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学界对个人信仰问题已有诸多研究,而对社会信仰问题的研究则比较薄弱。从社会认识论相关理论来看,信仰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而且也包括社会。社会信仰论是关于社会信仰的形成、发展、冲突、危机与建构的基本理论。社会信仰研究力求探讨社会信仰发展的一般历程,从而确立建构当代社会信仰体系的基本原则。社会信仰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以社会信仰作为研究主题,克服把信仰研究等同于个人信仰研究的局限,把信仰研究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外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因此,“在军队里要讲信念,在人民中间,在青年中间,也要讲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191页)小平同志这里讲的信念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而信仰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文殊信仰作为民众所选择和认同的信仰类型,早已在中国社会乃至民间信俗中形成为非常重要的信仰方式,而山西五台山也成为佛教史上最具神圣地位的文殊道场。然而,文殊信仰方式的佛教社会学特征,文殊信仰的基本内容、传播方式、修持方式、社会呈现方式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是在实践文殊菩萨智慧精神的过程中,从自我、个人出发,发大慈悲,开大智慧,以一种"共业共修共证"的"菩萨道"精神,解脱与觉悟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共同构成了文殊信仰社会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正日益缩小。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的相遇与相互融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正在得到和谐的整合。相反,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抗和冲突在整个世界愈演愈烈。如何才能在多元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基础,同时又并不损害每一种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独特性?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各宗教之间的跨信仰对话是极其重要的。佛教相对远离于激烈的当代世界社会-文化潮流,同时又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跨信仰对话,而现在,它已经无法回避当代多元主义、全球主义和世…  相似文献   

5.
泉州是我国民间信仰最为繁盛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地区之一。转型社会的几个典型特征——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大、经济快速提升以及现代社团组织制度初步确立,给泉州民间信仰以深刻影响。泉州民间信仰因之表现出从传统时代民众的公共性事务,向当代信徒的私人性事务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人的幸福有"俗福"和"雅福",人的幸福感既可以来自物欲的满足,也可以来自精神的自由,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历史的。信仰与幸福密切相关。首先,信仰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积极实现,信仰者心中的信仰就是一种幸福;其次,作为人理解世界的尺度,信仰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根本坐标;最后,幸福需要信仰的理由还在于病态幸福的存在。信仰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人既有"感觉的幸福",又有"幸福的感觉"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代中国信仰的建设不是简单找回传统和拥抱西方,而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信”,在巴利文中叫saddha,在梵文中叫sraddha。“信”并非通常所诠释的信仰,而是由正确的认识证实了的信任和信赖。根据佛教哲学,它是意识中纯精神因素,比单纯的信仰具有更深的哲理。首先,它是由知见而产生的,是对“四圣谛”的信服。其次,它是信徒奉献给某一人或法的敬仰之情。第三,它意味着诚实希望的实现,它是认识个人内在道德发展的伦理准则。公元四世纪,佛教哲学家无著指出了信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道教信仰中 ,神仙信仰是其核心内容。因为修道成仙是道教徒终生追求的目标 ,神仙是道教徒修道成仙的榜样 ,神仙事迹是道教徒实现成仙的楷模。由此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有利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劝善、济世、稳定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一、道教神仙信仰的劝善功能劝善是一切宗教的积极因素之一 ,它广泛而深入地融汇在神仙信仰之中。在道教神仙信仰里 ,劝善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精神旨趣。如果我们对由神仙信仰而引起的神话进行根本剖析 ,便会发现其真正的内在价值———社会伦理教化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 ,…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与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学术上讲,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相混,有时甚至很难区别哪种是纯粹民间信仰,哪种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真正的宗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在数量分布上,…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以善为终极目标的伦理精神。从个人伦理的维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个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尊自信的个人心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社会伦理文化的维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高要求是真善美,需要高雅清新的文化氛围、公平竞争的社会规则、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尊重他人的社会观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反映了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多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作为穆斯林,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信仰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伊斯兰教倡导的有关荣辱的思想与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广大穆斯林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一、“知耻”在伊斯兰教信仰理念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作为普世宗教,其荣辱观来自它特有的信仰理念和它所倡导的精神与美德。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两世并重、知行合一的宗教,它所倡导的思想和精神,不是一种被束之高阁的空洞理论,而是能有…  相似文献   

12.
梅康钧 《天风》2007,(15):34-39
本文以著名神学家奥特的"群体信仰维度"所涉定的内涵,即信仰行动或通过信仰与个人相遇、交流而产生的群体的视角,思考、分析教会作为社会团体,如何更好地积极地服务社群,并寻求以上帝是爱为指向的社会互动。中国教会与社会,正共同经历着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直面社会转型期间种种结构性缺失,教会与社会相互关系也必然与人的善美趋向及社会道德秩序相关。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中,教会要甘心情愿服侍众人,并且以耶稣关怀人的方式的基督教特质出发,肯定人的价值,并与社会真正和睦、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执政观念上的一次重要转变和重新认识。是在血与火的磨砺、风和雨的洗炼中最终追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的指导方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说,平常我们讲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因而它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  相似文献   

14.
论信仰价值的发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说精神机制。它虽然属于一种精神性现象,但它的指归却是具有社会文化性的终极关怀。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发生发展、转化运作,所以,它无疑更属于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信仰只是属于人之所特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天然性地就蕴含着价值,或说就是一种价值。作为价值,它的特质在于给人们提供知识以外的关于未来的信念,以此构成人类向历史纵深处延伸和向未来极限处挺进的精神支柱。然而甚为遗憾的是,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形态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关于宗教信仰价值的论述(关于…  相似文献   

15.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就是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揭示出的世界历史趋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理论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它对当代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它是对当代全球化的准确定位,是当代全球化的总体性逻辑;它克服了当代全球化初期的消解性逻辑,是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它以世界各民族的共同价值代替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重构了全球化的普遍理念;它克服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历程中的单维物质主义,是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它为中国道路的特殊性维度升华为普遍性维度提供了可能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浪潮中,佛教也正在走向西方社会,其中佛光山系统的人间佛教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绩。基于对大洋洲佛光山系统人间佛教信仰群体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基本把握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信仰生成、实践开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理解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人间佛教进入西方社会的民众基础和传播渠道,特别是这一群体所呈现的信仰取向与实践特征。以此作为东方文明进入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挺近西方社会的内在机制与具体进程,从而为理解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元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内涵之研究,以及对这种信仰和文化的时代定位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可它的核心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当代泰山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旅游经济,如何来传承这种传统,需要一种信仰的定位,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意的定位.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脉络,进而探讨当代泰山信仰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恶化、精神危机等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使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它不仅成为当代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而且成为当下实践努力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理性作为生活艺术的自律,以彰显意义、价值和坚定人类信仰为旨趣,借助于现代性批判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世俗化,倡导建设性后现代世界观、理论范式和生活态度,在过程思维下从哲学、神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宗教与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新教信仰依据圣经和古代信经所确定的本体结构性因素,指出新教具有神学的、政治学的、伦理学的三种历史和价值的存在形态,新教的组织化内在结构使得新教成为近代以降世界历史图景的一大历史、社会和精神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信仰     
王雷 《天风》2008,(14):40-42
在基督徒的生活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仰。信仰是神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人得以认识神并实践神旨意的必要途径。不仅如此,通过信仰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属灵的经验和属天的福分,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