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儿童双字词意识的发展与阅读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彩华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0,23(6):745-745,757
对双字词的意识主要指对词的特定性及词中成分字的位置的有意识的认识。例如.能意识到“美好”、“车辆”是词,而“你是”、“辆车”不是词。大量的英文研究表明,儿童对词的构成的意识(Morphologicalawareness)。对儿童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预测力。英文词与中文词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
“分”     
(一)引言(1)“分”显然是个再常见不过的“日常用语”,这个词所指的经验内容,再也引不起人的惊奇与注视。在各种各样含有“分”的词或术语,例如分析、分化、分工、分类中,人们再也意识不到这些词的构成中“分”所含的“份量”,而好家它们全然是与“分”无关的新词似的。事实上,人们倒常常注意这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姜夔词与其诗学理论同黄庭坚诗学理论与创作比较,具体细致地阐释姜夔词“波澜开阖”之章法、精辟高妙的句法和奇警传神的字法与“江西诗法”的继承关系,揭示出姜夔以“江西诗法”入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18,50(8):920-928
据史料表明, 中国人执权居士于1872年在《申报》上首创了学科名称“心理(学)”一词, 这要早于日本学者西周1875年公开使用“心理学”一词。本文判定晚清的持平叟、执权居士、持平子、持平居士、公道老人均系同一人, 即朱逢甲。朱逢甲饱读经书, 国学底蕴深厚, 并在襄助传教士办报纸过程中接触到了西学, 具有了现代学科意识。1871年, 他在讨论中国传统相术时, 曾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过“心之理与事”一词, 为其创制“心理(学)”一词奠定了基础。中学与西学的交融与碰撞是朱逢甲创制“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尽管“心理(学)”一词首先由中国知识分子创制, 但因西学在中国晚清时期发展的延缓和曲折, 故没有像日本学者西周使用“心理学”一词之后在日本学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个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FMDT_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LFMDTK的理论背景用自由逻辑来处理限定摹状词,已形成多种自由摹状词理论。这些理论以自由逻辑为基础,是自由逻辑在摹状词领域的重要应用。但是,对自然语言中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是必然的”、“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是必然的”这样的既包含“空限定摹状词”又包含“必然”的语句,却很难用这些理论来刻画。本文提出一个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FMDTK(文中简记为LK),来处理和刻画限定摹状词在模态语境中出现的情形。在LK中,引入了模态算子“□”。LK能够反映出限定摹状词与个体常量、个体变元的根本区别。个体…  相似文献   

6.
关于空词项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对称性问题陈晓平(武汉大学哲学系)空词项通常是指有内涵而无外延的词项,在传统逻辑中又叫做“空概念”。由于考虑到“概念”一词的心理学成分太多,故现代逻辑倾向于用“词项”(term)。空词项的问题历来是逻辑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  相似文献   

7.
易学是清代词学重要的理论源泉,在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中,无论是词的创作心态、技法,还是词学审美观、词学诠释学,乃至词学的发展史论等,均受到易学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学中的“修辞立其诚”、取“象”、“阴阳刚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色自然、变通发展的理论均渗透到词学领域,滋润灌溉了清代词学.  相似文献   

8.
张存信 《天风》2016,(6):54-55
正常听一些人说“愿上帝祝福你”,也常看到一些教会印发的传福音文字材料中写着这样的话,甚至有些中文译本圣经亦如此翻译。我认为这有些欠妥,故对照《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中文译本和合版圣经,对“赐福”与“祝福”词意进行辨析、分析研究经文翻译及解析相关经文。一、“赐福”与“祝福”词意辨析虽“赐福”与“祝福”二词,在原文希伯来文中为同一词,即“barak”,在英文中亦为同一词,即“bless”,但在汉语中却有显  相似文献   

9.
(一) 反义词语,是意义相反的一对或一组词语。在语言词汇里,反义关系可以建立在词和词之间(如“大——小”)、词和固定语之间(如“卸责——引咎自责”)、固定语和固定语之间(如“扬汤止沸——釜底抽薪”),也可以建立在词和词语之间(如“难、困难——易、容易、易如反掌”)、词语和词语之间(如“小户、小门小户——大户、高门大户”)。过去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词只可能和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这种理解,我们觉得失之狭窄。反义词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矛盾、对立的事物现象认识并加以对举而后形成的。与某词有矛盾、对立的关系并可以对举使用的不见得只能是一个词,也可以是诸个词,甚至可能会包括一些固定语。上面我们已举出一些例子,我们不妨再看两个  相似文献   

10.
0.1 比喻造词,指的是从比喻着眼选择语素来构造新词。从语义结构看,比喻造词主要有三种格式。第一种是以整个词显示喻体,而本体并不出现,如“佛手”、“龙眼”、“仙人掌”等。第二种是本体语素在前,喻体语素在后,如“电网”、“人海”、“韵尾”等。第三种则相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冰凉”、“银白”、“蝙蝠衫”、“蛇蝎心肠”等。 0.2 本文拟主要讨论第三种格式的比喻造词的形象色彩,因为与其他两类比较,这类词的形象色彩更为突出鲜明,它们在称谓具体事物、反映客观对象的同时,还能自然唤起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丰富联想。为叙述方便,下文把用比喻方式造的词称为“比喻词”,把一些类似短语的单位也当词看待,列入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Modern之后: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方思想语境中的modernModern一词译成中文,有“近代的”、“现代的”、“现代化的”等义。就此而言,英语对“近代的”与“现代的”这二者不作区分,故仅以modern一词指之。但是,在中文里,“近代的”与“现代的”所指历史时段并不相同,因此,考究的中文译者遇到modern一词,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有关时段说明来决定究竟是译成“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译成“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并不做特别严格的要求。讨论翻译问题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已经成为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单位的modern。那么…  相似文献   

12.
一、难点 “圣言”一词是圣经中的难点,出现在若望著作中。《若望福音》开篇就说:“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若1:1、2)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圣言”一词的理解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若望神学的理解,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圣言”这个词在不同的圣经版本中有不同的译法:过去的献县版《新约全集》中,“圣言”依拉丁文VERBUM音译为  相似文献   

13.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总的说是一部比较好的教材。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意译词、仿译词的性质归属,就是问题之一。 该书在“词汇”一章讲外来词时第一次涉及意译词、仿译词。教材指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又称为‘借词’。”并按照吸收的方式把外来词归纳为音译型、音译兼意译型、意译型、直译型四种类型。意译型的例子有从英语的“telephone”译成汉语的“电话”,直译型的例子有从英语的“honeymoon”译成汉语的“蜜月”(详见教材92页)。从此处的讲法看,教材肯定了意译词、仿译词是外来词。 该书在“语言的发展”中第二次涉及意译词、仿译词。教材指出;“借词也叫外来词。语音形式和语义内  相似文献   

14.
逻辑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这个词源于希腊词“Logos”(逻各斯)。逻各斯这个词有许多意义,因此我们在叙述逻辑的性质和范围时,就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逻各斯可以有“语句”、“论说”、“理智”、“规则”、“关系”、“说明”(特别是对于表达式意义的说明)、“理性原则”和“定义”等等意思。与此相似,关于逻辑的议  相似文献   

15.
联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以音表义,所以从字形上往往不能得到准确的意义信息.《晋》卦中“鼫鼠”是联绵词,表示迟疑不决之貌.通过转语系联,发现“鼫鼠”与“首鼠”、“犹豫”、“蹢躅”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然后,比较《晋》卦中的类同句,回归语境,证明“鼫鼠”训作“迟疑不决之貌”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爱情”词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爱情”一词溯源 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爱情的涵义,古今汉语语源工具书会令人失望,因为“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及其源流我们查不到。 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六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六情”说和“七情” 说,其“情” 之一种就是“爱”,“爱情” 一词当有其语素结合的条件。此外,孔子、孟子在讲  相似文献   

17.
思维和语言智力落后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当不发达,这给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轻度的痴呆儿童抽象和概括能力是有一定的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用概念思维。但是,同正常儿童相比,他们已形成的概念,常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完整。例如“树”这一词,意味着一系列的词(包括柽、松、杉等词);“动物”一词,也意味着一系列的词(包括牛、狗、狼等词)。对形成运动反应的受试儿童来说,“树”意味着右手按橡皮球,“动物”意味着左手按橡皮球。那种穿插呈现的词,既不属于“树”,也不属于“动物”的词,而成了非言语的信号。智力落后儿童形成了对“树”和“动物”比较正确的运动反应。他们的局限性是只按  相似文献   

18.
(4) 语义方面的论证 语义方面的论证提要: 亚里士多德根据语言有确定的意义,来证明事物不能既是如此又不如此,来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判断)不能都是真的也不能都是假的。 一个语句中的联系词“是”与“不是”,谓词如“人”与“非人”,联系词与谓词联合起来,如“是人”、“不是人”、“是非人”,都各有确定的意义。根据这些语词的意义与定义,我们就不  相似文献   

19.
吴映群 《心理科学》1999,(6):563-564
1前言本研究选用中文句子做识记材料,用单字或双字词做探测项,探讨中国人对一般中文句子的信息提取特点。选题的出发点是:①句子比单词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更接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应用,而相应的研究至今很少。②汉语的字、词与拼音文字的字、词具有不同的特点。汉语的字、词本身的形态、意义比较固定。③中文句子中的词相对于句子中的字来说,能更好地表达完整的特定的意思。④汉语的词有80%是双字词,这些双字词是不能再被分解的独立的意义单位。如“白菜”是一个双字词,如果被分解为“白”、“菜”或“白的菜”,便失去了它原…  相似文献   

20.
读了马宁同志《“没有六十”和“没有六十了”》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3期25页),觉得该文夸大了“了”在区分“没有”一词词性时作用。“没有”一词确有动词、副词两个词性。语法上管它叫兼类词。但靠“了”这个虚词,是不能分开特定语言环境下“没有”的词性的。再说例中“A:有六十了吧?B:没有六十了,我都六十四了。”其中的“没有六十了”本来是是句不通顺、不规范的语句,怎能拿出作例证来区分“没有”的词性呢? 请看下面例句: A:今天下午植树,领导要求你班出六十个人。B:今天星期天,同志们都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