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主义的一兴一衰可以看作两块最关键性的里程碑,把心理学的全部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一、行为主义以前的心理学;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三、认识心理学。在第一个大阶段中,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学说,但就其主流而言,都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是自我的觉察状态,是只有本人才能体验到,而别人无法观察到的主观状态。到第二个阶段,即行为主义兴起后,则一反第一阶段之道,认为心理学的对象绝对不应该是意识这种只能由本人体验,不允许别人观察的东西;而必须是可公之于众的  相似文献   

2.
行为主义的演变与新的新行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21-26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支配实验心理学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而认知心理学正在崛起,并日趋强大。实验心理学内部出现了一股“回归”到以往的意识心理学的趋向。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绝的心理学概念,诸如意识、思维、表象等,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这种变化如此之在,以致于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有某些证据表明,心理学正在经历着某种类型的‘革命’……”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既不愿意重蹈传统行为主义的复辙,又不愿把自己纳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试图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取一条折中道路,从而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neo—ncobehaviorism)。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报》1959,3(3):55-56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教研室教师,最近热烈地討論了心理学的一些理論性問題。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討論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問題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見:第一种意見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意識的科学,既要研究人怎样反映客观現实,也要研  相似文献   

4.
表象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本来应该是哲学、心理学和其它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心理学方面来说,究其原因。既与心理学在研究对象问题上所发生的重大转折性变化有关,也与表象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现以前,一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是只有本人才能体验得到、觉察得到的内部心理过程,而人们又认为表象只是微弱的、不清楚的知觉,不承认有独立的表象存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以后,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性情境技术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斯金纳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金纳(B.F.Skinner,1904-)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学研究五十余年,对推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在国际心理学界曾引起巨大反响,以至到七十年代中期对其争论尚未停息。本文试图对他的心理学体系中的研究方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斯金纳认为,心理学应当是一门研究有机体行为的科学,而有机体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就是寻找这种函数关系的具体内容,即在外部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丽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6,29(6):1340-1345
研究以3~6岁的学前儿童为被试,探讨学前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实验的研究结果说明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呈阶段性,包括三个阶段:行为主义的欺骗阶段,一级信念的欺骗阶段和二级信念的欺骗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都属于心理主义阶段;就年龄而论,则可以说3岁儿童处于第一阶段,4、5岁儿童处于第二阶段,6岁以后进入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9.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文章主要阐述了三代实证主义对构造心理学、激进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实证主义方法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起主要指导作用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心理与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进行着激烈的争辩,有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分成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派别。内省心理学只研究人们内部的主观世界,认为只有意识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此相对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11.
广告心理学     
<正>广告所希望起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心理,让消费者自愿自觉地购买产品。广告心理学即是对广告所努力去影响的那些人的心理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在离开霍普金斯大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华生认为,广告要起作用,应该利用爱、恐惧和愤怒这三种先天情绪。华生还倡导将客观的科学方法应用于广告。此外,华生还率先将名人推荐用于广告中。在华生之前,三位心理学家对  相似文献   

12.
主体心理学是俄罗斯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在个体心理发展方面,俄罗斯主体心理学认为,主体积极性是影响心理发展的第三因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心理发展的机制,其中主体起主要作用;根据主体性发展的水平可以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9个阶段。文章认为俊罗斯主体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侏儒说动物有机体内有没有一个“侏儒”,为它接受刺激,发出反应呢?这是心理学基本理论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与这个“侏儒”说势不两立,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不是意识,所有一切与意识有关的术语都应被废除。我国行为主义者郭任远以为控制行为的东西不是有机体或人,而是刺激,所有一切主观心理学的术语,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感情、意志等等都是阻碍心理学前进的鬼魂,科学心理学为了革传统心理学的命,就要消灭这些鬼魂,但是这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是有困难的。华生要坚持刺激反应的公式,以为心理学研究要做到从刺激预测反应,从反应逆测刺激。但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同是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不同个体的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开始,探讨了松果体在身心交互中的重要地位,并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三个阶段,描述了心理学回答"心灵如何被感知"的两条途径:心灵内省与行为反映。最后,文章特别描述了新近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认为它可能是当代心理学体系内的"笛卡尔式松果体",是沟通身体活动与心理状态、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桥梁。未来,镜像神经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可能与松果体在笛卡尔体系内的地位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申继亮   《心理科学进展》1988,6(1):9-253
五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在西方心理学,特别在美国心理学中占压倒的优势,但五十年代后,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认知心理学即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产生初期,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信息加工研究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并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用简单  相似文献   

16.
荆其誠 《心理学报》1965,10(4):91-104
华生(J. B. Watson,1878—1958)在1913年发表一篇文章,名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这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篇檄文。行为主义者自称是心理学的革命派,把心理学从宗教迷信之中拯救出来,使之成为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非研究意识和经验的科学,同时主张心理学必须走生物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潘菽教授说:“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心理学的体系问题也更难解决。”在历史上,客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归结为“宇宙精神”的表现或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归结为心灵的自由创造。这样,意识便无从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之相反,行为主义心理学则企图根本否认意识的存在。在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前,日益窘迫的行为主义继承者又企图把意识纳入“S—R”的固有模式,把意识和心理等同起来,实质上是抹煞了  相似文献   

18.
一、观察的科学还是解释的科学当代西方心理学有两大对立的方法论基础:一为实证主义,影响了铁钦纳的构造派和新老行为主义;一为现象学,影响了哥式塔和人本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方法论处在这一对立之外,构成了西方心理学方法的“第三势力”。实证主义是精神分析的天敌,对精神分析科学性的怀疑和诘难大都出自实证主义者之口。尤其在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传统中,实证主义科学观是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主体。受这一影响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物理学当作理想科学。设想,如果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它一定能说明和预测某些可观察的现象,其概念一定能操作或实验验证。在以经验观察为参照尺度时,他们发现,精神分析不能满足这一  相似文献   

19.
一、新的综合对个性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人的个性如何形成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由于人们所持南理论观点不同,便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许多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人的个性是通过S—R(旧行为主义)或R—S(新行为主义)这一模式形成的,而且他们认为仅研究人的可以观察到的外部行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反,六十年代兴起的认知理论则从相反的侧面论述了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完  相似文献   

20.
王才康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67-70
有关心理旋转内部过程的探讨始于Shepard和Metzler1971年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著名论文《三维物体的心理旋转》,这使刚刚兴起不久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又多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意义十分重大。第一,认知心理学强调通过客观的途径探讨人的内部世界,有关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无疑是这方面研究的最精彩篇章,因此它是从认知心理学战胜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张述祖,1987)。第二,有关心理旋转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命题表征的新的表征系统,即表象表征系统(Mart,1982),它不是用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