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大多数近代西方传教士都提及中国基督宗教自养,但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本文将在尝试解答中国基督宗教自养问题的这一历史之谜中,从抵制宗教渗透的角度,依次对"有限自养"说的提出、政治实质和历史启示作出说明,强调"有限自养"说的政治实质是"他治",走全面自养之路、反对宗教干涉主义才是中国基督宗教的历史正道。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基督宗教将向何处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基督宗教将走向衰落,另有人认为基督宗教将得到复兴。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 基督宗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欧一些国家的确有衰落的趋势。这与社会的世俗化有直接关系。所谓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也就是指社会愈来愈理性化,宗教对它的影响日益缩小,宗教成为个人的私事。从20世纪的基督宗教的发展来看,尤其是二战以来,西方基督宗教的世俗化似乎大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一是表现在人们对基督宗教态度冷漠。二是反映在信徒人数的流失,主要表现在西方的主流基督教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探讨的是近现代中国的佛教学者如何响应由西方传入的现代科学,这与他们对基督宗教的响应又有何关系,而这些响应对于学界对文化全球化的讨论又有何意义。本文以章太炎及太虚法师为个案,指出前者基本上是中国视域为本位,而后者更倾向于采取全球的视角。本文认为文化上的全球化,不仅对个别的宗教传统构成挑战,也提供机遇让不同的宗教传统得以更新,这不仅有助不同传统的全球化,更可促进不同宗教间的交流以至多元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语境下,宗教因其组织化的结构而成为教会的代名词。与此相对照,宗教这一概念在传统中国社会并未一神化、体制化,因而各种宗教呈现出"多元通和"的局面。中国的传统宗教存在方式是世界宗教的一种常态。近年来,西方社会制度性宗教呈衰落之势,追求灵性的人数则持续上升,反映出"宗教性"或"个体化宗教"这一宗教观念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坦荡襟怀,曾包容了世界上兴盛过的各大宗教以及一些民间教派,因此成为一座宗教文化天然的博物馆。一、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佛教、祆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公元前4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僧侣成为第一批奔赴亚洲各地传播宗教的旅行家。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解答: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因宗教思想的原因而发生过战争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上的内在包容性、调和性较之世界上其他宗教强烈的"排他性"更有利于避免宗教战争之发生。而帝王、朝廷的制度及宗教政策也对不同宗教思想文化之信仰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力。此外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形成的神灵崇拜多元化之传统以及各阶层之情理思维模式等都有助于儒、释、道三教相互补充、同处共存。  相似文献   

8.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西方近现代文化是一个包含理想主义哲学、科学传统与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整体,其主要来源是古代的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这两个部分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既有对立和冲突的一面,又有共存互补的一面。二者之间共存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世界的物质、道德以及精神需要,同时也是西方文化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本文特别提出:人类多维需要之被满足的广度、强度和平衡度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宗教会通是近来宗教界和宗教学界关注的课题。我自己所关心的宗教会通,首要和主要的,是指中国宗教的会通。宗教会通应当涵盖了几种意义,如,可指在传统中国长期发展流衍至当代的本土宗教(儒、释、道等)的会通;又如,可指在中国文化的地区里面,各种有较大影响的宗教的会通,这就不限于儒、释、道等本土宗教,而可以包括基督宗教等。我在这里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第11届多哈国际宗教对话会议于2014年3月25至26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本次会议由卡塔尔宗教对话国际中心主办,会议主题是"青年在加强宗教对话价值中的角色"。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四百位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学者、宗教人士应邀参加了会议。中国宗教代表团团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意大利的民粹主义力量如此强大,成为西方传统政治大国中第一个出现民粹主义政府的国家?意大利作为天主教传统在社会思想中至今影响巨大的地区,天主教会在政治社会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与民粹主义的兴起是否有关系?本文通过对意大利近现代社会政治中的宗教影响进行梳理回顾,分析了天主教民主党瓦解后意大利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政治机会空间,同时以意大利联盟党为例讨论右翼民粹主义试图将宗教问题纳入自身的政治话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神道设教传统,使宗教信仰可以沟通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官方宗教民间化与民间宗教官方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嬗变的两条路径.云南民间宗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综合而成的情境中演化发展,宗教文化生态集合并体现了国家、社会与民间的诸多关系.“国家—社会—民间”三元分析框架,有助于阐释民间宗教生成演化的规律,提升民间宗教的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代英国基督宗教的世俗化是历史长期发展积累的产物,亦是由多种因素产生合力的结果。就短期因素来看,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的危机对英国宗教产生了强烈冲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和神学思想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其所体现出的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铸成了英国基督宗教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王荣伟 《天风》2012,(12):26-28
第八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高级论坛于2012年10月22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论坛由中央统战部和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组织指导、金陵协和神学院承办。香港和内地的政界、学界、教界专家学者6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基督宗教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基督宗教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国基督教神学可能发展的方向等专题展开研讨。现将主要内容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宪 《现代哲学》2003,25(3):42-50
本文以解放神学为例考察了基督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性,对中国基督宗教的处境化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宗教对话这一主题已经日益引起宗教内部和学界的关注,在多元宗教共存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宗教之间以多种形式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对话。佛教与基督宗教这两大世界性宗教,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宗教信徒,对东西方社会文化交流及整个人类文化历史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检讨道德与宗教的关系出发,具体分析基督宗教伦理学的各种重要定义以及由此引出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逐一检讨了基督宗教伦理学独特的思想本质。最后,作者对基督宗教伦理学的展开历史以及每一历史时期的特点作了简明而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基督宗教赞美诗集是当时“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载体”。(王震亚:《西洋乐理输入探源》)这一时期编印出版了很多风格各异的赞美诗集,反映了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的基督宗教音乐中国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