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次,是关于外在的证实性的评价标准。它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任何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理论,都应当能够解释所有有关的经验事实,亦即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假定有两个可以比较的理论T_1和T_2,所有T_1能解释的经验事实,T_2都能解释;而且,T_1不能解释的许多经验事实,T_2也能解释,这说明T_2的解释力优越于T,因而在评价时,我们也都可以认为T_2在合理性科学性方面优于T_1。第二,任何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理论,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预测力,所谓预测力问题,就是指从某个理论中能否推出未知的检验假设。如果能推出未知的检验假设,则表明该  相似文献   

2.
假设是根据已有知识对被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作出的解释,把它应用于刑事侦查,就有了以被侦查案件为对象的侦查假设。侦查实践表明,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思维活动贯穿于侦查的全过程。当对一个留下犯罪迹象的事件立案侦查时,侦查人员总要根据暴露出来的已知事实,没想引起该案件的若干可能情况,即先在思维中再现已知事实与未知情况间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接着通过对不同设想的分析评  相似文献   

3.
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探索知识的历程中,科学家一直把理论之间的还原作为一种机会,以此来发展对我们的知识的适用范围、结构以及事物根本构成关系的深远解释。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认为某领域建立的理论只不过是基本领域如微观物理学理论的具体的体现,因而高层次理论解释并不必要,科学的发展就是用基本的理论取而代之却又不丧失前者的解释力。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理论还原的成功,如伽俐略定律还原到牛顿定律,牛顿定律还原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在生物学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视为理论还原最伟大的成果,以至于DNA发现者、科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  相似文献   

5.
科学研究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指导,而最佳解释推理就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达尔文运用最佳解释推理论证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理论最为成功,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以解释力、解释的一致性为基础,引用大量事实,充分比较了自然选择理论与上帝的独立创造说或神创论,符合最佳解释推理模型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被“遗忘”了的论域伽达默尔说过 ,理解总是本体论的 ,其意就是说理解揭示并表现真实的存在。所谓本体论诠释 ,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观点 ,就是把“理解看作是对意义的把握 ,而解惑或释疑必定意指说明真实 (即存在———引注 )的一个观念体系”。 (成中英主编 ,第 15页 )而所谓评价尺度的本体论诠释 ,按照笔者的引申 ,就是在一定哲学视界的观照下 ,对设置评价尺度的本体论根据和意义作出解释 ,以揭示并显现评价尺度的真实内容及其性质。我国哲学界关于评价尺度的问题研究活跃了学术 ,取得了成果 ,值得肯定。但是 ,在对评价尺度作出种种…  相似文献   

7.
因果解释能否解释规则是科学解释的关键问题。伍德沃德断言他的因果解释理论能够解释规则;而一些哲学家得出因果解释并不能对规则进行解释的结论。与伍德沃德相比,斯特雷文斯的因果解释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对伍德沃德的因果解释不能解释的规则进行解释。因此,因果解释可以对规则进行解释,即使现有的因果解释理论不能对所有的规则进行解释,但随着改进因果解释模型,因果解释会对更多的规则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人类行为的进化论解释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依赖于对进化论结构的理解,而不能通过直接肯定或否定人类行为有无某种生物学的结构基础来回答.如果进化论是对现象系统的描述,那它在原则上就不能用于对人类行为进化的研究.进化论应被看作是对一类物理系统的定义,理论定义系统与现象系统也只能在现象层面上同构.人类行为进化解释的恰当性,就在于人类行为系统与进化论定义系统在经验上的适合达到了期望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预测主义主张能够成功预测的理论比仅能解释已知现象的理论更可能为真,因而预测性证据比解释性证据能够为理论提供更强的支持。本文提出除了预测性证据与解释性证据之外,还存在第三类可称之为容纳性证据的科学证据,并就容纳性证据的来源、性质、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伪科学的英文表达是Pseudo-Science,Pseudo是有假的、伪的、冒充的含义,由此可见,伪科学就是:表面上打着科学旗号,实质上却违背科学本质的虚伪骗人学说。伪科学活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近年来在中国大地呈蔓延泛滥之势,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整个伪科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生产环节、传播环节和接受环节。一、伪科学的炮制者(1)伪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一种是某些科学家为了得出“突破性”的发现,而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作出违背科学基本现象的解释,提出“新”的理论,以便一鸣惊人,这种现象称为病态科学现象。病态科学在…  相似文献   

11.
任何问题都是由两种成份组成的:已知成份和未知成份。未知成份是指问题所提出的疑问,这是明言的。已知成份指组成问题的有关概念以及隐含在问题中的判断。“未知”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一个问题的已知成份是不真实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不能成立的。不能成立的问题就叫不合理的问题。对不合理的问题是不能按照通常的要求针对问域给以回答的。不合理的问题,有如下各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研究机构、社会活动和被社会规定的组织,是在历史过程中发展的,科学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其社会作用的不同质。为理解当前科学的社会作用,我们需要一种科学发展的辩证理论,这一理论须解释科学与物质生活过程的内在联系,解释人对现实的合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思想家对心身问题或灵肉问题的解释从来就不是统一的,而是包括二元论、一元论和三分法等几种基本模式。这些解释模式及其所包含的次级理论都不是纯粹的哲学或科学观点,而总是与他们对灵魂不朽、肉身复活、末日审判和道成肉身等教义的理解相关联。因此,在考察各种基督教心身学说的特征和源流时,不仅需要探讨它们的哲学和科学背景,还应结合它们所涉及的教义学和解经学方面的争论来作出更加本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主义认为观察具有理论负荷,这个观点切中要害。它坚决地批判了传统经验论的基础主义的科学理论观,坚决反对把认识过程归化为一个简单的反映过程和归纳程序,因而使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不能不加节制地任意运用和引伸这个观点。如果从观察具有理论负荷进而推出了观察可以被理论任意解释,那就走得太远了。当今的许多科学哲学家力图在范围和程度上  相似文献   

15.
问答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样我们就回到下面这个论点上来,即解释现象本身也包含谈话的原义和问答的结构。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所以解释总是涉及一种本文对解释者提出问题的关系。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但是正如我们所表明的,这件事要靠取得解释学视野才能实现。我们现在就把它看作是在其中确定本文意义的问题视野。所以一个寻求理解的人必然要问什么是话语背后的东西。他必须把它理解为对于一个问题的回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之后,便要着手去解决问题。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解释的过程。什么是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论理论性名词问题张怡理论性名词问题(theproblemoftheoreticalterms)是当代科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只要科学理论是人们对经验世界的理性把握,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那么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经验和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不管科学家自己是否意识到,客观上他必须对那些用来描述经验现象的语词作出清晰的解释,尤其是要对那些传统分类的观察性名词和理论性名词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否则,科学理论的经验意义和它的真理性便无从谈起。但是,由于理论性名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它远离经验,因此…  相似文献   

18.
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方面,我们有着共同的兴趣。我们需要探讨现代科学的三个方面:(1)科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我们称之为“科学自然主义”。(2)科学以客观的探索方法为基础,这就是“方法论自然主义”。(3)科技需要在社会的伦理问题中得以运用,这被称为“伦理自然主义”。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寻求解释现象的自然原因,通过最佳的科学佐证方法提出假设和理论。这就是它为什么能检验和批判对超常主张和对超自然主义的神秘诉求的原因所在。把科学应用到伦理学在今天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需要向大众传达对科学世界观的理解、对批判性思维的坚持、以及现今对全球伦理学的呼吁。全球伦理学试图发展一套全球适用的、全人类共享的伦理价值。它对地球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全人类要承担的义务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20.
决策领域存在一个经典的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又称评估模式效应),其解释力最强的广义可评估性理论(general evaluability theory, GET)强调了评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会认知领域也存在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nclusion/Exclusion Model, IEM)也强调背景信息的作用,尤其是目标-背景相似性的作用。因此,背景效应可以类比于评估模式效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偏好”(上行同化和下行对比)及其“反转”(上行对比和下行同化)现象。基于从联合评估这一新的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的解释和拓展,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背景效应的测量标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跨维度作用及其实践应用等方面,以促进对背景效应的深化理解和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和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