学亦源于对于存在(梵、我、有)问题的讨论。两者几乎同时探讨作为超越终极实在的存在,为各自传统的精神生活的开端奠定了基础。在领会存在问题方面,两者有相似处,但在表征存在之内容与结构方面,却发生了分流。存在的"神显"在希腊哲学中平衡于智性层面,这导致了古典哲学的成立。在印度,神显进入灵性深度,令奥义书的"大梵明"(或"有明")及其后继(含佛教、耆那教等出世教派)均成为救赎性解脱论。  相似文献   

14.
《天风》1997,(2)
丁主教担任全国两会主席、会长一连三届共十五年。在他退休的时候,本刊对他进行了访问,提出了广大信徒一些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天风》1997,(2):41-42
丁主教担任全国两会主席、会长一连三届共十五年。在他退休的时候,本刊对他进行了访问,提出了广大信徒一些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梵二大公会议前的20世纪天主教神学 我们应当避免对“梵二会议以前的神学”的说法抱一种纯粹贬视的理解,并不存在一种宗教会议前期的统一神学。在二十世纪的早期和中期,我们不仅能从手册或教材上找到不同观点的神学也可以从那些个人的作品尚未被教廷官方认可,但事实上为梵二大公会议的文件打下了基础的个别神学家那儿得到。这些神学家有卡尔·拉纳(Karl Rahner)、伊夫·贡茄(Yves Congar)、亨利·特·吕拜克(Henri de Lubac)、爱德华·希勒倍  相似文献   

17.
这次梵蒂冈在10月1日“封圣”显然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但梵为了掩盖其真实的政治意图,往往在新闻媒体上表示册封中国“圣人”是一场纯粹的宗教活动,是表示对中国的“尊敬”,并倒打一钯,说中方反对“封圣”是“曲解了梵方的善意举动”。梵蒂冈的诡辩确实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3月13日梵蒂冈信仰社评论员文章露骨地声称“封圣是向北京政府的挑战”。这说明教廷“封圣”活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众所周知,这次所谓的“封圣”,是台湾提出并推动的。台湾方面不愿看到中梵关系的正常化,一…  相似文献   

18.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虽然教会的精神锐意改革,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很慢。当然这与我们对梵二精神了解的较晚有关,现今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教会的新精神。避免出现历史上同样问题。在“礼仪之争”中,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的传教士,凭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为之注疏的高僧大德代不乏人。天台智顗《菩萨戒义疏》和华严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是所有注疏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开启了《梵网经》注疏的两个传统。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种注疏对《梵网经》相关戒条的解释,详细展现阐释《梵网经》的两种不同思路,展示《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中地位确立的重要历程,展现天台、华严两个宗派在戒律思想方面的异同,展现佛教中国化在戒律方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成建华 《法音》2014,(3):12-18
正自上世纪30年代,随着梵本《唯识三十颂》被法国人列维(Sylvain Lévi)于尼泊尔发现以来[1],对古代译经大师如真谛、玄奘等汉译唯识学典籍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的怀疑,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引领这场论诤的固然是一些欧洲学者,接着是二战之后的日本学者。而国内一些学者加入到这场辩论中,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通过对梵、藏、汉本的对勘,发现汉译与梵本存有一些差异,因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