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河山  刘新学 《心理科学》2006,29(3):624-627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有无压力和画与不画对儿童虚构生活事件记忆的影响。压力用该类研究中常用的医疗模式来进行诱导,结果表明可以使儿童易受暗示性提高,降低“是”反应的标准,增加对虚构生活事件的肯定反应,但可能存在年龄的差异;而画的方式,可能会使儿童混淆所画与所经历事件,儿童通过画使更多的线索被引导出来,导致把虚构的生活事件作为发生过而给予肯定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有关个体差异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公众所感兴趣的。作者及其研究组今年来一直致力于个体差异的研究,特别是以智力超常儿童为被试,比较他们与常态儿童在认知、社会性和神经活动方面的差异。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回答诸如“为什么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表现等更优秀?”等问题。作者对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在智力、信息加工速度、事件相关电位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问题提出大家都知道同样的记忆结果,可能是通过不同的记忆过程、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取得的。本实验要求被试用画图记忆法识记某些词。被试要完成这种作业,则必须把词所表达的概念同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求被试具有一定的慨括和抽象的水平,并且对所形成的联系的内容和慨括性能作出判定。这种联系的难度愈大,思惟活动参与的要求愈多,进而可说明他的记忆水平愈高。我们曾用“看图记事法”研究指出:中班儿童能初步概括出中介物与识记对象间的关系,开始能进行间接识记,但这种概括还带有具体性。大班儿童在概括这种关系时,已经很少有具体性,而且开始能灵活地运用间接识记。本研究探索的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间接识记又会有些什么特征.  相似文献   

4.
MRMLC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动态评估项目反应理论模型。本研究结合小学儿童图形推理能力发展的特点,采用前测-干预-后测的动态评估模式,对来自江西省北部的四到六年级共177名儿童的图形推理能力进行了基于MRMLC模型的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动态评估我们不仅可以获知儿童图形推理能力的当前水平;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儿童在各测量情景所测的潜在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摘卡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间取样法最初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儿童心理学家沃尔森(W.O(?)Sen)在本世纪20年代研究正常儿童神经性习惯时提出来的,是观察法中的一种.它要求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就的编码记录表上.采用时间取样法可以确定:①儿童某一特定行为是否出现或发生;②该行为出现或发生的频率;③该行为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这三方面也是编码记录表的主要内容.因为观察的是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因此时间取样法不能象一般的记叙式观察法那样提供某一儿童全面详尽的资料,但由于能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观察众多的儿童,所以时间取样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进行推论.  相似文献   

6.
方富熹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59-63
临床法是皮亚杰为首的日内瓦学派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方法。本文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著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应用临床法时研究人员应掌握的技术:如何设计和提出问题;如何诊断儿童作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如何分析说明所获得的结果资料等。文中还指出了应用这一方法时研究人员容易犯的错误及克服办法,最后对临床法的价值和局限性作了扼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84,17(4):120-128
本文介绍了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继承者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有些研究验证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有些则修正、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对他们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异议。作者据此认为,应该全面评介西方各派理论,批判地分析它们,学习西方研究者的好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深入开展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同实验Ⅰ在金丝猴身上所做关于对实物、照片和画片的概括的结果进行对照,用10名1岁7个月至2岁6个月的儿童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Ⅰ大致相仿。实验开始时对儿童进行简单言语指导。全部被试都迅速对基础辨别刺激形成巩固的辨别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儿童的言语发展起了中介作用。在随后的测查实验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能够把反应从实物迁移到代表实物的平面图片上的人数有所增加。这似乎和儿童的言语发展相平行。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师范学校学生进行了关于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调查.结果表明:约有80%的幼教人员不主张儿童的发展是其固有品格的自然表现;平均有70%的幼教人员认为与成人相比儿童具有许多优良品格,但教师的这种评价显着地低于学生;在教育问题上主张正面说服教育、反对惩罚儿童的观点,师生是相当一致的;幼教人员对培养儿童自主地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的观念非常薄弱,其中学生的这种观念更显着地低于教师.  相似文献   

10.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影响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儿童社会化最早执行,他对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形成等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社会化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家庭环境中各因素进行的。本通过查阅献,把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分别从物质环境因素和心理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考察了近年来国外对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有研究把父母的控制分成身体控制和言语控制,或根据控制中所包含权力水平的高低分成强控制型和弱控制型;有人考察了情感因素和父母的反应性等对儿童的顺从所起的作用,还有人把顺从分成自觉顺从和情境性顺从。早期,研究把顺从看作成人期望的社会化目标,而视不顺从为一种行为问题。后来的研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不顺从,认为对不顺从行为要作分析。不同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得出父母的控制和儿童的顺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钟面画测试被广泛用于研究和测试老年人群中的各种认知缺陷和认知老化,是一种有用的筛选老年痴呆症病人的工具。近年来它也被用于研究正常儿童和ADHD儿童。该文回顾了钟面画测试所涉及的内部认知过程以及影响钟面画测试的各种因素、钟面画测试与执行功能测试之间的相关,并且重点回顾了钟面画测试在正常儿童和ADHD儿童中的研究。由于钟面画测试本身简便、快捷,可以迅速地大规模筛选障碍儿童,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本研究力求设置接近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情境,即把儿童置于将自己所喜欢的玩具(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玩(吃)的冲突情境中,去探究他们利他行为的发展,企图查明: 1.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利他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2.在分物和选物行为中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3.儿童在假设情境中利他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趋近和抑制两种动机系统,研究者提出儿童具有趋近和抑制两种气质类型。本文阐述了趋近和抑制儿童的行为表现和生理基础,并探讨了教养环境、调节能力、注意偏向、社会文化等对于趋近和抑制气质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基因和环境对气质发展的交互作用,探索趋近和抑制气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信任感等社会性发展,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如何帮助不同气质儿童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一、实验目的儿童颜色辨认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学注意研究的一项课题。近年来对于我国儿童颜色辨认能力也曾进行实验研究。但在方法学上,对所用实验材料只简单表明“红”、“绿”等名称,未作明确介绍,他人无法作检验性验证;有些实验分请各幼儿园教师主试,恐难确保实验手续的严格一致。  相似文献   

16.
陈平  丁树良 《心理学报》2008,40(6):737-747
采用计算机模拟程序对允许检查并修改答案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进行研究,并采用新的评分方式对付Wainer策略。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被试的两次作答信息可以得到更精确的能力估计值。大部分被试进行了修改,只有少部分答案被修改,在被修改的答案中大部分是由错误改为正确;综合Wainer策略CAT的后验分布期望值(EAP)和极大似然估计值(MLE)可以“粗糙”对付Wainer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108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进行非标准空间测量时所依据的认知加工线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6岁儿童在一维空间测量中从两个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信息进行量的判断,当从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的线索不一致时,多数儿童不能对其进行整合;2、3~6岁儿童二维空间测量主要遵循一维规则,并且一维规则适用于各种图形;3、儿童根据空间量中显著特征进行量的判断,儿童对作为判断依据的显著特征的选择受各维度对比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一般是通过各种周期性的参照物,如人体生理节律活动,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周期更替,钟表,日历等;或通过物体运动速度、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间接地进行推断的。对儿童来说,认知时间比空间要困难得多,这和儿童的整个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皮亚杰曾以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距离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作业研究过儿童的时间认知的特点。其实验安排是让儿童比较两个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终点相同,起点不同;速度不同)。结果发现7、8岁以前的儿童在判断运动物体所花时间时,常常把时间和距离混淆起来,即以物体运动的距离为参照来判断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速度、距离、时间三者的度量关系(速度=距离/时间,即V=S/T),直到十、十一岁儿童才能达到度量形式的时间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本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的许多方面;2.经因素分析把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因素,分别是:道德品质、才情、异常人格、独创力、探究、自主敢为性、思维发散性、知识经验、勤勉、问题发现、智力、自强,其中道德品质和勤勉为中国大学生所特有。3.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在上述诸因素上内隐观总体差异显著,并且二者交互作用总体显著,在各具体因素上内隐观有些也存在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快感和痛感是儿童的最初的知觉,德行和恶行本来就取快感和痛感的形式让儿童认识到。……我心目中的教育就是把儿童的最初德行本能培养成正当习惯的一种训练,让快感和友爱以及痛感和仇恨都恰当地植根在儿童的心灵里,这时儿童虽然还不懂得这些东西的本质,等到他们的理性发达了,他们会发现这些东西和理性是谐和的。整个心灵的谐和就是德行,但是关于快感和痛感的特殊训练会使人从小到老都能厌恨所应当厌恨的,爱好所应当爱好的,这种训练是可以分开来的,依我看,它配得上称为教育。柏拉图谈美育@朱光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