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高宗执政初期,三礼馆的诏开和《三礼义疏》的结撰,表明清政府完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即由理学向经学政治思想取向的转变。而作为由"博学鸿词"跻身三礼馆纂修儒臣之列的李绂,以其深厚的经史学功底,不仅于《三礼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而且对于文献的整理与对丧礼的纂修等皆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2,(5):34-36
说起眼镜来,还有不少故事,有"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1764-1849),为官清廉,但在入仕之初仍然少不了依附权贵,行阿谀逢迎之事。阮元初入翰林,一天,乾隆对和珅(1750-1799)说:"眼镜亦叫叆叇,朕今日才得知。"和珅到翰林院对阮元说了此事,并强调皇上从不戴眼镜。过了段时间,翰詹大考,出题便是"叆叇",阮元诗为乾隆所叹赏,被拔擢第一。尤其是最后两句,拍马屁也算到了极致。此事在《瞑庵杂识》、《旧闻随笔》  相似文献   

3.
黔娄考     
黔娄多以高洁的形象出现于古代文献中。古代记载黔娄的文献很多,如《列女传》《汉书·艺文志》《高士传》《贫士传》及有关史书、诗文等等,但这些文献在记载黔娄的生活年代与所处地域时出现了不同。即存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差异、齐国与鲁国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齐、鲁黔娄之别。对于这种差异,后人没有留意,常常混淆之。大概是由于古人姓名具有复杂性,加上齐、鲁接壤,后人对黔娄没有细致区分,造成齐、鲁黔娄混淆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多种黔娄的说法。又由齐、鲁黔娄及文献记载的不同引申出马国翰辑佚本《黔娄子》及其作者与《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黔娄子》及其作者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4.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年七十而卒,是清初著名诗人和词人.他才学富赡,词采清华,与王士禛齐名,时号"彭王",尤工填词,"渔洋推为近代词人第一".彭孙遹著写的文学作品有《词统源流》、《金粟词话》、《南淮集》三卷、《延露词》三卷、《词藻》、《松桂堂全集》四十三卷.彭孙遹以武功起家,转而习文.顺治十一年(1654),彭孙遹于海盐考取举人,并且于顺治十六年(1659)考中进士,成为内阁中书舍人.顺治十八年(1661)由于"江南奏销案"被牵累而落职,他从此便周游四方,与友人闲赋诗词进行唱和.直至康熙十五年(1676)奏销案才得解,而彭孙遹时年已45岁.康熙十八年(1679)召举博学鸿词,彭孙遹考取一等一名,授官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后官升至吏部右侍郎,分别任经筵讲官,平定三藩方略总裁,复充国史馆总裁.  相似文献   

5.
《思维与智慧》2005,(6):i001-i001
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富民县田野考察首次发现的清乾隆年间《紫虚观碑记》,详实地记载了紫虚观创建始末,从碑记所见道众姓字名号看,紫虚观道脉自康熙初“常”字始,至乾隆时期的“复”字,共传八代,证实了紫虚观所传为全真龙门道脉的历史事实。结合《真庆观古名真武祠碑记》及虚凝庵所存碑刻内容看,紫虚观道脉实乃源于昆明真庆观,进而表明明末清初云南境内的龙门派不仅自觉地依循龙门派谱传承,且以真庆观为中心向昆明周边及各地州辐射,成为明末清初云南境内最为活跃的道派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君子"一词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史料记载上,就连鲁迅笔下的阿Q也会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尽管如此,"君子"一词于今人来讲,绝对还是一个耳熟却不能详的语词。"君子"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西周的《易经》,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谦卦》:"劳谦君子,有终吉"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不乏对君子的描述。《诗》三百中就有60余篇、共180多  相似文献   

8.
金川县素有"雪梨之乡"的美誉,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居大渡河上游,境内有大金川河,因沿河诸山盛产黄金而得名。据《金川县志》记载:"乾隆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隆初年,刘体恕、黄诚恕等人在明末刊刻的《道书全集》所收《纯阳吕真人文集》的基础上,汇辑江夏涵三宫等乩坛所出的经卷,编成32卷本《吕祖全书》。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邵志琳在杭州全真道士蔡来鹤等人的支持下,将32卷本《吕祖全书》增补为64卷。本文对32卷本《吕祖全书》的编纂过程和每卷经文的来历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64卷本增补的内容。尹志华,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11.
正乾隆初年,清高宗封赠署正一真人张昭麟与妙正真人娄近垣,学者引为龙虎山正一道获得清廷礼遇的重要象征。然文献记载既有歧异,学者对其封赠背景更少见讨论,以致相关叙述不一。今排比史料,略作辨析。关于清高宗封赠两位龙虎山真人的时间,娄近垣本人于乾隆五年(1740)编纂完成的《龙虎山志》卷  相似文献   

12.
大龙洞道观     
道教历史悠久,有许许多多的“洞天仙境”,把祖国大地点缀得更加美丽、迷人,云南昭通市大龙洞道观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昭通县志》记载:“雍正十年,先在昭通县内的圆宝山建庙,乾隆五年,始建大龙洞道观,此后,以每年的阴历二月八日为大龙洞庙会。  相似文献   

13.
方平 《天风》1995,(2):34-35
据《使徒行传》记载,当时的教会甚受“几个从犹太下来的人”的搅扰,他们宣传不受割礼就不能得救,于是保罗、巴拿巴上耶路撒冷与众使徒和长老商讨如何解决此事。圣经这样说:  相似文献   

14.
焦伟 《管子学刊》2012,(4):92-93,102
王渔洋的《池北偶谈》,不但重视文章典故辑录,还十分重视文化风物研究,兼容并蓄,涉猎广泛,为后世留下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体现了其辩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保护留存的文化观念。这些思想特征集中体现在他不断对古砚的研究分析上,能够秉持客观公正,以博学审问、追根溯源的笔触,加以记载、描述和考辨,科学对待历史文化名人,深度挖掘其中文化意蕴,进一步廓清文脉流传,形成了值得研究的一个专题。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四世纪初,齐国发生了一场改姓移祚的大事变,统治集团中的田氏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关于这次事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康公)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六国年表》和《齐太公世家》也都以大略相同的文字记载了此事。这个“海上”的具体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历史之谜,留下诸多猜测与传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幅员广大,世界闻名。长江、大河,自西东下,不但四岸的民命赖以生存,南北的文化教养,也获得无穷的滋长。 唐世藩镇割据,使得金瓯碎裂。北宋虽然部分统一,而又自制内部矛盾。同胞兄弟阅墙之后,夺位掌权的弟弟,把哥哥的子孙统统赶至江南,朝内失势的大臣,又都赶到更远的边境。从此造成数千年中国文化;盛于江南,成了八九百年的局势。到了清朝,正常科举之外,还一再地举行博学鸿词的特别科举,所取人材,更多是江南的文士。 赵朴翁生于皖江,长于沪、宁,又加天资颖悟,所谓渊综博达,亦出勤学,亦出天资。始到“立年”,即参加…  相似文献   

17.
甘肃南部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平凉的崆峒山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天水玉泉观为元代邱处机之徒裔梁志通修真处,西和岷郡山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登仙处,而仇池山则同战国至汉初神仙家所说的著名仙人仇生有关。乾隆本《西和县志》“仙释”部分列有二人,一为仇维,一为萨真人。萨真人,原被误为“唐时人”,我已考定为北宋末年著名道士萨守坚,新编《西和县志》已采用之。今对仇维作一考索。乾隆本《西和县志》云:仇维,周时人,居仇池。池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后仙去。山又名仇维。康熙朝编《西和县志》(省图书馆有胶卷)中没有关于仇维的记载。宋代编…  相似文献   

18.
看破不说破     
正清人笔记《道学贪诈》记载,曾国藩以大学士、两江总督治军于安庆,开幕府揽人才,一时称盛。有个叫杨长年的幕僚,写了篇《不动心说》呈给曾国藩,曾国藩读完,置于案头。当时曾氏门下有一得意门生李鸿裔,看后就从旁题诗予以讥讽:"二八佳人侧,鸿胪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结果挨了曾国藩一顿狠批。曾说:"那些人以此为名,我就以此来要求、拘束他们。何必道破他们内心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魏代富 《孔子研究》2023,(6):107-117+159-160
在《论语》阐释中,应该充分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将文句还原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而非单从文句作主观的引申与深化。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知,《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不是指“女色”——卫灵公夫人南子,而是指“男色”——卫灵公幸臣宦官雍渠。《史记》载孔子凭借蘧伯玉而见卫灵公,是孔子圣化后的结果,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至少还流传着孔子凭借颜雠由、弥子瑕、雍渠见卫灵公三种说法。《宪问》记载陈恒弑君、孔子请求讨伐陈恒是后人虚构的,实际上孔子在陈恒弑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暗中支持并促进了此事的完成。与陈恒作为政敌的阚止即孔子弟子宰予,因为阻碍陈恒弑君,违逆了孔子的意思,在《论语》中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林文恩 《金陵神学志》2000,(3):43-44,24
《马太福音》记载五大篇耶稣的讲论,而五至七章记载耶稣在山上的教训通常称之为登山宝训。在这五大篇耶稣的讲论中,登山宝训是其中的头一篇。登山宝训中记载着许多上帝国子民应有的生活准则、价值标准和伦理要求等。《马太福音》五章三十三至三十七节是记载耶稣关于对起誓的教训。而耶稣所论起誓的这个教训不是准确地引用《旧约》的任何一段经文,乃是好几处有关起誓经文的综合教训,是对《利未记》十九章十二节,《出埃及记》二十章七节,《申命记》五章十一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