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人际交往中,"你错了"三个字,拥有超强的破坏力。它通常不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固执己见的毛病,还或多或少有武断、嫉妒、猜忌和傲慢等缺点,所以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有时候,即使明知有错,也决不会轻易认错。"二战"刚结束时,卡耐基担任一位爵士的私人经纪人。有一天晚上,爵士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宴会。宴会中,坐在卡耐基右面的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这位健谈的先生说他所引证的这句话出自《圣经》。这明显是错误的,卡耐基当场纠正了他。  相似文献   

2.
和谐之美     
无事堂前,忽然热闹起来了。“执著”与“放下”,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论辩。执著说:“我对,你错。”放下说:“我对,你错。”执著说:“你错。我,才是成就  相似文献   

3.
字心画也     
“书,心画也。”由此,“君子小人见矣”。书,即书法,字迹,这是指从一个人的笔迹可以了解其品性。古人杨雄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见解到了今天已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笔迹心理学。正如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相貌、个性一模一样的人,也很难找到两个笔迹完全相同的人。“字如其  相似文献   

4.
有则智力竞赛:饭店门前有一幅广告“本店明天吃饭不要钱”,请设想一下,因为这则广告,将会发生哪两种不同的情况? 正确的答案是:(1)有人将会因此上当:“笑眯眯地”以为这以后的第二天即可来此“尽情地吃而无须花钱”,结果吃了后照样交钱——为什么?因为广告依旧:“明天”才不要钱!(2)但也有人能一眼看出此乃骗局,即:“明天”——那个所谓“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美梦其实永远也不会到来! 还有则智力竞赛:有个字千百年来一直读错,这是什么字? 千百年来居然“一直读错”,这究竟是个什么字呢?就在人们苦思久久无言以对时,主持人突然…  相似文献   

5.
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項晴同志的《“合二而一”不是辩证法》一文对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提出了批評,认为后者文章的基本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把“合二而一”看作不是辩证法。我讀了之后,对比了两篇文章,觉得項晴同志的文章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不能否认客观事物的“合二而一”項晴同志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正确的。但是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对立起来,只承认一分为二,不承认合二而一,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誠然,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把任何事物看作死板一块的观点,而  相似文献   

6.
爱的枷锁     
沉小石 《天风》2002,(5):30-30
几天前到一间乡村教堂做礼拜。古朴典雅的教堂里整洁清新。圣台上整齐地摆放着灯盏和鲜花,墙壁上的十字架高高地悬挂。十字架的下面镶嵌着“神爱世人”四个大字。弟兄姊妹用漂亮的装饰纸分别在“神爱世人”的周围圈了一圈。前三个字圈过后很醒目,但“人”字圈上之后就变成了“囚”字。这样读起来就变成了“神爱世囚”。无意识的装饰竟使我想起了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7.
灯下翻阅《清史列传·牛运震传》。牛运震是清代的一名县官。他性开敏,有判制。居官不延幕友,事虽钧棘,辄自治。在任时,他坚持为官做到“三个字”:“俭”、“简”、“检”。掩卷深思,颇多感触。 以“俭”、“简”、“检”三字为官,谈起轻松,实行则难。过去如此,今天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古代为官的在“三个字”中做到一个,就算好官。  相似文献   

8.
保罗三次求主除“刺”,然主则说:“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这“刺”似乎依然存在,但这上头而来的“恩典”则源源不断地供应下来了! 这“刺”为何物?读经者的见解不一,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承认,这“刺’能引发诸多的“恩典’。 一说这“刺”是保罗身体之疾,俗称“寒热症”。根据是哥林多前书2章3节“战兢”一字,按原文是“发抖”之意。倘若此推论正确,那又带来什么恩典?  相似文献   

9.
“美人如花”,这四个字其次是艳俗的,后三个字“隔云端”,忽然就妖娆了就妩媚了就距离了,就无限的惆怅和向往了!想想吧,云端啊,那是多么遥远的唯美的距离,我每次坐飞机都刻意选择靠窗的位置,为的是体会云瑞二字。  相似文献   

10.
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凹”和“凸”这两个字古怪特别,但从未深究,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仅形象生动,非同一般,而且还蕴含许多人生哲理于其中。“凹”者,深陷也。这不难令人想到埋头苦干,扎根生活。而“凸”呢?不正像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吗?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任何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唾手可得的。把“凹”和“凸”并列起来,  相似文献   

11.
初到山城,徜徉在陌生的小巷,一抬头见“前方施工,此路不通”的标牌横在路中央,原来我走错了路。错就错了吧,反正我也没有什么目标,只是随便走走。然而,标牌上那个大“路”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知书写者出于何动机,八个字中“路”写得又大又潇洒,足足占有两个字的位置,我不禁回头多看了几眼,而这多看几眼竟然使我对“路”字结构产生了如下的联想。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伊始,上海作家沈善增又是出版著作又是发表文章,一再声称他发现两千多年积累起来的《老子》、《庄子》、《论语》旧注都“错得惊人”,是对原著的“断章取义”,而他自己的著作“彻底地颠覆了旧注,还原著本意”。但是读完沈先生的有关文章和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到他所谓的“颠覆”其实只是任意解释、任意曲解、任意的增字(词)翻译,甚至任意训诂,不仅仅是对原著的断章取义,说严重点,甚至完全是对原著意思的歪曲。因此,为了维护学术的尊严,尽学者的职责和良心,我认为有必要对沈先生的“学术贡献”提出质疑。一首先,沈先生的《〈论语〉旧注错…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藤野先生》,初稿的题目曾为“我的藤野先生”六个字;后来划去“我的藤野”四个字;最后重又补上藤“野”二字。一篇文章,三易其题,可见鲁迅为文严谨之一班。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起初将“我的藤野”四字删去,显然是为了使题目更简洁一些。但最后为什么重又补上“藤野”二字呢? 这同概念的限制这种逻辑方法有关。所谓概念的限制,是指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  相似文献   

14.
菩提一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得破而放不下(上联)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讲得好而做不来(下联) 这是我过去读过的一幅对联,回忆起来仍深有所感。 一个人经过挫折、遭遇失败、看破一些世事、明白一些道理,不算太难。但若能心甘情愿地放下一个“我”字,却真不容易! 弄懂具体的事理,需要聪明,从根本上觉悟,那是智慧! 前些时我似乎明白了自己“耳不顺”的由来,可是单靠在待人处事时克制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这固然真实不虚,不过这“自知”必须是针对全部的“我”。“我”还要认真在生活中修行,才能得到真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不记得是哪一位传道人在讲道时提到这样一件事。有兄弟两人吵架,彼此不肯饶恕。牧师得知后,到他们家劝勉兄弟俩要和睦,于是三人一同跪下祷告。老大祷告说:“主啊,今天我不应与兄弟吵架,这都是我的错,求你饶恕我。”牧师对老二说:“现在你应该祷告认错。”不料,老二却回答:“牧师,刚才我哥祷告说,今天吵架都是他的错,那我还有什么错?我不必祷告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字条     
王蕾不知怎地,这一刻任凭张老师嘴巴一张一合,她就是听不进去一个字。“王蕾!”“王——蕾——!”张老师声音很大,周围同学都回过了头,同桌捅了她一下,王蕾才如梦方醒,傻里傻气地站起来:“怎么了老师?”“轰”地一下全班都笑了,张老师也笑了。“干什么哪,这么聚精会神?我是问你这道题怎么算?”噢,原来是老师提问问题。王蕾造了个大红脸。这是王蕾从小到现在第一次上课溜号,她感到难为情。下课,王蕾还坐在那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向读者表示歉意,在上一期的漫画中有两个字印错了。一是第九幅小和尚说的“於一切法不悭吝”,误印为“放一切法……”这大约是现在这个於字已不太用的原故,二是第十幅胖和尚说:“……也不应向大根说小令退堕。”“误印为“说小令近堕。”这很可能是我写得太潦草之故,总的来说都是因为未最终仔细校阅,务请读者原谅。本期漫画真谛的内容,是小和尚以一个印度民间故事来启发胖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很有智慧的,希望他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们在哪里发现有三个和尚的故事,希望提供给我,谢谢!  相似文献   

19.
“哥哥你错了” 某年轻老板与一女士谈上了。他看到一本书中引用了“昧昧我思之”(语出《尚书》,“昧昧”是深思的意思)一句,于是把此句用在了写给女士的信中,他写成了“妹妹我思之”。女士回信只有五个字:“哥哥你错了!”老板想,喊“哥哥”怪亲热的,于是趁热打铁又去一信,意欲乘胜追击。谁知女士回信说:“既然你们商店打出那样的广告,何必找我?”原来此老板在广告中把“削价袜子”写成了“削价妹子”。 是谁骗人? 一位姑娘走在大街上,忽然遇到一个打扮挺时髦的男士前来求爱:“你长得太迷人了,我真心地爱你!”姑娘平静地…  相似文献   

20.
大师的境界     
第一次看到“悲欣交集”这四个字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年轻到没有任何的底色背景,年轻到根本不能领悟这四个字的深意。当然,现在也不能说就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于弘一大师的身世和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四个字愈加深刻地嵌入到记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