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涵是中国新兴美术事业的重要人物之一,从小受"铁"与"木"的熏陶,爱好美术。青年时,受新兴木刻运动和报刊上的漫画成为他木刻之路的契机,成为一名军旅版画家。苏中报时期积极开展木刻工作,身兼数职,刀工和技术不断进步,是他版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作品从生活中仔细观察取材绘制,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成为鲁迅版画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曾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和传播新兴版画。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并资助其社团、展览等活动。为了广泛宣传和传播版画,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版画作品,并在自己的一些著作里以木刻版画作为插图。鲁迅为我国新兴版画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孙滔韬 《美与时代》2013,(12):99-100
木刻版画是种“以刀代笔”的独特艺术形式,刀法运用是它最具特色的表现,虽然木刻刀法的形式是传统版画的巨大财富,但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只有通过结合和创新才能把木刻版画的刀法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才能创造出具有优秀视觉效果的木刻版画动画,才能创作出更具有表现力和多样性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郑小强 《美与时代》2013,(12):41-41
在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新兴木刻,适应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以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宣传革命、批判现实、同情关注劳苦大众,成为中国革命的尖兵利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造就了大批优秀版画艺术家,创作出大批经典版画作品,实现了中国版画的“民族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木刻插图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些画面构图讲究,繁简适宜,造型简洁传神,风格生动自然。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审视这些传统题材作品,其中蕴含着许多现代构成设计的理念与元素,充满现代设计的构成意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在几年前河南省书画院举办的"‘中原星座系列13’张伟元西藏黑白版画展"上认识张伟元并在后来的接触中渐渐成为好友的。张伟元以他写实风格的黑白木刻作品在当前激进的后现代风格的造型艺术潮流中做出了另外的一种言说,故显得愈加不易。从缤纷的大千世界回归"黑白",从当今的"IT"时  相似文献   

7.
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先民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美的建筑,满洲里的俄式"木刻楞"建筑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本土化了的原木结构建筑,具有形态美感、色彩美感、质料美感、建构美感、装饰美感和符号美感。这些美感源于初识俄式"木刻楞"建筑时由感官系统直接感知到的形态与色彩,源于对材料与建构的理性分析,源于由装饰和符号引起的一种感动。文章分析了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审美特征,从而给观者精神上的理解与观照。  相似文献   

8.
黑白木刻通过刀法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刀法的节奏性抒发情感,传递思想。刀法是节奏的表象体现,节奏是刀法的内涵表现。画面的视觉效果因刀法的节奏性而展现,同时也受画面光线的处理和黑白灰关系变化的影响。刀在创作者情绪的带动下产生有快有慢、有密有疏的节奏,快慢展现线条的动感,疏密形成画面的黑白灰节奏感。创作者因情绪的不同带动刀法形成不同的画面节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展现无限的艺术魅力。刀痕不但自身具备审美特点,同时也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动性。黑白木刻的画面需要刀痕来展现,情感需要节奏来加强。  相似文献   

9.
高倩 《美与时代》2016,(10):26-27
美术发展至今,总有一个最初的开端,它从最原始的单一形态演变成如今的多姿多彩。版画是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说起版画不得不从黑白木刻版画谈起,在众多的版种当中,黑白木刻是发展最早的,历史也最为悠久,它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而后才逐渐传入欧洲,并经过相当长时间艺术家的努力转变为创作木刻艺术。世界著名的版画家肯特对黑白木刻的理解是:版画的最起点和最难点都是黑白木刻,如果有谁能攻克这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而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技法是比较简单的,重要的是作品中黑白的处理和布局。黑和白所占的比重,黑和白的对比,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俄式"木刻楞"建筑因其与自然的关系亲和、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运用本土材料以及主体材料木材的可再生可降解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可为现代木结构建筑提供借鉴和启示。从环境方面讲,俄式"木刻愣"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宜;从以人为本的方面讲,人是空间中的主体,建筑物作为人类的庇护场所,注重人的使用价值和心理寄托;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看,与现代建筑缺乏人情味儿的千篇一律的混凝土盒子相比,木材质的温度感和民族审美让长期生活于此的人们更具有归属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木刻楞"建筑中体现了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当代建筑急需具备的气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版画以木刻版画为主,是在木板上使用不同的刻刀,运用刻、铲、切、划、凿等多种技法呈现事物画面,最后转写拓印到纸上的美术形式。中国古代版画在技术上是伴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开始出现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2.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四层佛像内发现秘藏有许多绘画作品,除过一幅卷轴画外,其余全部是版画。通过简述13幅经头黑白木刻版画和6幅彩印版画的题材内容,从美术角度对其雕刻技艺、图像样式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版画上承唐代宗教壁画,下启明清版画,代表着10世纪前后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是辽金佛教造像的经典样式和基本范例,对现存辽金佛教寺庙中的雕塑、壁画造像的断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佐证作用,对研究辽代宗教传播、雕版印刷和服饰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白木刻的刻刀运用是一门学问。刀痕能呈现出版画作品的风格。黑白木刻版画刀痕所呈现出来的阳刚力量之美主要表现在刀与木的五行相克之关系、刀痕所激发的木刻版画的"战斗性"等方面,王文明黑白木刻作品的阳刚风格就很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晚明天主教在华传播有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一部木刻版画作品。内容取材于四福书的耶稣生平事迹,形式为晚明流行的版画连环画。在这部作品中,艾儒略不仅继承了利玛窦“学术传教”的传统,而且开始寻求与福建本地士人文化的契合,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像、语言和传播媒介,向来自各个阶层的教徒和教外人士直接传教。这种“当时当地”求同,体现了耶稣会对“本地化”原则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同时也体现了天主教传播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5.
刘双全是湖南颇有影响力的民间画家。他从事中国画创作已达30余年,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女书绘画作品。他自1985年起,开始选择独一无二的女书作为绘画创作题材,并借鉴当地民间经板木刻、女红图案等表现形式,创造出了一批独具一格的女书绘画作品。他的女书素材有关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来的画风特点,及艺术创作规律,为我们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版画起源于中国,历经了将近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清逐渐走向衰落。日本的版画最初是由中国传入的,在浮世绘版画时期走向辉煌,继而影响了全世界,并揭开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序幕,直至今日浮世绘版画与古代水印木刻对现代版画的影响依然很大。我们可以将中国正统的民族文化与日本创兴的思路相结合,让我们在今后的版画创作中有更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凯绥·珂勒惠支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其作品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最早由鲁迅引进中国,其作品在创作思想内容及表现技法上,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木刻青年,间接地推动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可以说是德国表现主义与苏联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作品流露出的那份对生活在战乱年代生活困顿民众的深切同情,及反压迫反侵略的抗争精神,使木刻摆脱了传统的附属状态。虽技艺提高尚有空间,但作品满是纯粹的激情与史诗般的品格,所彰显的那份生命的力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印木刻版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的版画形式,是中国民族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杰出物化。文章所要探讨的永川水印木刻是四川地区建国后水印木刻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笔者旨在文章中梳理永川水印木刻的发展经过、作品以及发展特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木刻版画落款文字,不仅是文字,更是书法,是作者的心声,是故事内容的延续,是历史的再现。我们静静地欣赏它、阅读它将会被它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这种独特的魅力也将会让我们对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沙清泉,1916年生,祖籍江苏镇江,回族。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1942年任中国木刻研究会理事,1950年起在河南省文联工作,1998年在郑州病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