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开幕词     
会议开幕词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编者按:如何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多、更快地创造出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去探索、说明并解决与此相关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则是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最近,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概念的界定,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不乏从哲学层次进行探索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海内外学者充分展开自由讨论,各自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本刊不惜以较多的篇幅辟专栏来反映这次会议;并以此表明本刊对哲学联系实际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极大关照和支持。尊敬的来宾、学者、女士、先生们: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今天在中国伟大的革  相似文献   

2.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孔庆榕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9日至12日,在广东中山市召开。与会者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提交会议论文100多篇,现将会议和论文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界定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族凝聚力是与民族的产生同时产生的,没有凝聚力不可能形成民族,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要灭亡。并认为,民族的凝聚力是指能使该民族成为有机整体的内在力量。然而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抑或物质的,看法却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发展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并认为应当把民族凝聚力本身与凝聚力产生、增强所依赖的条件、因素区分开来,民族凝聚力本身是一种感情力量,是民族的价值观念。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有物质凝聚力与精神凝聚力之分。精神凝聚力又可称为“民族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由广东省政协学委会、省社科院、省社会主义学院、省社科联和省统一战线研究会等单位发起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月16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150余人,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及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报刊记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80篇.会议头一天,还正式成立了广东省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共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广东省委副书记张帼英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出席会议的代表普遍认为,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学术探讨,是一个非  相似文献   

4.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课题,对这一点,学者们普遍已有了共识;然而在如何增强这一凝聚力的问题上,看法就存在歧异。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精神因素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大力宣传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研究和注意。  相似文献   

5.
由广东省政协学委会、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省社科联和广东省统一战线研究会等五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1月16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和广东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150多人出席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了论文80多篇。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会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记广东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五周年研讨会叶金宝陈家义(广东省社联510050)今年一月,广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会、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为了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五周年,联合组织广东的...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中,一些论者对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作了概括,就笔者所见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曰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二曰爱国主义;三曰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这些回答都值得商讨.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和内容,但是,它始终是以物质经济要素为自己的基础,其性质和状况是由物质经济要素决定的;它也离不开精神要素的指导和支配.物质经济和精神要素并不围绕它而展开,它本身还有赖于其他要素的合理说明.再说,如果以它为核心,能不能说在成熟、进步的政治力量出现以前,中华民族不曾有过民族凝聚力?同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二者也不可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为第一,二者都是精神要素,其性质和状况要由物质经济要素加以合理说明.第二,二者都不能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第三,它也不能科学地解释民族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客观根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基于共同地域、并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传统所铸成的凝聚力,在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凝聚点,呈现出从初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拙文在《初探》的基础上,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近代以来所遇到的挑战、考验与发展;尤其在当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系诸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精神现代化广东社会主义学院林卓才民族精神属于民族凝聚力的指导性要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称之为民族魂。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赖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对民族精神应作较为全面的表述。概括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应有其时代特点。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除了包涵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外,还应该包涵我们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铸就、与现代化相适应、能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民族的时代精神。这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要解决好科学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本质问题。我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存在着中西文化碰撞的问题,但主要不是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民族精神西方化。因此,不能以民族精神需要现代化为理由搞全盘西化,也不能以反对全盘西化为理由而回避民族精神现代化。我还认为,把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看作是中国古今文化冲突,要现代化就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进行根本性的革命的观点,也值得商榷。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的实践是生产活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化,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10年的回顾与展望张江明,马中柱1983年11月全国第一次社会主义辩证法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1984年成立了广东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1987年8月又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辨证法研究会(属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二级学会、专业分会,挂...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世界历史上有几大文明古国,但历史文化从远古时代一直连续不断地发展到当代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种连续性在象征符号上有两个令人瞩目的突出表现:一是现代汉字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记事符号形态上一脉相承,一是现代“龙”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龙”的形象也一脉相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显然这就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关,可以说,5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出的果实。当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和它的凝聚范围也有一个历史过程,正如中华民族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一样,从先秦时代的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逐渐互相交往、凝聚,到今天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除聚居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2亿同胞外,还有5千万炎黄子孙在世界各地生息繁衍、开拓奋进。5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凝聚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凝聚范围扩大过程中虽然也发生过不幸的暴力冲突,但凝聚本身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潮流,都主要是在各族人民长期  相似文献   

12.
广东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如同全国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从1983年11月在广东东莞召开全国第一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讨会和1984年成立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如果从研究社会主义矛盾算起,时间更长。这10年来,由于得到社会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支持、重视,尤其是得到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的支持、重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高■师范大学、《学术研究》编辑部、广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举■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7日至24日在广东东莞召开。参加市、自治区的哲学工作者10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会议■主义为指导,研究、分析和论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4.
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沈雄飞本文拟着重就现实实践的角度,来探讨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一)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内在基因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凝聚力产生发展的内在基因,它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交往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形态上:(一)民族群体形成的功能。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在交往中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长时期由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现在已不存在纯粹的华夏族后裔了。再如回族,原来是公元七世纪和十三世纪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我国后,他们长期与汉、蒙、维吾尔等族杂居相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交往正是这样发挥着其群体形成功能,使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于作为群体意识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凝聚力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的产物则更是毫无疑义的。交往活动,可以说就是民族群体形成、发展和整个社会结构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粘合剂。(二)民族群体的沟通协调功能。由于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作为交往的主体(或是客体)生活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高教局、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术研究》编辑部、广东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发起的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从今年1月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和组织建设工作。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成立后,各省市随即开展了发展会员、成立省研究会、推举产生领导机构等组织工作。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西藏外,参加全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干事会的成员都已确定。山东、吉林、广东、辽宁、湖北、广西等省已  相似文献   

17.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把群体、社会以及民族利益作为高于一切的东西,深入人心,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群体本位意识,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双重影响。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群体的力量,但只讲群体不讲个体的凝聚力,是缺乏基础的、虚假的。要把群体和个体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中华民族凝聚力走向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9.
也思 《现代哲学》2007,(6):135-136
2007年10月25日,广东哲学学会和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召开“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座谈会”。来自两个学会20多名专家学者和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杜新山同志出席了会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田丰研究员主持会议。广东省哲学学会会长叶汝贤教授、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会长张江明同志就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创新理论成果作了长篇发言,马中柱、孔庆榕、梁琼芳、吴群策、张先贤等同志从不同角度就十七大的报告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座谈会上争相发言,气氛热烈,一致认为十七大报告回答了人们所普通关心…  相似文献   

20.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既有在目标任务一致、范围对象一致、策略方法一致等共同点,也有结构性质不同、功能不同、操作方式不同的区别。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在某些方面直接同一,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结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扩展了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域,是对统战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毫无疑义地对统一战线工作给予有益的促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