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源县在战国时期一直是楚国的属地,是楚文化的继承者。楚文化在《楚辞》里一直是浪漫瑰丽的代表,充满着诡谲奇幻。而这种诡谲奇幻与楚地一直兴盛的巫文化离不开。楚地的巫文化自原始社会传承而来,充满着神秘。文化与艺术相辅相成,艺术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影响,桃源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呈现形式则深受楚国巫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匠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还大量运用着巫傩文化中的元素,使桃源地区保持着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3.
汪燕翎 《学海》2003,2(5):172-175
中国山水画在宋元时期发展到了艺术的巅峰 ,这一时期的文人画以山水的平淡萧散 ,古拙天然来表现生命的寂静、心灵的幽思。而文人画的意境却在六百年后的一个楚地文人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再现。本文着重探讨沈从文的山水美文和宋元文人画平淡寂寞风格的相似之处 ,并尝试探讨这种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曹阳 《美与时代》2013,(2):56-58
楚帛书在中外考古史上是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文物,记载了"三代"以来楚地的神话、历法、上古史和宇宙观等,是战国时期楚地巫觋文化的结晶,其图式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其书法和绘画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水准。楚帛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一、楚帛书出土、流传情况及基本形制目前学术界中狭义的"楚帛书",一般是指1942年在湖南省长沙的子弹库所发现的方形帛书。此帛书是迄今为止出土的  相似文献   

5.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的产物,而有许多是传自中原的。如战国中期齐国的文化最为发达,诸子百家都在齐国寻求自己的发言权,楚地所流行的文献,应当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从齐国流传到楚地的。这一事实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马王堆帛书易传各篇的相关问题。事实上马王堆帛书易传发表后,虽然颇被认为是“南方易学家的著述”,①但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其他推测。如有的先生认为,“楚地帛书本《周易》经传文,多半来自齐学”。甚至也有学者…  相似文献   

6.
《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之一,是研究楚地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衣食住行等社会风貌的文化载体。透过对《楚辞》服饰特征的分析,可以窥探出楚国服饰设计思想具有华丽浪漫的风格、纤细抽象的造型、缤纷绮丽的色彩等特点,呈现出楚国缤纷精彩、形制齐全、特色鲜明的服饰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7.
楚简中有祭祷"五祀"诸神的记录,楚地"五祀"诸神至晚在战国早中期就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系统,楚人的"五祀"信仰某种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五祀"之中,楚人更侧重对门、户、行的祭祷;与周礼祀典不同,楚地"五祀"为上下之通祀,其用牲亦没有等级上的差别,楚人更注重"五祀"诸神与祭牲的搭配。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时期有多种筮法并行是不争的事实。以清华简《筮法》为代表的楚地筮法不同于《周易》,且流布很广。在数字卦向符号卦过渡的过程中,《周易》筮法属于一个特定的转化系统,而楚地筮法则属于另一转化系统。这两个系统在具体过渡过程中依据的数字不同,但转化的具体时段却都定格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阴阳思想大规模传播的时代,在《筮法》当中,不但四时、五行等黄老因素有所展露,而且阴阳思想更是在筮例中明显体现了出来。在战国时代数字卦转化为符号卦的过程中,阴阳思想的影响显而易见。在《筮法》中,阴阳符号卦思想虽已露端倪,但尚未取代数字卦,是以《筮法》的学术史意义在于其以实物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卦要向符号卦过渡的一般迹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先秦美术以楚文化为代表,其中楚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形式多样、色彩鲜明,蕴含着楚地先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同时这些漆器应用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楚式漆器让人们在感受楚文化的魅力时,不禁思索楚人的内在精神和关乎生命的美学趣味。在研究先秦时期楚式漆器的生命美学中,可以从造型、色彩、纹样等艺术形式方面来思考,因为楚人独特的人文传统、风格样式与楚地盛行的巫教有关,加之又渗透了楚辞的色彩,使漆器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式漆器的生命美学体现于外在与内在的美学意味中,从楚式漆器的艺术审美中足以看出楚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情感表达,在他们的生命演绎中充满着自由浪漫、神秘诡谲的漆器符号,这就是生命美学的体现。从图像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并结合考古学的实证定位、分析楚式漆器的图像隐喻和民族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求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楚地出土的多种易类文献来看,《周易》一书在形成与起源之初表现出了种种样态。至少形成了三种使用周易的方式,即“只用易卦”的方式、“实用筮书”的方式以及“经典文本”的方式。在《周易》经典文本的定型过程中,《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在占筮内容、文献编撰、易类体例以及卜筮关系等诸多方面得以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临淄商王村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以根据其风格区分为两组。M1与M2所出玉器可能来源于楚地,并非齐国玉器,M4属于典型的战国晚期齐国贵族墓,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能是齐国玉器。根据目前资料可以推测以水晶、玛瑙、滑石为代玉用品是齐国丧葬用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光胜 《管子学刊》2007,(1):111-115
上博简《曹沫之阵》与《左传》、《国语》中的原始材料一样,应该是战国时期流传到楚地的“教材类短文”。《曹沫之阵》强调“是故夫陈(阵)者,为三教之末”,与儒家重视教化在治国中作用相契合。结合战国时期儒学南传,对《曹沫之阵》可能为儒家文献的认识更加清晰,从中可以管窥早期儒学对楚政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楚地自古有鼓盆而歌的丧俗,鄂西北武当山地区的丧葬风俗整体上遵循着儒家礼教传统,但又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一定的道教色彩。丧歌被当地人统称为"阴歌",因主要在夜晚伴以锣鼓演唱,通宵超度陪伴亡灵,当地又称之为"打待尸""夜锣鼓""阴锣鼓""围鼓子"。武当山丧歌在当地民歌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对于“至人”、“神人”等理想人物及其精神境界,《庄子》中有多处神秘主义的描述。将其与《楚辞》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神异之笔明显带有楚地宗教观念的痕迹。但是,借助于既超越又遍在的“道”的思想,庄子改造了脱魂升天的神秘宗教信仰,而他所描写的那些向天界飞升的神异人物形象,则表达了一种个体渴望在低微的生存状态中达致高伟之境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15.
正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韩信之死时说,韩信不知停止,最终遭殃,如果他能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就会如张良一样,安享晚年。韩信为刘邦的西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没有韩信,恐怕就没有西汉帝国。但如此功勋,最终的赏赐不过是一个楚王。大概是韩信感觉委屈,所以在楚地,常常招摇出行,随从大队旌旗招展,万马奔腾,俨然皇帝出巡。司马光扼腕叹息说,韩信就  相似文献   

16.
王健 《学海》2011,(4):166-172
学术界大多认为项羽擅自分封和分封不公是导致其在楚汉战争中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秦末天下并未出现一个尊奉楚怀王为"共主"的政治格局,陈胜试图利用其在楚地的首义地位而向天下发号施令,难以服众。项羽则凭借救赵和消灭秦军主力的盖世功劳,擢升天下霸主地位,在天下大乱的局面下主持分封,属于顺应时局的政治作为,其分封行动经过精心策划,具有强干弱枝、西楚独大的战略意图,没有大错,不失为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彖传>的成书年代聚讼纷纭,目前大致有战国前期说、战国中期说和战国中后期说三种观点.新公布的上博藏楚简<凡物流行>有引自<彖传><老子><大学><中庸>等的文字,我们认为,<彖传>当成书于<凡物流行>之前,即公元前3世纪以前,处于战国中期偏早.<彖传>很可能由活跃在楚地的子思后学整理成书.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有孔孟,恐怕是妇孺皆知。但有孔孟荀,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事实上,在孔孟所处的先秦时代,荀子不仅是儒家大师,名声可能还远超孟子。只不过,荀子讲"性恶",比不上"性善"的孟子更易被人接受,所以后来逐渐遭到排斥。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不仅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祭酒,而且在楚地当过兰陵令。可不要小瞧这个祭酒与兰陵令,他们并非  相似文献   

19.
羽鳞纹镜在我国目前仅出土两面,分别在湖南长沙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墓。因其独特性,且出土资料稀少,使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的年代判断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通过巴蜀地区与楚地之间的历史背景,将有明确出土记载的湖南与四川地区的铜镜作为研究范围,分别从地纹、主纹、环带、四弦钮、镜缘、镜面尺寸方面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的羽鳞纹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出并论证四川成都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为战国晚期的仿楚式镜。  相似文献   

20.
屈赋多"龟",《天问》《卜居》篇直接写龟,《招魂》《远游》《大招》等篇所涉鳌、蠵、玄冥、玄武亦即龟也。事实上,屈赋多"龟"绝非偶然,据《尚书》文献载,楚地有着盛产龟的自然背景;据《左传》《国语》《庄子》及出土文献记载,楚人有着重龟卜的社会背景;此外,《远游》《大招》《天问》诸篇之神龟亦有着独特的神话背景。而梳理与考证屈赋多"龟"及其背景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屈赋颇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