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革命时期,李大钊较早使用了“民族复兴”话语,不过中共党内更多使用的是“民族解放”概念,其间在十年内战中曾激烈地批判国民党的“民族复兴”论,抗战时期则从正面有限地使用了“民族复兴”话语。建国前夕,毛泽东肯定了“复兴”的现实可能。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复兴”话语重新出现,并在中共十六大以后高频使用。习近平将其发展构建为内容丰富的“民族复兴中国梦”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构建既有现实基础和客观需要,也反映着话语构建者的主观意图。“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了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对接、民族话语和人民话语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郭忠华 《学海》2023,(1):42-53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构建了一套表征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反思东方主义的基础上,以公民话语作为抓手,艾辛提出了西方政治话语构建的“他异性”范式。它表明,西方政治话语构建以群体区隔作为基础,通过团结、竞争和疏离策略而建立起有关自身统治的话语。“他异性”范式尽管把西方政治话语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与东方主义一样,它忽略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正面他异性”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东方的理想化上,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表现得较为典型,它为欧洲现代话语建构提供了参照标准。内部“他异性”策略与正反两种外部“他异性”策略结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政治话语建构的三种策略。它们表明,以自由、平等、正义自居的西方政治建立在群体区隔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论“要”     
论“要”胡传胜1.要在人的生命中最常见,最基本。人对它太熟悉和清楚了,以致从思想角度来讨论它,都显得琐屑、无聊。它在人的具体生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学术或思想上的被忽视状态,形成巨大反差。2.在世界各民族思想中,对要的讨论和对认识(“看”与“言”...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以迅猛的速度和规模拓展,对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同时,随着硬件环境的发展和改善,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越来越多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加入网民行列。除去那些从事电子商务的经销者及进行网络开发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的上网者通过网络与朋友、家人进行交流,采集所需信息,学习或是娱乐。然而,一些上网者没有正确使用互联网,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网络沉溺,如网络游戏沉溺、网络聊天沉溺、网络技术(安装各种软件,下载使用文件,制作网页等)沉溺、网上信息沉溺及网上猎奇沉溺等。其中,聊天成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李双套 《世界哲学》2020,(1):5-13,160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主导话语是哲学话语,在该文中,马克思也开始使用政治经济学话语,在以哲学批判为主导分析框架的前提下构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辅助分析框架。马克思在坚持从哲学层面分析“物质利益难事”的同时,使用了“劳动”“价值”和“额外价值”这些政治经济学核心话语。这些话语蕴含着马克思思想中的无产阶级立场、客观价值论和资本批判的方法。当然,这时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还不成熟,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处于话语萌发和思想发端阶段。  相似文献   

6.
话语理解中的道德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语言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方面 ,它着重探讨了公众言语交际行为中话语理解的道德秩序 ,提出并阐述了“言境统一”、“言实统一”、“言人统一”、“言行统一”和“言德统一”等五项话语理解的道德公约 ,确立了公众话语理解道德秩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论"话语"及其"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学海》2006,2(4):104-112
本文采用“思想史”的方式来追溯“话语”作为概念的内涵,分别考察了福科、巴赫金、哈贝马斯、海登·怀特、费尔克拉夫等人关于“话语”的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话语研究”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与“本体论”和“认识论”学术范式相比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邓小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充分吸收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共同富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话语概念,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称谓、重要目标、战略步骤、本质特征、基本路线、必由之路等重大问题,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初步框架。邓小平在构建这一话语体系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有机统一,坚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扬弃与超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9.
杨哲 《现代哲学》2016,(6):47-54
1900年“虚无党”一词作为nihilist的对应词,从俄国经日本输入中国并首次出现在中文刊物上,在使用上常与“无政府党”、“革命党”等混为一谈,在概念界定上多以党派归属或者暗杀手段为指向;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党以“目的认手段”的选择性诠释、国内对暗杀活动的舆论传播和效仿行为,以及虚无党小说以人物宣扬精神的译介倾向,使得虚无党话语在传播中呈现出主义淡出、精神凸显的特点。以1900-1930年为虚无党话语发生期把握“虚无党”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可以看出“虚无党”在中国经历了域外词汇-汉化概念-流行话语的演进历程,“主义淡出”的传播特点当有助于理解20世纪早期虚无党话语与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历史联结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网络问题的哲学断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网络的两个问题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介的不同,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虚拟真实”及“虚拟人生”,二是“无限互联”及“无限关涉”。“虚拟真实”及“虚拟人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上的所有信息不是来自一个中心或者只有一个来源,而是具有难以形容的广泛性。每一个人所说或所写的任何话语都可以为其他人所知。这在保障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异常丰富的信息、了解到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的同时,也使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确定或者不能确定,换言之,网络提供的知识的“真”的问题,依然是哲学所要力图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尽管网络所创…  相似文献   

11.
打破神话     
2009年年末,美国一家媒体在网络上公开评选“准是最火辣的国会新生代”,该活动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数万名网友的投票支持。然而,当评选的结果出来后,却让所有美国人大吃一惊,原来,当选“最火辣的国会新生代”的不是别人,  相似文献   

12.
有些话语能在关键时候抚慰自己,记住了,遇事时自己对自己说出来,能醍醐灌顶;记住了,没事时常念叨,能受用终生。毕竟,“自己的木耙上柴火”,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最能抚慰自己的还是自己。  相似文献   

13.
认为副词不能重迭使用,特别是表示同类事物相比较而达到顶点极端的副词“最”.更不能重迭使用.这似乎早已成了语言学界的定论。1 尤其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林彪一伙把“最”的重迭使用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时间“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充斥报章杂志,成为极时髦的用法。由于“最”有了这样一段被污染了的经历,人们对它的重迭使用持否定态度,就不仅是从语言规律出发,而且是从政治因素出发了。然而,副词“最”果真不能重迭使用吗?否!从事实上看,重迭使用“最”的现象却是“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请看:  相似文献   

14.
“反正”是由极性对立语素构成的一个词。通过隐喻成为副词,表“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之意。“反正”带有逻辑意味,成为条件关系的外化表现形式,以单句句法形式表达复句的语义内容,使其在单句中获得语篇功能。在自然口语中,“反正”进一步语法化为说话人进行思考的标记,体现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梁亦琨 《天风》2001,(9):12-13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的确,舌头如刀,舌头如火,舌头如舵,它会讲夸大话,也会讲真实的话,它会讲污秽的言语,也会讲圣洁的话语。所以,我们要靠着圣灵来管治舌头,使它能讲造就人的话。讲合宜的话语十分重要。下面我们要看大卫的几次讲话,圣经中为什么说他是个说话合宜的人。 一、在敌人面前讲勇敢的话(撒上17:41-47) 当日在以拉谷的战场上,非利士人歌利亚耀武扬威,向以色列军队骂阵,“你们叫一个人出来,与我战斗!”“他若能与我战斗,将我杀死,我们就作你们的仆人;我若胜了他,将他杀死,你们就作我们仆人,服  相似文献   

16.
朱刚 《现代哲学》2005,(1):96-102
本文主要讨论了德里达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作的关于“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无论是真实话语还是想象话语,首先都是一种“本源的重复结构”。这种本源的重复比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的区分更古老,它是一切话语乃至一切符号的“共根”。本文详细梳理了德里达的解构过程和解构策略,并指出这种解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所确立的本原与替补的差异体系,由此揭示了这种解构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玲珑人生     
自从买了一台使用简易的豆浆机之后,便日日勤快地浸黄豆、打豆浆,过着“饭后饮豆浆,快活似神降”的日子。只是每每打成豆浆而将那散发着浓郁豆香的豆渣倒入垃圾槽时,心里不免惆怅地想:“上好的饲料呢,真可惜。”最近,和朋友聊天,提及这事,她讶然惊呼:  相似文献   

18.
杨东 《现代哲学》2016,(6):28-35
毛泽东话语中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僵化概念,而是根据时局的变化和各个阶段不同的历史任务,体现着极为灵活的动态特征,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语境,彰显着鲜明的话语意图。战前,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话语表达,多半呈现的是“以言指事”的情状;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推动了“抗日战争”这一概念向纵深方向扩展;抗战后期,毛泽东话语中的“抗日战争”,则是在力保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上,将这一概念集中到战后中共的发展道路和前途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19.
舌头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主要用来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发出语音,表达话语。在《圣经》中舌头通常是话语和语言的象征,“人心是各种智谋的根子,由于根子生出四条枝桠:善、恶、生、死;但全然统治这一切的,都是舌头。”(德37:21)这是对言为心声的最好注解。同样“说话的能力”也是神对人的特别恩赐,在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最重要的话题是设法教会人们如何理智上网,如何健康有效地使用互联网络——现代人在充分享受计算机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甚至痛苦。“网络成瘾症”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的典型表现“网络成瘾”是指患者往往没有特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停留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网络成瘾症”的典型表现彷惶、苦闷、沮丧、失落感等负性心理障碍时,往往求助并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