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文章是评介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的。作者比较了《存在和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的同异,说萨特尔受了工人阶级的“不自觉的影响”,他的“立场改变”了,过去是“用现象学方法来描述人的存在的特征”,现在则是“用辩证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来探讨“人的处境”。作者介绍了这本著作的人本学和“辩证方法”,解释了萨特尔的若干基本概念,如自在与自为、内在与外在、内在化与外在化、有机实践与总体化、肯定与否定、主观与客观、被动的主动性与主动的被动性、自由与必然等等。  相似文献   

2.
在思想理论界,有些问题的争论常与争论的双方对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关,关于“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这个道德(“德性”)问题的争论,就属于这种情况。 本来,关于私,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此处仅举五种。一是“私下”,即“背地里”或“一人独处”的意思。孔子说,颜回听他讲学从不提问,也不发表不同意见,但回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宗教问题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宗教批判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但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的命题,还是向人们昭示了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以马丁·路德、莱辛、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宗教批判的思想传统,而且也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施蒂纳等将一切在政治、形而上学、法律、道德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观念都归入宗教观念的传统:“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  相似文献   

4.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代青年迫切的要求和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广大青年和宣传教育工作者都很希望在这方面有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书供他们阅读和参考。由齐振海、甘葆露、李春秋三同志合写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生观教育》)的出版,正是适合这一需要的好书。 说《人生观教育》是一本好书,首先是因为它旗帜鲜明地对人生观问题上的种种精神污染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近年来,在关于人生观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一系列错误论点。如:“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合理利己主义”、“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大公无私是不现实的”等等,在青年中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批判和清除这些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记者问:您觉得法国人本学研究的“气氛”能令人满意吗? 列维-斯特劳斯答:就学术水平而言,法国人本学发展得很健康,学术研究既生动活泼又卓有成效。在宗教人本学、史前人本学、历史人本学、经  相似文献   

6.
“元神不灭论”是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深层“理论”基石。戳穿“元神不灭论”,李洪志就会原形毕露,他度人上天成神的臆说就会不攻自破,“法轮功”神坛也就轰然坍塌了。“元神不灭论”是形神关系问题的一个说法,与之对立的是神灭论。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们围绕着形神谁决定谁,神灭与神不灭,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系的鬼神迷信与反鬼神迷信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历代无神论者前赴后继地坚持战斗,给神不灭说以沉重的打击。如汉代王充高扬“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迷信观念。南朝范缜撰写《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进窄门     
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经过城市乡村,随处施教,朝着耶路撒冷走去,一个人问他说“: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耶稣回答他说“:你们竭力由窄门而入吧!”(路13:22)那个人怎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当时犹太人的观念以为天国只有犹太民族的份,而外人只能留在外面,然而耶稣坚定而清晰的回答无疑的对他们是一个惊醒,一个打击,耶稣的答案是“:你们应由窄门进去!”在这里,耶稣同时也给了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直接重要关系的答案,那就是:一,他愿意所有人都得救(弟前2:4)。二,而且给出了得救的条件就“是进窄门”且“是竭力进窄门”。进窄门:就是天主…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总爱对别人乱加“批判”,说谁谁怎样自私,谁谁如何贪心,谁谁怎样狡猾,谁谁又如何虚伪等等。这种人典型的特点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广泛猜疑,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是友好的行为误解成与自己作对;他们心胸狭窄,鼠肚鸡肠,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  相似文献   

9.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有人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是说,马克思曾经从人出发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要把劳动者看作人”。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手稿,也的确可以看到这一点。然而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是否有变化呢?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略作分析。 一、前后有没有变化 马克思在早期写的经济学札记和手稿中,的确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敌视”人、“否定”人、“诽谤”人、“诋毁”人、“不关心”人的。马克思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保加利亚科学院荣誉院长托·巴甫洛夫在今年第1期《九月》杂志(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以争论的和不可以争论的》文章,批判一些保加利亚哲学家和艺术家,说他们是“革新派”,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观点。一、批判阿·波利卡罗夫等对当代各部门科学的新成就给予了过高的估价,从而轻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的哲学定义;一些年青哲学家走得更远,从而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如日·热列夫等人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非本质的特性,物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客体才获得这种特性”;“不应教条地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因为这不是对所有时代都有效的教科书定义”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哲学概念的“修正主义观点”,是“修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整个哲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是修正列宁的反映论”。二、批判多·斯巴索夫、阿·加夫里洛夫等人为了“革新”和“创造”,同新实在论者、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托·巴甫洛夫等人宣布为“模写实在论”代表。他们把认识说成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否认观念是客观实在事物的主观映象,因而实际上他们也同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概念同事物本身混在一起。三、批判边·丹切夫等人是美学革新家”。丹切夫等人认为艺术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这“实际上就从艺术形象中抽掉了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内容,因而也就抽掉了任何思想性。”托·巴甫洛夫文章发表后,被他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多·斯巴索夫在《人民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反击,接着该报又接连发表了托·巴甫洛夫、基·瓦西列夫、包·参科夫等人的三篇争论文章,《哲学思想》今年第3期又发表了米·扬科夫的争论文章。这些文章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及共规律性应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人(多·斯巴索夫、基·瓦西列夫)认为应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托·巴甫洛夫、包·参科夫、米·扬科夫)则认为应作部门科学的对象。因限于篇幅,本刊特将托·巴甫洛夫的文章详细摘译介绍,还将持相反意见的多·斯巴索夫和基·瓦西列夫的两篇短文全部译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那里有着十分丰厚的以人为本思想资源。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中的本可以作"本体"、"主体"、"目的"几种形式释义。就实质而言马克思认为人类先后有"神"、"物"、"人"三种本体,它们的历史演变对应于神权、物权和人权三个不同时代。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完成了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化,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化。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就能指来讲可指所有的人,就所指来讲是指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辩证法的批判功能的反马克思主义思辨,是和在马列主义哲学中搜寻“矛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关于人的主观创造性观念、历史的规律性和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改造活动等等之间的“矛盾”。结果我们的批判家们就发现了辩证法的反映-解释  相似文献   

14.
    
信、望、爱,其中最大的就是爱,让我们一同来思想“爱”!爱的生命爱是恒久忍耐,……不计算人的恶,……《哥林多前书》13章4-7节诗人白朗宁说:“把爱拿走,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是的,爱是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最美的芬芳,也是最久远的清泉,如同清新溪流潺潺流下,浇熄忿怒的指责,洗净自私的贪婪,唤醒远去的灵魂。爱是什么?基督给予我们最好的答案:“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参加2:20,约3:16)爱是付  相似文献   

15.
如果文化真有明确疆界的话,那么每一疆界似乎都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代表或表达着一个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观念的词汇和格言似乎就可以被用做这样的形式上的界标。我们试将“命”这一独特的观念视为中国文化的某种界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边界意味着一文化之界限,而命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界限观念。说命可能首先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信的是那个不以“天”为定语的“命”,或者至少也是一个天已由之悄然隐去的命。古语有“安之若命”,今人则说“人不跟命争”或“认命”。这些说法均蕴涵着,命标志着人或人力的限度或边界。而这也就是说,这一意义上的命标志着人本身——人的可能性——的某种限度或边界。边界则意味着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科学技术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因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马克思则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康德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中,道德神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不在于对它研究得“少”,而在于对它在康德整个哲学论证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康德哲学的启蒙意义认识得不全面。在我国,许多人欣赏诗人海涅的下述形象说法: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在第二批判中却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种说法的修辞学色彩掩盖了其所欲表达的真实含义。如果这里的“上帝”仅仅是指“自然神论”的上帝,那么说《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海涅,第101页),而“实践的理性,就像用一根魔仗一般使得那个…  相似文献   

18.
一、人不能单独生存,所谓“物以类集,人以群分”,是说人生度的是社团生活,互相砥砺,排难解忧,共同生存,因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信仰人生,对这种人际关系十分关注。米该亚先知提出的信仰人生三大任务,首先是人的自我完善,即履行正义;其次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便是乐善好施,排除自私,关心他人。1.保禄的劝导1)你们除了彼此相爱以外,对人就没有任何亏欠,因为,谁爱别人,谁就成全了法律。爱不加害於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成全。(罗十三、8-10)2)为此,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  相似文献   

19.
三 批判旧的“形而上学”体系,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一项重大贡献。由于康德的批判工作,犹如在沃尔夫长期占领的德国哲学一潭死水里,投下巨石,浪花飞舞。海涅对法国人说:“在打倒旧教条主义的时候我们激昂得象你们冲击巴士底狱时一样。”(《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现代性的讨论中,马克思与现代性的关系受到不应有的忽视,即使有学者论及,也大多从“反现代性”的角度思考,把马克思的思想与对现代性的批判等同起来。然而问题在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否就意味着他是反现代性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能离开现代性立场来简单理解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而应该把这种批判看作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解答。本文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现代性建构是内在统一的,这种统一实现了现代性思想的变革。一在一般意义上,说马克思对现代性采取了一种批判的立场,并由此将马克思的思想称之为现代性批判理论,通常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