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首届吴文化研讨会综述徐采石新年伊始,迎来了吴文化研究的一次学术盛会:江苏省首届吴文化研讨会于1月6日至8日在南京召开。省政协副主席、省社科院院长胡福明教授,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钰研究员到会,并讲了话。本届研讨会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吴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相似文献   

2.
傅绍良 《学海》2001,(2):205-206
张新科博士的《唐前史传文学研究》是作者继《史记研究史略》、《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史记与中国文学》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全书约 2 5万字 ,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的资助 ,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标志着作者本人对中国传记文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且也将整个中国史传文学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准。总括张博士的系列著述 ,我们不难发现 ,他对史传文学的研究是有一个从史传文本的解读到人类文化精神的感悟的认知过程 ,他的这部《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便是力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去…  相似文献   

3.
一、叶幼成著《储蓄心理学》序一本厚厚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使我这个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的人读起来,感到很有新意。这本书稿,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叶幼成同志写的《储蓄心理学》。这是他与黄伟如同志编著的《怎样与银行打交道》一书出版后的又一新著。  相似文献   

4.
又见卢新华     
秋天的威海,天气清爽怡人,坐落在海畔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高朋满座,众多海内外著名作家、学者在此聚首,参加第十三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我有机会见到了被誉为“伤痕文学第一人”的著名作家卢新华。 26年前,卢新华凭借短篇小说《伤痕》震惊华夏文坛,随后便销声匿迹;26年后, 他又携新作《紫禁女》重出江湖。26年里, 这位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走  相似文献   

5.
9月21日,《文学评论》和《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邀请文学所和哲学所部分研究人员举行座谈会,就哲学和文学研究中共同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如何加强双方的合作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主编陈筠泉同志首先谈了举行这样的联合座谈会的意义。他说,文学与哲学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现在更应该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从世界哲学发展的趋向来看,许多东西方哲学家已把研究的重心从科学哲学移向文化哲学,哲学家开  相似文献   

6.
宫哲兵 《现代哲学》2000,(3):132-134
最近,读到胡潇同志的新著《思想哲学》,这是他在文化现象研究中作了漫长的学术游历之后,于新的视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洋洋四十万言的专著,凝集着作者的学术理想、追求和责任,但更多的是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呐喊、批判、探索和建树。他的宁  相似文献   

7.
陆机《文赋》首次探讨了文学构思活动,而学界对这一思想的来源研究尚不充分。西晋浓厚的道教文化与陆机本人精通书法和文学创作的因素,是他能成功把书法艺术构思理论运用于文学构思理论的原因。书法艺术构思活动的提出,实则又与早期道教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包兆会 《天风》2014,(8):44-45
在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大师,他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数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提倡闲适、平和、幽默和快乐的人生观,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也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化,写过包括《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小说与论著;他提倡简化汉字,发明中文打字机,编写《当代汉英词典》.他还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异教徒,其实在他内心却是一个基督徒.他就是林语堂.  相似文献   

9.
吴祖光先生是当代非常优秀的戏剧家,他的《风雪夜归人》等戏剧曾在文坛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不仅才华出众,为人处世也足以成为我们的楷模。 吴祖光的妻子新凤霞长期患病,家中请过不少小保姆。一次,一个小保姆借探亲回家一去不返,事后因为她偷走吴老的一些外币  相似文献   

10.
正余世维在《职业经理常犯的的11种错误》中讲过一个案例。他在上海的家里请了一个阿姨,很少开口提要求,因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讲,阿姨就做得清清楚楚。有次余老师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就跟阿姨交待说:"小吴(阿姨姓吴),我的那个皮鞋要好好擦一下。""晓得了。"小吴说。到了早上,又忍不住问了一遍:"皮鞋擦了没有?"小吴回道:"已经做好了。"又忍不住补充:"余先生,以后你安排我做事情,请只讲一遍就好了。我什么时候需要讲两遍的时候,你骂我!"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20,(10)
正吴经熊不仅是个法学家,还是个翻译家,他将西方法律文献翻译为中文,也将中国经典著作翻译为英文,如《道德经》、唐诗等。吴经熊早有私下翻译圣经的兴趣,常用中国古诗形式翻译《诗篇》。他自认为这是一种个人文学喜好,也是对自己信仰的一个交代。1938年在香港时,他结识了孔祥熙的夫人宋霭龄,  相似文献   

13.
邢洁 《美与时代》2014,(4):128-12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学日渐丰富多彩,中国文坛打破古典文学的封闭和隔绝,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外国文化的来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激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文学作品商业化日益严重,抄袭情况越来越泛滥,诗词歌赋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国家对文化产业文学作品的不重视,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模糊等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良好发展。所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立显同志的英文版专著 Western Ideas of So-cial Justice:A historical survey from the ethicalviewpoint(《西方社会公正思想》:以伦理学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不久前由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二十多年来矢志不渝、心无旁骛地研究社会公正问题的又一可喜收获。这本专著 ,是作者在留英期间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充实而成的。早在六七年前 ,我就两次细读过他的博士论文 ,感到它是我国中青年学者在社会伦理学领域的一大贡献 ,一直期盼着它的出版。如今 ,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怎不令人欣喜 ?六七年时光的流逝 ,丝毫没有减损这本…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以近世习用的文学观念解析《文心雕龙》时, 一系列方枘圆凿的问题便出现了: 比如刘勰之“文学”是什么文学, 他为什么将那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的范畴, 他究竟是个什么家? 尽管人们习惯于“历史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观念, 但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仍然是那样令我们震撼。如果我们摆脱今人的自负, 进而用刘勰“自然之道”的思路去考索, 那么看到的将不仅有刘勰似乎在注释我们所谓“文学之为文学”的一面, 而且有其“文学不是今之谓文学”的非文学的一面。文学是文学而同时又不是文学, 这就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16.
提起陈克礼阿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翻译的《圣训经》和专著《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除此以外,大家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并不多,不是因为人们不想了解他,而是有关他的资料太少,甚至连照片都很难见到。很多和他共过事的或了解他的人大都已经年迈或归真了。最近在《中国穆斯林》杂志上读到曾受过陈阿訇教诲的李华英先生所撰写的纪念文章《历史不会忘记这样的穆斯林学者》,感到特别亲切,令人耳目一新。知感真主!总算有人为陈阿訇说话了,心里特别激动。陈克礼阿訇的一生是为伊斯兰事业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作为杰出的穆斯林学者,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长期致力于文化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青年学者邹广文教授,继出版《文化历史人》、《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等专著之后,今天又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又一力作——《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文化,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对文化...  相似文献   

18.
曾亚 《学海》1990,(Z1)
我和周钧韬同志于1976年结识,1979年,我俩又都调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他在哲学所,我在文学所。那时,他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出版了《美与生活》,颇受好评。1982年,他转到文学所。他研究《金瓶梅》是到文学所后开始的。1987年,出版了专著  相似文献   

19.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到来的时候,使我回忆起为回族文学研究做出奉献的一位过早地离开我们的汉族朋友李树江同志,我们非常怀念他!我和他是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相识的。那时,他刚  相似文献   

20.
文摘     
《圣经》与中国文化李向平在《天风》2004年第10期撰写文章,认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当中,《圣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圣经》的翻译和流传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变化至今,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圣经》的汉译及其汉语基督教的形成历程,实际上就是凝结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我他之间的沟通、协调,彼此吸收、双方融合的过程。基督教灵性启示的传递,同时亦可以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