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青海的东部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卡力岗”地区,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穆斯林群体,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跨文化族群的典型案例。“卡力岗”所处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地区。在这里生活着汉、回、  相似文献   

2.
任何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人说,高智商的人更有可能获得瞩目成就,生活也就更幸福;有人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视野更开阔,生活会更快乐;也有人说,别的都不重要,有了钱就有了幸福、快乐的资本……当然,这种种观点都有其立论的依据和存在的理由。但是,从人的心理层面上来讲,高智商、良好的教育和百万家产都不能保证人们的幸福快乐生活。如果人们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快乐人生往往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学内涵刘金钟文化的广义概念系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等等。“建筑文化”当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  相似文献   

4.
在不少人对“市场”的认识和动作不无偏颇的今天,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谈论和考察“市场”十分必要。而要阐述明白关于“市场”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就是:“市场”在一个民族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图景中的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有“市场行为和文化行为”这个话题。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全人类以及各民族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和。历史就是文化进步的时间轨迹。所以,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从宏观的历史活动的尺度和规模上来说,就是“文化行为”。“现代化”作为当代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特定人类共同体悠久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应包括构成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群体深层心理结构和信仰、价值体系,以此而观,儒学与宗教无疑具有同样的功用.在历史上,儒学之于中华民族,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民族、犹太教之于以色列民族、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民族一样,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因此,无论在西方抑或在中国,都有人称儒学为“儒教”.尽管儒学缺少宗教应有的组织形式、教义形式、传播形式和人格化的至上神崇拜形式,都不影响它与世界上几大宗教体系一起享有并驾齐驱的人类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7.
王邦维 《法音》2009,(9):12-16
一、“民族”与“众生” 现代学术意义上理解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种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地域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宗教意义上的民族,其他方式,其他内涵意义上的理解还有不少。  相似文献   

8.
一、作为一种文化体存在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对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结果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区别,而且使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实现。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正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联结,个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相似文献   

9.
诗和远方     
计文 《天风》2016,(6):1-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书中的一句话,虽然有人说它是廉价的“鸡汤”,但这句话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苟且”在此显然指的是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得过且过的意思。而“诗和远方”则是指那些超越“苟且”的物化生活之上的精神追求。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情感,只顾眼前,忘记长远,那么人与卡夫卡《变形记》里的虫子、莫言《生死疲劳》里的驴子就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源于民间生活,是其所存在的地域内民族历史、民族个性、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的“活”的显现,是一种不能脱离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感悟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是万绿之源的绚丽花朵;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桌供人享用的佳肴;还有人说,人生就是那坎坷崎岖的山路;而我说,人生就是永不停顿的攀登。野菊将它的诗写在崖畔,谓之“秋耀金华”;大雁将它的诗写在蓝天,谓之“雁过留声”;睡莲将它的诗写在水中,誉为“清水芙蓉”;兰花将它的诗写在暗处,点缀“曲径通幽”;我将自己的诗写进生命,憧憬“未来盛世”。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悲壮  相似文献   

12.
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事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不同的积淀过程,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这就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托。每个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少数  相似文献   

13.
欧亚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统一体,现今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缔造的。除了中原文化以外,游牧民族创造了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的文化历史。游牧民族是一个逐水草而迁徙的草原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信仰习俗等方面都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游牧民族创造的美术史,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因此在绘画艺术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展现出绘画的独特特性,对中国绘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物化过程,它把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凝结在人造的环境中,成为文明的外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统一,而技术美在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中,更直接地关系到美的本质。 技术美学研究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中的美,它把美学的研究从以艺术为中心,转向了现实生活,探求“人——环境”之间更为普遍的审美关系。它不仅从艺术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寻求美的规律,而且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物质产品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天津人,1969年5月随着知青下乡的人流,来到内蒙古喀喇沁旗。千里有缘来相会,已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有人问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回答:“在我心中有一位从未见过的但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大师——智然和尚。”大伙听后哈哈大笑,有人说:“你也想出家?那大嫂怎么办?”我说:“出家?恐怕我不够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17.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活方式问题的视野和方法论问题。所谓历史感,首先是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生活方式中,凝聚着悠久、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淀。历史感的意识,就是既要看到我们民族的优势,从而发扬它,又要清醒地对待我:们的劣势,从而克服它。因此,需要很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特征,在“生活方式”这个“综合指示器”上的表现。对于我国近代社会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所发生的变化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历史  相似文献   

19.
辜玉梅 《天风》2006,(14):13
在一次教会“青年团契”的讨论会中,我们有一个计论议题:基督徒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是奉献、舍己的人生”;也有人说“是服侍人的人生”;还有人说“是传福音、荣耀神的人生”,这些都对。但根据约翰福音15章,耶稣要求我们过的人生是多结果子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的民族之一,也是最富有个性的优秀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务实自立,刻苦耐劳。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以农立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务实自立,刻苦耐劳。这就铸造了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因此,中国历来信奉“眼尾为实,耳听为虚”,注重人生社会现实,讲究兴邦治国,经世致用,而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