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对“物”的透视。青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在对象性的物中发现主体性的劳动活动与异化关系;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认识周遭之物,并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认识人的现实性;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关系出发提出了对“物”的全新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认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物的感性存在,又透视了物看不见的存在,即物何以成为物、活动何以生产物的过程,此双重透视的科学认识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人不能单独生存,所谓“物以类集,人以群分”,是说人生度的是社团生活,互相砥砺,排难解忧,共同生存,因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信仰人生,对这种人际关系十分关注。米该亚先知提出的信仰人生三大任务,首先是人的自我完善,即履行正义;其次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便是乐善好施,排除自私,关心他人。1.保禄的劝导1)你们除了彼此相爱以外,对人就没有任何亏欠,因为,谁爱别人,谁就成全了法律。爱不加害於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成全。(罗十三、8-10)2)为此,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个人之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戴茂堂 《哲学动态》2005,1(3):11-13
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关系只是对于人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从理论上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具体说来,这个问题可以更加清楚地表述为:第一,为了社会的和谐,是否应该牺牲个人的差异?第二,如果一个和谐的社会还要留给个人自由的空间,那么,这自由空间是否有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4.
思念     
天寒地冻,容易思念某个人;孤独寂寞,容易思念某个人;疲惫劳苦,容易思念某个人……思念一个人,往往会觉得,多年前的旧事,宛若昨天;千万里的距离,如隔咫尺。时光逆流了,空间压缩了,这一刻,月圆了,花绽了,人痴了,天地间似乎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而对一个人思念不再时,便油然而起恍若隔世之感、遥不可及的慨叹。  相似文献   

5.
空间拜物教糅合了空间观念的时代轨变,同时映射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衍化。空间在认识论上从抽象到物化的转换,以及由此促成的对空间物性的推崇,为空间拜物教概念的出场奠定了先在前提;空间从物化到商品化的过渡,则为空间拜物教提供了现实显像。与无数商品一样,空间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空间商品化不是简单的、以使用价值为内核的商品流通,而是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价值生产,其最终指向空间资本化。空间拜物教导致空间陷入一个无法突围的死循环:空间从物化的商品变为资本,资本又操纵着空间充当物化的商品,对资本的追逐导致对空间的商品化追逐,空间受资本赋魅而化身为让人崇拜的商品物。因此,空间拜物教必然导致空间自身的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空间认识论的异化。尽管空间拜物教是由资本主义话语主导而产生的空间问题,但对我们依然有着不可忽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浮嚣的尘世越来越不安静,能静下心来沉思的人越来越少。追逐名利,心中自然难以平静;喜欢热闹,心中自然浮躁。人,要活出自我,活出境界,还是要让这颧悸动的心平静下来,去读书,去思索。人的思想火花产生于三种状态:一是产生于激烈的争论中,火花一现;二是产生于观察与思考,灵光一现;三是产生于阅读中的思想碰撞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这三种状态都离不开思考。不论短暂还是漫长,不论顿悟还是大觉,不论浅近还是深远。不过,第三种思考更成熟,更深刻。  相似文献   

7.
莫兰迪的绘画总是让人有一种安静与沉思的感觉,仿佛时间与空间都停滞在画面中,浅灰色调与简洁的几何形物体,一束光线倾斜,找到微弱的差距与变化,使画面形成独立的世界,这是他的一种特有的观察方式,也是继19世纪以来,对传统静物画的新的诠释。画面没有逼真的花卉与果实,莫兰迪笔下的静物显得粗糙、笨拙,使观众能够观看到一件事物最本源的样貌,这便是莫安迪的艺术世界。文章着重讨论莫兰迪艺术的发展受塞尚、立体主义和形而上画派的影响,从而一同探讨莫兰迪的艺术探寻过程。  相似文献   

8.
应以善胜恶     
爱情不可是虚伪的。你们当厌恶恶事,附和善事。论兄弟之爱,要彼此相亲相爱;论尊敬,要彼此争先。论关怀,不可疏忽;论心神,要热切;对于主,要衷心事奉。论望德,要喜乐;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祷上,要恒心;对圣者的急需,要分担;对客人,要款待。迫害你们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诅咒。应与喜乐的一同喜乐,与哭泣的一同哭泣。彼此要同。动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却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聪明。对人不可以恶报恶,对众人要勉励行善;如若可能,应尽力与众人和睦相处。(罗12:9-18)应以善胜恶  相似文献   

9.
度之韵     
度,是一个充满着禅韵哲意的妙词,蕴藉着丰富内涵的语境。 天有度,可以平阴阳;地有度,可以定生息;衡有度,可以量万物;人有度,可以明荣辱。度,犹如音乐的节奏,而节奏便是音乐的灵魂,不管长短缓疾,合律皆美。  相似文献   

10.
夏新穗 《天风》2010,(3):9-11
对于摩西而言,”举手”与”垂手”关乎前线争战的胜败,其意义非同寻常;对今天的信徒而言,“举手”就是警醒不倦地祷告,“垂手”便是灵命软弱的信号。我们不仅要学会“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2:8),也要学会”伸手相扶”,帮助教会负责同工承担福音使命。  相似文献   

11.
小引物转心移,春夏秋冬,植物发芽、开花、人类出生、成长、死亡。千万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人类都遵行着各自的规律。天、地人都需按各自的规律和谐的运行。天给人创造了一个生活的空间,而地是养育人生存下去的唯一基础,人在天所创造的空间中是主角,但人若想在这空间中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做到,与天长久合好,并管理好地上的一切,人必须与二者和谐共存,方可长久生存。天人的和谐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创1:26-27)人是天主照自己的肖像创造出来的,所以人就应…  相似文献   

12.
纯粹,据词典解释,不掺杂其他成分的;无掺和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的。纯粹的事物动人心,纯粹的感情最挚真,纯粹的人是最可爱的人。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毛主席高度赞扬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一首歌叫《纯粹》:“虔诚的目光,只追逐太阳,跃动闪亮的光辉。用执拗的名字,诉说坚持,一生只要这纯粹。”人人喜爱纯粹,却很难做到纯粹。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探测变化觉察范式,对三维图形的特征在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中的加工时程进行了探讨。实验一的材料是由不同颜色和形状组成的规则立体图形。实验二的材料是由不同颜色和图案组成的六棱柱。实验结果显示:(1)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绩效均随识记项目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2)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客体工作记忆绩效显著提高,空间工作记忆绩效无明显增加;且在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下,空间工作记忆绩效均高于客体工作记忆;(3)三维图形中颜色特征的检测绩效优于形状、图案和特征捆绑。这些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中三维图形的特征加工存在显著的时程效应,空间位置加工最早完成,其次是颜色加工,然后是形状与颜色-形状的捆绑,最后是图案与颜色-图案的捆绑。  相似文献   

14.
率性与教化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道德修养要顺其自然,无需主观故意与刻意。另一方面,儒家又积极倡导礼乐法度等人为教化。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率性的本质即反对主观故意。同时,人类的认识及实践活动又离不开心灵的指导。然而,荀子认为,人天生之性、心是不善的,因此需要虚壹而静、然后以仁义之道予以改造。这种改造的过程便是学习和教化。因此,率性与教化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女人大都不喜欢言论自身的价值,仿佛有价值便被视作物而非视为人。其实不然。人也是物,不过是会动的物,是会思考的物,是具有高级智能的物。通常所言的“人物”便挺爽快地把人归类为“人”物。大凡物,自然有“价值”。 在两性世界中,女人比男人的价值高。 男女交往时,总是男人对女人小心翼翼,奉承巴结套近乎。诸如“女士优先”之类的阿谀之辞便是贱贱男人放在两性天平上女性一端的重量级的砝码。别小看这“砝码”,倘若谁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道一句:“女人靠边”。那世界准会闹翻了天!不是男性轻看了自己,委实是在两性价值法则上,女人优于男人所致。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在网络聊天过程中,网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呵呵”便是其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话语含义最丰富的应答词之一。以网络聊天拟声应答词“呵呵”为考察对象,追溯它的历史起源,分析它的语用功能,以期提高人们对网络时尚话语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保持距离     
哲人说过,时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历史;空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天地;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有了神秘。历史是一部大书,天做封面,地做封底,距离是一支生花妙笔,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世代演绎。没有了故事,历史只是一张白纸;没有了距离,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是西方近代文化开端时期的两场意义重大的社会运动。这两场运动的目的迥然相异:一个要申张人的感性权利;另是一个则是要重建人的神性(信仰)权威。然而尽管二者的动机不同,但其矛头却都指向同一个对象,即腐败虚伪的罗马教会...  相似文献   

19.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感到欢喜愉悦;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悲伤。“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敏感而多情的中国文人,看到秋风人怀、衰草触目,那种感世伤时、孤苦无依的落寞情怀,便情与景会,不吐不快了。  相似文献   

20.
倒算人生     
对于人生,证严法师有一个充满智慧、警醒人心的算法——“倒算”。 证严法师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生命有70年的话,他一出生就是70岁;一年之后,他只剩下69岁,如此逐年减少,便是“倒算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