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木版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有着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艺术语言。语言的独特性使得木刻版画独具魅力。木刻版画从古代复制版画到当代创作版画,每个时代中每个艺术家的表现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多元是木刻版画艺术形式美的多元。黑与白是一对极端的色彩,黑与白的构建及点线面的组织使形式美在木版画中得以集中展现。如果说油画、国画是在画纸上做加法,而作为凸版的木板画就是在做减法,各种木刻刀在木板上制造的痕迹与肌理,更是拥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美感。从版画的时代特征、版画的黑白语言、版画的刀法痕迹等方面入手,对木版画形式美的多元构成进行探讨和研究,能够充分挖掘版画所包含的独特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2.
木刻版画作为版画种类的一种,其历史悠久,拥有多变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语言表达。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影像技术、新媒体的出现,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已不再是静止的了。现如今,影视动画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但加入木刻版画的语言却成为冷门的表达方式。木刻版画的语言形式简单而又复杂,既可以在影视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效果,亦可以给人恰到好处的氛围,因此为了吸睛和宣传需求,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影视导演在电影的片头加入了木刻版画的语言来呈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3.
水印木刻版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的版画形式,是中国民族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杰出物化。文章所要探讨的永川水印木刻是四川地区建国后水印木刻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笔者旨在文章中梳理永川水印木刻的发展经过、作品以及发展特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倩 《美与时代》2016,(10):26-27
美术发展至今,总有一个最初的开端,它从最原始的单一形态演变成如今的多姿多彩。版画是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说起版画不得不从黑白木刻版画谈起,在众多的版种当中,黑白木刻是发展最早的,历史也最为悠久,它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而后才逐渐传入欧洲,并经过相当长时间艺术家的努力转变为创作木刻艺术。世界著名的版画家肯特对黑白木刻的理解是:版画的最起点和最难点都是黑白木刻,如果有谁能攻克这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而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技法是比较简单的,重要的是作品中黑白的处理和布局。黑和白所占的比重,黑和白的对比,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相似文献   

5.
版画作品的语言拓展是版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从自身的创作入手,对比不同时期对人物头像的创作手法,分析了木刻版画创作的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试图探讨在木刻版画中让每种媒介材料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一个更大概念的创作意图中,使媒介材料脱离作为简单使用工具的状态,成为作品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木刻版画落款文字,不仅是文字,更是书法,是作者的心声,是故事内容的延续,是历史的再现。我们静静地欣赏它、阅读它将会被它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这种独特的魅力也将会让我们对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分析中国写意画和水印木刻版画,以十三届美展邵蓓艳《绿水青山——春分》水印木刻版画为例,从意境和画面形态构成两部分阐述二者绘画表现形式的共同之处,并探索水印木刻版画需要借鉴的创新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黑白木刻的刻刀运用是一门学问。刀痕能呈现出版画作品的风格。黑白木刻版画刀痕所呈现出来的阳刚力量之美主要表现在刀与木的五行相克之关系、刀痕所激发的木刻版画的"战斗性"等方面,王文明黑白木刻作品的阳刚风格就很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黑白木刻通过刀法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刀法的节奏性抒发情感,传递思想。刀法是节奏的表象体现,节奏是刀法的内涵表现。画面的视觉效果因刀法的节奏性而展现,同时也受画面光线的处理和黑白灰关系变化的影响。刀在创作者情绪的带动下产生有快有慢、有密有疏的节奏,快慢展现线条的动感,疏密形成画面的黑白灰节奏感。创作者因情绪的不同带动刀法形成不同的画面节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展现无限的艺术魅力。刀痕不但自身具备审美特点,同时也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动性。黑白木刻的画面需要刀痕来展现,情感需要节奏来加强。  相似文献   

10.
铜版画是一种讲究材料美的艺术形式,从专业纸张到专业印刷颜料的使用都可以极大地提高作品的品质.然而,面对国内版画材料的稀缺和进口材料的昂贵价格,如何低成本地制作出高品质的版画颜料对于版画工作室的日常教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杨涵是中国新兴美术事业的重要人物之一,从小受"铁"与"木"的熏陶,爱好美术。青年时,受新兴木刻运动和报刊上的漫画成为他木刻之路的契机,成为一名军旅版画家。苏中报时期积极开展木刻工作,身兼数职,刀工和技术不断进步,是他版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作品从生活中仔细观察取材绘制,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成为鲁迅版画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曾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和传播新兴版画。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并资助其社团、展览等活动。为了广泛宣传和传播版画,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版画作品,并在自己的一些著作里以木刻版画作为插图。鲁迅为我国新兴版画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水印版画为世界版画勇开了先河,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水印版画同时也拥有极强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特点,是一种不求工细形似,只求披露心意,抒发内心情感的表现形式。水印木刻版画由于时间、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产生了木版年画。虽然年画属于水印木刻版画的范畴里,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本文旨在研究年画与水印木刻版画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在颜色、表达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例证,并加以画家的作品在分析中进行辅证。从而,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更好地去继承,发展年画与水印木刻版画。  相似文献   

14.
陈湃 《美与时代》2006,(12):48-49
中国版画,历史悠远,在中国美术史中,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体系。版画本身就分有木版、铜版、石版画等。仅木版画(木刻)又分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水印套色木刻等多种形式。木刻有以刀代笔、爽快有力、对比性强的特色。木刻的艺术语言是简洁、朴素、生动、自然而富有表现力。版画家们熟练掌握和运用版画技巧,生动地刻画着他们所要表现的对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我的黑白木刻《春蚕》1983年入选全国第一届农垦美展,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反响强烈。《丝路新歌》1985年入选国际青年美展组委会举办的《前进中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版画以木刻版画为主,是在木板上使用不同的刻刀,运用刻、铲、切、划、凿等多种技法呈现事物画面,最后转写拓印到纸上的美术形式。中国古代版画在技术上是伴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开始出现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黑白木刻作为版画艺术的一个分支,仅用黑、白、灰三种色调就完美地概括了生活中的所有色彩,低沉却有爆发力。既不是用笔墨体现精神内涵,也不是用色彩表现作品丰富层次,版画是不同于其他艺术品种,仅用黑白两个对比色就能描绘物象,加以灰色调来丰富层次的一种艺术语言,其自身的黑白语言也就成为了它的一大艺术特色。探究黑白灰语言的规律,即黑白构成与转换和灰色调的巧妙运用,以及刀法的应用,并融入民族文化特色,达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艺术发展史已经证明,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是一切上层文化艺术的肥沃土壤与丰富的宝库,是一切艺术形式得以成长、发展的源泉。美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吸收与整合的过程,它可以把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文化,按自己的文化目的整合为有所发展的更适应其需要的新形式。木刻版画与传统绘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例外,也存在着难分难解的血缘关系。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了许多式样,主要包括为适应书籍需要所作的插图,适应年节等需要所作的年画、纸马等,适应生活需要的纸牌、风筝、标志图解等。民间木刻版画艺术有着独…  相似文献   

18.
在版画艺术的创作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这不仅取决于版画语言的独特性,更是人们审美的需要。版画语言是指在版画艺术创作中包括材质、刀法、韵味等有别于其他绘画的造型手段。形式美在版画艺术中往往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罗深 《美与时代》2016,(9):132-133
我们都知道,国内版画艺术一直是传统木刻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在"国,油,版,雕"这四个本应在艺术市场并驾齐驱的模块里,版画市场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版画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目前大众对它的接受还未普遍化,其中有材料、制作工序的原因,也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原因。而要使版画得到发展,就必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要与人民的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旨在版画和沙龙之间寻找一种新的经营方式。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有成人油画沙龙课程,手工DIY陶瓷制作体验,各类艺术门类通过教学这种形式,让学员一步一步感受绘画制作的过程,最终完成成品,所以我们希望以沙龙这种形式推广版画艺术。  相似文献   

20.
文革初期版画因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特殊的面貌。它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批判与歌颂贯穿于整个版画创作中,掀起了自新木刻运动以来第二次版画创作的高潮,出现了版画之花的一次畸形绽放。文革初期版画创作,虽然因为政治因素,造成了版画创作的不自由,影响了中国版画创作的健康发展,但在中国近、现代版画史上仍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