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于生产中的个人来讲,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突出了它的价值问题,并日益地被更多的人所注意。不过,应该看到,自然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只是自然科学价值的一个方面。而且,自然科学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都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象化理论,对自然科学价值作全面的探讨,准确、完整地理懈和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价值观,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但科学技术的生产功能首先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科技政策、科技市场以及教育手段等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对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一、科学技术生产功能的潜在性“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合称。“科学”的一般含义是指以范畴、定律、定理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与生产力联系较直接的科学实际上特指自然科学,即关于无机界和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结。“技术”本质上则指…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是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力量就在于它的严格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就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期望,以其崇高的理想鼓舞他们。只有以非常科学的、现实主义的态度来规定实践任务,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纲领。科学的世界观是同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表观作斗争的可靠武器,它有助于及时发现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在现代的条件下——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  相似文献   

5.
现代印度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不研究它极其丰富的历史,是不可能正确而深入地了解它的。印度的古代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它在科学、艺术、建筑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印度思想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却是哲学,问题不在于印度的哲学有它丰富的历史,比欧洲一些国家的哲学悠久。印度哲学的卓越地方是,它具有极其广阔的眼界,但没有妨害思想的深入。它研究了自然科学、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发展主旋律中的热门话题,这一命题所表达的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充分认识。那么,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呢?笔者认为,社会科学本身同自然科学一样,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但是,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并且表现出它的第一生产力功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基本原理经过将近一个半世纪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反复证实,充分显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封闭的学说,它的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体现时代的要求,在于不断地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鲜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用于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与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不等到基础的改变,就立刻而直接地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变。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和具有相当素养及生产经验而使用生产工具的人。因为生产工具和技术是物质生产力的因素之一,所以它们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关技术在社会和不同社会现象发展中的作用的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的捏造,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中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把技术偶像化以及所谓技术至上论(T(?))的宣传就是这种捏造的鲜明例子。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愈来愈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因此陆续产生了一批以自然科学的各个侧面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如:科学学、科学逻辑学、科学创造的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等。其中的科学方法论,因为它在攻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自然科学究竟属于什么的问题中,讨论了自然科学是否属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它们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的不同方面。自然科学反映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往的自然科学成了所谓的“经典自然科学”。现代科学描绘了一幅新的自然图景。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新的自然图景带来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不妨可以说,它使以往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成为“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的集中表现在于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法,亦即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相应地,科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也集中表现在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的变革上。科学思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场变革可以归结为科学发现使用的逻辑工具从推理发展到概念。  相似文献   

12.
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花朵,必须开在长青的生活之树上才不会枯萎。 今天社会生活的基本现实是:现代自然科学按指数规律急剧发展,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变革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先哲的想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它需要不断地从生活的大树上吸取养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福音,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因,天才的价值就在于此。那么,创造性思维的源流在哪里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直接来源于人格。人的智慧潜在能力,是从伟大的人格中流淌出来。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技术高超、方法纯熟也得重要,但是它根本不能同人格抗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格的高低决定了潜能的形成、发展和利用,而潜能最核心的组织就是高水平的创造力。一、少年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什么是人格?我国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人相对稳…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黄顺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四个转变上:1.科学从间接的生产力向直接的生产力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从机器大工业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开始的。现在,这个转变过程更加迅速,并且出现了转变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即技术,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过程。2.从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15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开始独立并不断分化,到了19世纪中叶前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揭开了科学从分化到综合的序幕,20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多种学科联合攻关的趋势,它标志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3.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二次大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通过技术科学向社会科学渗透,最为明显的是泰罗把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应用于机器大生产中工人操作过程的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把科学引进了管理过程,从而创立科学管理。以后,它又发展成为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管理科学。目前,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还在继续。4.从传统技术向新技术、高技术转变。这是以19世纪后期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基础的电力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开始的。当前,新技术革命正在进一步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六大  相似文献   

15.
试论毛泽东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陈建坤毛泽东是当代伟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创立了革命的丰功伟绩和毛泽东思想,还在于他具有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伟大的人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年一代和整个的历史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李校利近年来,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这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一综述。学者们普遍感到现有的生产力定义存在诸多缺陷,大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力定义。不少学者开始对"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生产力不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体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廖之煌认为.上述说法是欠全面的,因为它把生产力只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排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之外。这是用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观点看待生产力。这种割裂生产力同交往的关系的观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悻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生产活动,即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离开生产活动。但是,生产力一经创造之后,就离不开人类的交往活动,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就社会力量这方面来说,它是推动人类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基础;但同时,它本身又是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运动和发展的,离不开人类交往这块"土壤"和"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7.
试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论堪称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它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社会形态的发展,当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历史过程。可见生产力范畴,在历史唯物论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简直成了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8.
哲学发展的人文学动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发展的人文学动因辨析田海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论、逻辑学和一般知识状态上的迥异是一个无须争论的事实。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人们在人文学的研究中断然放弃对自然科学的简单效法。但是,如果自然科学在哲学0于中的基本的典范地位不曾动摇,严格独立的人文学方法论就不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大卜H青况表明,一方面,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方法典范”愈来愈被吸纳到了哲学世界观的反思建构中,进而扩展为人文学逻辑上的自我思考产另一方面,具有现代气质的哲学家一直试图摧毁“自然科学的方法典范问题”,以期将人文学从一种方法论迷失或世界观迷失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并以此着手改变着传统哲学的基础和方向。这样,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当哲学世界观理论尚处于自然科学模式的主导下时,人文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科学观点的影响。这当然与自然科学在近代精神文化运动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无关系。但造成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影响的根本因素是哲学论证的力量和近代自然科学关于必然有效的客观性的允诺。而与之相关的一个基于类比提出的难题便是,人文学是否也能带来这种必然有效的客观性的知识?哲学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如果哲学还困于它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思考,它便无法回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性质应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比较去把握,对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我们习惯于作这样的理解: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具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只是关于世界某一个局部、方面、领域的规律性的知识;哲学则是从这些具体知识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最一般的知识。这就是说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知识,它们的区别无非是层次的不同,哲学的特点在于它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似文献   

20.
"人是感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物"是马克思自然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把握,科学和技术具有内在关联性,它们是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强调,如果错置了自然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都必然会走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