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都道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启示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始终应渗透着德育教育。国家教委不仅规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把音乐课作为必修课,而且在高中课程中,把艺术课——音乐欣赏作为必修课程。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对于世界观未形成的青少年,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尤其显得重要。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  相似文献   

2.
来信     
《佛教文化》2012,(6):2-3
现代僧人的当下生活这一专题特稿非常有意义。天台寺的琴声非常吸引我,音乐走进出家生活,是美好而深刻的叠加,音乐乃至艺术都是修行的方式,其实艺术和佛教从未分家。不能说出家修行是枯燥的,但是音乐,或艺术的进入,能让修行者在研习佛法中获得灵感。因为音乐同样直指内心。  相似文献   

3.
倘使没有绘画、雕刻、音乐、诗歌和其他自然美所产生的情感,人生就会失去了一半美好的意义。我们不特不  相似文献   

4.
歌唱是歌唱者发自心灵的呼唤,是其自我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我们要想通过歌唱学习来唤起孩子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使其体验音乐作品中的丰富内涵,首先就必须使孩子们真正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树立其音乐形象,使其与音乐元素相结合,赋予音乐元素以生命的活力;其次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为此,可以多采用欣赏法、范唱法,让美的旋律反复出现,不断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还要注意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以及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除此之外,还要将音乐的节奏与歌曲的意境相结合,将音乐的旋律与歌曲的情感相结合,将音乐力度与歌曲的表现相结合,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搞好。  相似文献   

5.
正多年之后,我想起你们,大概还会是雨后湛蓝的天空,阳光熹微,微风拂过轻巧的指尖,学校广播站的音乐悠扬婉转,我们在校门口说了再见,骑着自行车开启归家之路。那是最美好的时光,树影随着微风摇曳,我们的车子歪歪斜斜,我们一路欢唱、一路笑语,一切都是刚刚好。曾经,体育课上的我们抱怨800米太长,却在放学后一圈一圈地绕着操场走,谈天说地不知疲倦;曾经,我们一边抱怨校门口阿姨的煎饼摊前排的队太长,  相似文献   

6.
王路加 《天风》2011,(2):46-47
基督徒必须规划一生来回应上帝的美好计划。基督徒要在这世界上做美好的见证,职业是重要的一部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长大成人到退休的一段时间,是人生最重要的中段,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我们相信,神在太初就为他儿女的人生制定了美好的计划,并赐给美妙的时光,我们需要回应这美好的计划,  相似文献   

7.
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从“传统的讲授为主”到“生本教育”,从教材内容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着。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越来越感到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每天都以积极、欣喜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努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激活学生身体中的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喜爱音乐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前提,对音乐感兴趣是终身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只有保持学习的愉悦心情,学习才能够持之以恒。音乐教学要增强对学生信心和意志的磨练,用美妙的音乐激励他们去追求、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正>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甚至要把实践摆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是灵魂、思想的艺术,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工具,并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一种情感艺术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实践的意义。同样表演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只是掌握它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它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音乐背景,这样才能对一首作品的音乐内涵、音乐意境以及音乐形象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所以正确把握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关系,会提高我们的音乐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是最擅长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很重要.经典的音乐艺术精品会使人获得美好的审美享受,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促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主题设定我的油画创作的创作主题是《希望与美好》。"希望与美好"是我的生活理想,或者说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借用《读书》里面的一句话:"人生有太多的不平等……"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总是那么如我们的意,但是我们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那怎么办呢,唯有"希望与美好",它既是我们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  相似文献   

12.
书中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对一系列问题的提法,这些问题在类似的著作中或是从未探讨过,或者只捎带涉及到;其次引起注意的是作者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最后对某些问题的独创性的解释也引起了注意。为了揭示所评论的这本著作的这些特点,我们看看书中是如何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教程的基本内容的。首先,我们看一看,Д.И.契斯诺柯夫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怎样一些新问题包括到自己的教科书之中。在我们的教科书和科学普及的社会学读物中,教程通常一开始就叙述如何唯物主义地理解业已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譬如  相似文献   

13.
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而随着我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热爱声乐,有志于从事音乐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那怎样才能做好声乐演唱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最关键的呼吸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乐志强副教授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三编:一、关于《形态》概况的几个问题;二、《形态》首创的唯物史观观点体系;三、有关《形态》争论的几个问题。《教程》的作者对《形态》原著的研究,力争跳出多年来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做诠释式“解说”的窠臼。这是读完全部书稿以后,留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其次,作者在对原著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教程》对原著的研究进行的新尝试首  相似文献   

15.
林孔华 《天风》2007,(11):31-33
基督教的崇拜有两个重心:圣乐和圣言。何谓圣言?是指神的话,或日神所默示的圣经;何谓圣乐?所谓乐,是指音乐,但它不是一般概念上的音乐,在此借用圣奥古斯丁的定义:“圣乐是向神唱出的赞美”,是专门献给神的音乐。崇拜是神人之间一种双向式的生命交流,也是一种灵里的相遇。如果说圣言是神向人说话,那么圣乐就是人对神的回应,是人献给神的美好祭物。从圣经及历代教会的崇拜可知,这  相似文献   

16.
张俊祥 《天风》2005,(6):40-40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这一曲春天的交响,它奏在国人的心田里,也深入到我们的信仰中。上帝创世时,就意在这个世界都进入伊甸园的和谐美好境界,这始终是上帝引导和光照我们所追求的。那时,上帝带给人一种充满朝气和乐观的感觉,真  相似文献   

17.
活出美好     
黄招萍 《天风》2009,(7):8-9
<正>太阳一出来,天下阳光灿烂,无比美好!当我们有积极的思想和态度时,我们就能够活出美好。一、在事奉中活出美好圣经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来12:28)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体验,是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对音乐美的品味和体验。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其基本意义就在于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因此,不断更深刻地获得较高层次的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我们在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中,为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美,增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美,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面。首先,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即它是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自身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审美体验只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获得发展,通过审美想像得以深化。在这之中,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  相似文献   

19.
爱的约定     
我们知道,天主是爱。我们从创世纪第二章可以看到,天主是一位既善良又美好的天主。天主造亚当之后,又给他造了一个做伴的女人,并且把他们安置在无忧无愁美好的乐园里。天主造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爱人,天主造了人类,愿意让人很好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魏英敏、金可溪编写的伦理学教科书--《伦理学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科书体系和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一在系统中求得简明《教程》全书共分十二章。一至四章是全书的绪论与史论部分,着重阐明伦理学的定义、性质、对象、方法及其与其它社会学科的相互关系,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前的中西伦理思想发展史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