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从宋元文人画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其间社会、历史及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依旧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美术界还是设计界,中国画都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名词。我们从中国画的演变历史中也可看出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亦能领略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通过对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特别是从文人画向现代中国画演变的每一处细小变化着手,来分析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可以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和文人画永恒的笔墨精神。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说是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独有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一直是艺术领域中特别的存在。文人画是随着民族文化进步而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加深新的内涵,它将在中国画艺术范畴中生存,并流传和发展。因而今日重读也是必要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不仅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流传到国外,对国外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苏轼在文人画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从苏轼开始,画工和文人画得以区分,他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艺术,比较提倡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单一地追求形式美的画工风格,尤其重视写意文人画,他的主张的提出对后世文人画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导致后世的画家在画画的时候,总是力图营造出一种意境。苏轼所提出的文人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开辟了文人画的新的画风,使得中国绘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苏轼的文人画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文人画的绘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国绘画史。文人画思维的特点,是文人以既有的文化素养为根据,运用诗、书、印与水墨,共同建构了表情达意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其创作思维是文人风格的造型艺术思维。文人画的思维经过历代文人的继承、突破,不断探索、创新,可谓神机巧思。我们要更好地把文人画优秀的思维方式继承和发展下去,开拓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深层科学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人画中,梅、兰、竹、菊是最常见题材。到今天,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扎根西北大漠的胡杨作为绘画史未开垦的处女地,将为绘画艺术提供无限的创作空间,从而开启当代文人画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6.
马利霞 《美与时代》2006,(11):40-41
中国的“文人画”是历史形成的,它的萌芽、发展、成熟和演进同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有极密切的关系。文人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树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文人画以其独特的审美倾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7.
刘宁 《美与时代》2023,(4):18-20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北宋进入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绘画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画院发展繁盛和文人画思潮影响下士人画观念形成。绘画内容不单表现现实生活,更是多表现对现实生活、人生理想以及自在精神的追求。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文人绘画先河。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发展对文人画产生影响,赋予了其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8.
汪燕翎 《学海》2003,2(5):172-175
中国山水画在宋元时期发展到了艺术的巅峰 ,这一时期的文人画以山水的平淡萧散 ,古拙天然来表现生命的寂静、心灵的幽思。而文人画的意境却在六百年后的一个楚地文人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再现。本文着重探讨沈从文的山水美文和宋元文人画平淡寂寞风格的相似之处 ,并尝试探讨这种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接受老庄思想影响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禅宗在形式上于五代北宋已经衰落,但其思想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禅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深远的,尤其是文人画。禅宗的“物我同化”思想使文人画艺术家彻底挣脱了绘画承命之作的束缚。禅宗在影响这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的同时,绘画的表达也不自觉的适用了其自然、简炼、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禅宗赋予了文人画更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空灵、活泼、洒脱等迷人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浓重的一笔,笔者将针对文人画的具体含义,文人画发展中体现出"书画一律"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书画同源"与文人画的关系进行讨论。同时也探讨了"六法"论,"南北宗"论对中国文人画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简议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它在创作上强调作者的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的手法。作者多是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文化修养的多才多艺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思垚 《美与时代》2023,(1):105-107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家国为怀。自宋以降,文人画开始盛行,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令中国画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文,增加画面情趣,南宋赵孟頫更是提倡“以书入画”,使得诗、书、画、印四美相得益彰。及至明代“题款美”更成了普遍风气。宋元是中国画题款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明代绘画题款艺术在宋元影响下更是发展到极致。以宋元绘画题款艺术通过文人画发展而兴盛这一现象为研究背景,解读在其影响下的明代绘画题款艺术。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何松  姚冰 《中国道教》2008,(2):35-38
一元代道教盛行,文人们多受其影响,有的还加入了道教。元代也是文人画兴盛的时代,文人画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的发展终于确立了在画坛上的主流地位。元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道教的密切关系,表明文人画与道教的兴盛有共同的时代因素和内在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5.
马骏 《美与时代》2004,(7):18-19
中国画史上的文人画,追源溯流,并非由一种流派、一种风格所形成的.也不受某一地区,某一画种所局限.但却包含着各种流派、风格、画种的神韵.文人画作为中国画史上的一种艺术现象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她与中国美术史密不可分.文人画以其文、人、画三要素,构成了中国画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元代无疑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山水画的成熟不仅仅是元代美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且在文人画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元代的美术发展也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元代四大家之中,又以王蒙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较大。元代,是个有着特殊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年代,王蒙在当时画风闲逸的大背景下,做到了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也正是因为王蒙的独特,他才得以在中国古代美术的史篇中留下了辉煌的章节。同时,王蒙将山水画创作作为自己的艺术道路,塑造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并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纯真、淡泊、傲然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而文人画作为文人所创的一个独特艺术体系,彰显着文人的人格品性。以文人画入手,从"风""骨"两个方面来分析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题材、意境等特点,了解画家自身所具有的文人情怀,进而对文人风骨有更清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他们的作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史中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文人画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在它的发展道路中,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优秀的画家和理论体系。在文人画众多绘画大匠中,董源被认为符合文人画审美标准的绘画技法的源头,董源平秀俊逸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江南画派的特有风格。中国的传统文人画是不拘一格不被拘束的,但在思想意趣、笔墨技法等方面有不同的追求。文章就此分析了文人画与文人画家董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