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句子语境对单词识别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朱晓平 《心理学报》1991,24(2):35-42
本实验采用命名作业对汉语句子语境条件下的单词识别作了初步探索。结果发现:句子语境类型、语境对目标词的限制强度、目标词词频和笔画数对单词识别都产生明显影响;并且语境对单词识到效应的大小也受到语境限制强度、词频和笔画数等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1)语境对单词识别的作用点会随着不同的条件而改变;(2)被试在不同的语境限制强度条件下采用了不同的利用语境信息的策略。本研究没有支持核证模型、Logogen模型和双加工理论的一些预测。有关汉语文的语境效应作用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朱晓平 《心理学报》1992,25(1):52-59
三项实验探讨了阅读中课文语境对单词识别的影响。实验一和二分别在两种课文呈现速度条件下,观察课文语境对词汇决策任务的影响,发现仅在较快的呈现速度(每隔150ms呈现一字)和目标词在前文语境中的可预测性为90%以上时,才产生课文语境的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并表现出抑制优势模式。实验三采用较自然的校对作业考察这种效应,结果显示在目标词高可预测(在前后文中的可预测性为83%以上)时,存在较显著的整体语境效应,并仍表现出抑制优势模式。据此,本文讨论了课文语境中的单词识别过程和语境对它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行动识别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爱伦  厉康 《心理科学》2004,27(4):913-915
本文介绍Vallacher和Wegner提出的“行动识别理论”。文章结合实验围绕人们行动识别的特点与原则、行动识别与行动的交互作用、决定行动识别水平的因素以及行动识别水平的个体差异和高水平行动识别者与低水平行动识别者的不同行动风格展开介绍。这些研究不仅有其对认知与行动之间关系作科学探索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人们更好地实现目标而进行日常行为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声音情绪跨文化识别是在跨文化前提下对无语义声音所传递情绪信息的识别。目前, 对声音情绪跨文化识别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跨文化一致性、群内优势效应、性别和年龄问题、自发声音情绪识别、语言材料的选取等五个方面的研究。今后, 声音情绪跨文化识别的研究应在声音情绪的材料获取、影响因素、双语研究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语言内容的谎言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内容线索是识别谎言的三种线索之一, 主要分为基于标准的内容分析和真实监控两个模型。语言内容线索模型主要有基于标准的内容分析、真实监控、人际欺骗理论和语言接近度等4种, 这些模型在理论基础、识别标准和识别有效性上各不相同。此外, 年龄、社会技能、幻想倾向、文化差异、事件熟悉度、人际互动和询问策略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内容线索的有效性。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整合模型、发展谎言线索、量化线索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语言内容线索, 并通过发展主动识别技巧, 结合非语言行为线索以提高语言内容线索识别谎言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概化理论,探讨在《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中加入作假识别量表的具体编制过程及其在提升量表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因素分析验证《作假识别量表》的单维性;通过概化研究,研究其信效度,并嵌入《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因素分析解释率为55.858%,概化研究结果显示G系数和Φ系数分别为0.825,0.809。因此,《作假识别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嵌入《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后能有效地识别作假行为和筛选被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面孔表情识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面孔本身的结构特征来进行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面孔表情的识别也会受到其所在的情境背景(如语言文字、身体背景、自然与社会场景等)的影响,特别是在识别表情相似的面孔时,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更大。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近几年关于语言文字、身体动作、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等情境影响个体对面孔表情的识别的有关研究;其次,又分析了文化背景、年龄以及焦虑程度等因素对面孔表情识别情境效应的影响;最后,强调了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研究儿童被试群体、拓展情绪的类别、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面孔情绪感知等。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记忆的重叠表征理论,采用包括基线测量的启动实验范式,通过三个系列实验探讨了汉字识别的反启动效应。实验一结果表明,与基线条件相比,启动显著提高了启动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但却显著降低了与该汉字部分字形相同的未启动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实验二和三结果显示,反启动效应不是源于注意偏向和疲劳因素。因此,汉字识别中存在反启动效应,这为重叠表征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9.
催产素(oxytocin)被称为“社会键(social bonds)荷尔蒙”, 时刻影响着社会行为和认知, 其中包括情绪识别。目前, 关于催产素对情绪识别的影响主要有3种观点:(1)催产素选择性地促进个体对积极情绪的识别、减慢对消极情绪的识别; (2)催产素选择性地增强对消极情绪的识别; (3)催产素提高对所有情绪的识别, 与情绪效价无关。催产素影响情绪识别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情绪效价、性别差异和精神疾病。此外, 还运用社会显著假说解释催产素对情绪识别的作用。催产素可能对情绪识别障碍类精神疾病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探究催产素与情绪效价的关系, 考虑性别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催产素的临床应用并拓展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对说谎时行为表现的研究、对说谎识别准确率的研究及测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显示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说谎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被称为“线索”,人们对说谎线索的看法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并不一致。动机、互动特点、个体差异、沟通情境等因素对说谎和识别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网络沟通方式下的说谎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Word recogni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learning to read, skilled reading, and dyslexia. The goal of the research I describe is to develop a theory of word recognition that is realized as a connectionist simulation model. Experience with a first-generation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approach can reveal gener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word recognition and its impairments. Although computational modeling introduces new problems of method and interpretation, it contributes in an essential way to understanding read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cognition.  相似文献   

12.
Gating技术与汉语听觉词汇加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武宁宁  舒华 《心理学报》2003,35(5):582-590
尝试对Gating技术的实施和运用,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被试为47名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实验中被试听到依次加长的单字词语音片段,每听完一个语音片段要尽快判断该语音是什么字音,并迅速写出想到的第一个符合该读音的汉字,同时在七点量表上评定作出判断的确定性等级。结果显示,Gating技术作为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的一条途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它不仅能得到词汇的语音识别点(Isolation Point,IP),也揭示出它与声调存在一定关系。对错误反应的分析还表明:声调信息可以独立于音段信息而被识别;即时影响声调识别的因素不一定局限于区别性特征;听觉词汇识别受到听觉语言特有的方向性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音段信息、也体现在超音段信息的识别中。  相似文献   

13.
词的具体性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陈宝国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8,31(4):387-393
采用词汇判断法、命名法两种方法考察词的具体性特征对词汇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任务中都存在着词的具体性效应;(2)词的具体性效应只表现在高频词中。作者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并认为词汇识别中形、音、义的加工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反应时任务只能为听觉词汇加工提供定量数据,而不能提供定性信息,Gating范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以上两种信息,使研究者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听觉词汇加工的即时过程。而且它的适用群体广泛,可被用于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Gating范式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期待它被更多的研究者所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disabled and average students’ to recognize and identify words was investigated. Two informal reading measures, the Sundbye Minimal Contrast Phonics Test and an oral reading sample, were administered to three groups. The groups were composed of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evidencing reading problems (LD), average students matched with the learning disabled group on reading level and IQ (YN), and average students matched with the learning disabled group on chronological age and IQ (ON). The LD group and average readers did not differ on identification of symbol‐sound associations, word recognition proficiency, the ability to detect and correct word recognition errors, and the ability to use information within the text to recognize words. However, the LD and ON group differed on mean number of word recognition error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and a profile of the word recognition skills of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wa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6.
首词和尾词频率对高熟悉度成语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词汇判定法,考察首词频率和尾词频率对高熟悉度四字成语识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对高熟悉度成语的识别规律与多层聚类表征模型的观点比较吻合;(2)构成成语的成份词对成语表征有竞争和干扰作用,高频率成份词相对于低频率成份词,对成语表征的竞争和干扰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7.
Rina Eshel 《Reading Psychology》2013,34(3-4):127-143
Forty Israeli adults, fluent readers of Hebrew, and 40 Israeli children, age 11‐12, participated in two studies which investigated the contextual facilitation and word frequency effects upon word recognition accuracy and reading rate while reading two types of Hebrew texts (pointed and unpointe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pointed Hebrew text was read more accurately and rapidly than unpointed text by both groups, but only the children's performanc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the two text types.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both groups displayed significant effects for context richness, word frequency and type of Hebrew text based upon an analysis of errors made when reading experimental sentences.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Levy's (1943) contention that unpointed Hebrew text is superior to pointed text and add support to the universality of contextual facilitation effects upon word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8.
单字词的学习年龄对小学生汉字识别的影响(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管益杰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1,33(5):425-430
该研究以小学一、三、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字词的真假判断任务,选取分别在语文课本中一、三、五年级出现的三组字(分别记为A、B、C三组字)为真字,考察了单字词的学习年龄(LA)对小学生汉字识别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单字词的学习年龄(LA)对小学生的真假字判断反应时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