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在斯宾诺莎生前没有出版,同时也未被收入斯宾诺莎死后不久于1677年11月出版的《遗著》(Opera Posthuma)里面。《遗著》序言的作者甚至没有特别提到它,他只提到《论虹》那篇论文,认为要获得该论文的底稿是不可能的,因为该底稿已被斯宾诺莎焚毁。不过,他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虽然可以相信,我们的哲学家也可能有某些尚未收录在此集中的著作仍保留在这个人或那个人手中,然而可以断定,在那里绝不会发现在这  相似文献   

2.
《道德问题丛论》是周原冰同志继《道德问题论集》之后的又一部新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汇集了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3年6月之间的十七篇论文,其中有五篇是未曾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基本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对当时争论的一些理论问题所发表的论文;一类是在一些全国性会议上的讲话;一类是为准备写作《共产主义道德通论》而写的读书笔记;再一类是为某些同志的著作所作的序言。这本论文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在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的道德理论观点和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广大工农兵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论文,先后由各出版社选编和出版了一批论文集和小册子。仅今年出版的论文集,就有数十本之多。据我们所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有《努力学好毛泽东思想》第二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有《怎样学好毛主席著作》、《学会在实际斗争中运用辩证唯物论》、《两把“尺子”两面“镜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尖兵——廖初江》、《怎样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实践论>》、《学习<矛盾论>》、《从改造思想入手在斗争实践中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北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古典哲学遗产,在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中起很大的作用。资产阶级哲学家们为腐朽思想去寻找历史论据,越来越多地去重新考察、修正早已逝世了的思想家的哲学学说,因为其中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其现实性。花费在斯宾诺莎学说上的工作特别多。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只探讨共中最重要的、最鲜明地反映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的某些特点。关于斯宾诺莎的著作,如同外国其他哲学作品一样,表现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的基本特征。美国哲学家G·克拉恩(G.L.Kline)把苏联哲学家主要在20年代发表的关于斯宾诺莎的某些论文,译成英文,于1952年以单行本出版,并在序言中写道,西方的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不仅对研究苏联哲学中的斯宾诺莎有用,  相似文献   

5.
F.E.特雷纳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道德思想范畴》一书中曾谈到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个问题,1983年10月《道德教育杂志》上又发表了他的《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道德思想研究中一个被忽略了的范畴》的文章,对上书所提出的一些论点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6.
一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基督教倾向。H.柯亨在这一问题上最为激进,他说斯宾诺莎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者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犹太教的哲学家。L.施特劳斯同意柯亨对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但是他认为斯宾诺莎是通过批判犹太教来批判基督新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看到,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是基于时代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准对《圣经》作出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它既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新教的批判,而是通过剖析《圣经》对所有建制性宗教进行批判,因此斯宾诺莎不能被视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国逻辑史著作的出版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局面,实在可喜!1949~1978年近三十年间,国内关于中国逻辑史的著作只出版了汪奠基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第一辑)和专人专书研究著作三、四部。可是,1979年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就出版了中国逻辑史通史、断代史、专人专书研究、教材、资料以及论文集等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国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3年安斯康波(G.E.M.Anscombe)和里斯(R.Rhess)出版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德英对照版(1958年第2版)以来,国外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问世,随着《哲学评论》(1965,里斯编)、《哲学语法》(1969,里斯编)、《蓝皮和棕皮书》(1969,里斯编)等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大量演讲集和著作的发表,对他后期哲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目前为止,国外的研究大致可以以70年代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陈鼓应先生继《庄子今注今译》、《老子注译及评价》之后,近又推出《老庄新论》一书(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以下简称《新论》)。这本书是作者在台湾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著作的一部论文集,它基本上体现了陈先生研究老庄的成果,从中我们可清晰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提出了与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迥然相异的语言意义观和一系列新概念,如意义即用法、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等,这方面的材料在我国陆续地有所介绍,人们可能比较熟悉.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还用了很大篇幅讨论遵守规则(follow rules)和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问题,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似不多见.在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争论成了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学者之多,讨论的时间之长,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之多,在当代都是少见的.为了帮助国内读者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下面仅就目前能掌握的资料,大致依时间顺序把问题的提出、争论的展开和研究的发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从1918年开始,胡塞尔就在计划出版一部"体系著作"或"基本著作"。他为此断断续续地准备了二十年的时间,直至1938年去世。虽然他最后没有将这样一部著作提交出版,但从这里作为附录发表的两个纲要来看,他已经完成了总体的构想。而他在此期间发表的、未完全发表和未发表的一些著作,如《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笛卡尔式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实际上是这部体系著作的阶段性成果。它们分别代表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的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历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3.
张汉青同志的《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他于1985年7月至1991年7月撰写的包括45篇文章的论文集。这本著作,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在改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2)
<正>"佛教经济学"(Buddhist Economics)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从1966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发表《佛教经济学》论文,到1992年泰国佛学家帕宇陀(P.A.Payutto)出版《佛教经济学》著作,以及不丹王国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NH)概念,再到其他学者的进一步拓展,迄今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然而,这门年轻的学科却因其独特的理念、深刻的洞察力而揭示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主流经济思想的偏差,并且日益为国际学术界和一些国际组织所认可。下面,本文就佛教经济学的学  相似文献   

15.
怀疑论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在当代被不断注入活力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在八十年代诺齐克(Robert Nozick)的《哲学解释》(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1981)和斯特劳德(Barry Stroud)的《哲学怀疑论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ical Skepticism 1984)两部著作发表之后,人们对怀疑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视野,新的起色,出现了一批相当有深度的研究成果。1990年出版的题为《怀疑:关于怀疑论的当代观点》(Doubting: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Skepticism),大致反映了其中大部分成果,对于对怀疑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及学术活动成果的种类、档次,视学术水平高低,由专家审定区别对待。第十一条(一)出版著作  相似文献   

17.
继清华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将《张岱年全集》六卷本出齐之后,河北人民出版社又于1996年决定编纂出版《张岱年全集》八卷本,除重新编订《文集》所收入的论着外,又主要补充了张先生的专著《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和90年代至1996年《月的大量论文,并且将张先生为许多学术著作写的序跋以及一些文史漫笔、悼念回忆友人的文章等等合编为第八卷。河北人民出版社在编纂《全集》的过程中,不仅尽量将张先生的著作收全,而且精心校对,核查引文,补正了以前出版发表时的一些漏衍错字。这样就为展示张先生的著作成果和思想风貌提供了一个全本、…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在苏联出版了一本引人注目的美学著作《在美学的世界中》。这是苏联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艺术科学院院士M·A·里夫希茨的最后一本论文集,没有等到论文集问世,作者就于1983年与世长辞了。里夫希茨从三十年代就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他编选的、并多次再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苏联美学界,他以恪守传统观点著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陈鼓应(福建长汀人,1935年生),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研究员,1984年起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多年来致力于哲学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出版了《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老庄论集》(与张松如合著,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老庄新论》(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分别出版)、《耶稣新画像》(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存在主义》(与孟祥森、刘崎合译,商务印务馆1987年出版),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从1992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早年并曾在台湾出版过《庄子哲学》、《庄子哲学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三、耶拿体系草稿研究黑格尔耶拿时期(1801—1807)的主要作品有:《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区别》(1801年正式发表),关于行星轨道等自然哲学方面的求职论文,几篇发表在与谢林合办的《哲学评论杂志》上的文章,一系列有关德国宪法讨论的政治短文,三部写作于不同年代的论哲学体系的草稿,再加上《精神现象学》(1807年正式出版)。与早期著作一样,黑格尔耶拿时期的作品也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他的嫡传弟子和新黑格尔主义者始终重视成熟黑格尔和定型的体系,相比之下,处在萌芽状态的耶拿体系手稿则显得凌乱,没有价值。第二,绝大部分耶拿作品直到1915—1935年间才相继问世,原始材料的姗姗来迟也影响了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