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目的在于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上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大家,都很重视史料及史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冯友兰、张岱年、朱谦之等著名学者,都曾撰写过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方面的专著。著名教育家、中国哲学史家、佛学专家石峻先生生前亦十分重视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曾于1983年、1984年、1986年、1988年等,先后数次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也曾应邀在其它院校讲授相关课程,影响很大。石先生生前虽未出版相关的著作,但其讲授提纲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计由八讲构成,分别是:  相似文献   

2.
朱谦之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 ,著作宏富 ,对于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史有精湛的研究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著《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价值尤高。1952年高教院系调整 ,全国哲学系教授都集中到北京大学 ,朱先生由广州中山大学调到北京大学 ,参加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朱先生调到北大后工作勤奋 ,早晨4点起床 ,执笔撰写 ,到9点参加教研室会议 ,已经工作了3个小时了 ,其勤奋如此。在北大 ,著有《老子校释》、《日本朱子学》、《日本阳明学》等。朱先生为人正直 ,作风正派 ,不随波逐流 ,不随俗浮沉 ,正气凛然 ,令人敬佩 !朱…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的遗作。文章从《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作者及年代、流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资料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且对后学如何做研究工作,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4.
在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1899-1972)逝世30周年之际,10卷本《朱谦之文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2日,在朱谦之先生生前工作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了《朱谦之文集》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此次出版的《朱谦之文集》共10卷,精装16开本,计800万字,第一卷主要收集了生平自述、社会、政治方面的著述,第二卷收集了朱先生早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史学研究和中国音乐文学研究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朱谦之已经较为深入地触及了景教溯源研究的学统维度,突破了以聂斯托利为景教肇祖的传统偏见,并能够在景教溯源研究的法统维度上避免套用佐伯好郎篡改之后的世系框架。不过,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景教溯源研究未能成为朱谦之的中国景教研究的核心诉求,因此他对聂斯托利的评价还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总结朱谦之在景教溯源研究方面的理论得失,有助于景教研究范式向内在研究路线转移。  相似文献   

6.
在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朱谦之文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2日,在朱谦之先生生前工作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了《朱谦之文集》首发仪式。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博士和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  相似文献   

7.
应以何种方法、何种视角研究和看待景教"异端",是中国景教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朱谦之和佐伯好郎为例,分述其研究进路。佐伯好郎采取法学的方法,先以法学框架定义基督教,后判定聂斯托利被判为异端存在程序不正义和事实不清的问题;朱谦之采用唯物史观,对"异端"的争论采取中立态度,用进步与否来判定两种神学思想。对比两者的研究方法,朱谦之较佐伯好郎有所发展,对景教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方法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谦之(1899—1972),字牵情,福建省福州市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宗教学家。生于一个数代从事医生职业的家庭。17岁以福建省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后改入北京大学法预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朱谦之满怀革命激情投入到“五四运动”,参加学生示威游行,编辑杂志,撰文抨击时弊,宣传无政府主义,提出种种改革社会和教育的主张。他在北京大学第一次贴出大字报,要求废除考试制度等。翌年又首次在国内报刊提出“劳动人民神圣”等口号。毛泽东主席在北大工作期间与朱谦之讨论过无政府…  相似文献   

9.
朱谦之先生是我国东方哲学及宗教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最早在我国高校开设东方哲学和宗教学课程的第一人。本文试图从朱谦之先生对东方哲学尤其对日本哲学的开拓性研究,对宗教文化的研究与反思,以及东方哲学学科沿革与发展等方面,揭示其对东方哲学的开创性探索,以及在宗教文化研究上具有的独特见解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基本理论特质的探讨构成了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首倡玄学哲学是本体论之论,并将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发展看作是中国哲学史上从宇宙生成论向宇宙本体论的转变。在他看来,汉学执滞于经验,“本天人感应之义,由物象之盛衰,明人事之隆  相似文献   

11.
唐初著名易学家、经学家孔颖达在易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彰显为在易学及哲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易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一新型的体大思精的易学理论体系之得以构筑,乃根植于孔颖达在唐初学术及政治视野下,对汉魏传统易学殚精竭虑之检视、透析与省察基础上的绍承、超越与开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之一种的《朱谦之文集》于2004年10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朱谦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曾经在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72年辞世。生前撰写著作几十本,总字数达800万字。2005年,适逢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为缅怀先哲,激励来者,中山大学出版《朱谦之文集》一书,全书收录朱先生在中山大学工作时撰写的有关论文,涉及哲学、历史、文学、中外交通、中外文化交流的论文几十篇。本书可以视为朱先生学术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对中国学术的贡献充分体现出来。此书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黎…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国学大师。这三个称号与其一生主要从事的三个治学领域相对应,如他在《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的“自序”中说:“自30年代以来,我的学术研究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哲学理论问题的探索,二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三是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247页)在这三个治学领域中,张先生有时候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放在前面,如他在《我与中国20世纪》和《八十自述》中所说就是如此。(同上,第525、626页)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张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他在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张岱年先生因病救治无效,于今年4月24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张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他在<周易>研究领域也有很深造诣,被推举为中国周易学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总顾问,对推动当今易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贡献.本期特发表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关于张先生的这篇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张岱年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5.
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用 《周易研究》2007,(3):77-82
本文以朱谦之《周易哲学》中“情”这一概念为中心,梳理其对《周易》中“情”的本质、特点和方法的考察,阐明“情”的丰富内涵,评析其本于《周易》而建立和倡导的唯情哲学的意义。朱谦之试图以“情”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并使古老的《周易》不断涌现出现代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导论 哲学被认为是一个难以驾驭的科目,阿拉伯语哲学尤是。这一点对于一般的哲学史家如是,对于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研究领域的学者则更甚。尽管我不敢苟同,但这一观点之盛行似乎又并非毫无理由。早先那些熟稔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史家,在他们所受的教育中并没有什么内容能够帮助改善这种疏离感。  相似文献   

17.
最近30年来,作为现代学术形态之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总体上说收获甚丰,不过由于需要覆盖的历史之宏阔与思想之复杂,自然其进展就不易平衡。比较而言,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受到比较多的关注,曾经出现过一批力作,但是随着现代新儒家成为显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丰富多样的内容对学术界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学术风气的转移原是平常事情,正如章学诚所说,“夫万物之情各有其至,而一时风尚,必有所偏”。(章学诚)在一些人那里,“天人合一”、“良知”之类成了口头禅;复活的“道统论”则欲将近现代哲学史研究压缩在十分狭窄的领域。如何从整…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张岱年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之一。顺此,哲学史方法论就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他的哲学史方法论的最为显著之成果,在其早年有《中国哲学大纲·自序》里的相关讨论,在其晚年则有专著《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的问世。对于此二者,学界已多有关注。然而,写作《中国哲学大纲》之前,张岱年先生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撰的两篇书评,由于没有收入《张岱  相似文献   

19.
任继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完成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他从"认识史"和"斗争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哲学史,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揭示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规律。任继愈将宗教史视野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提出了"儒学是宗教"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哲学史家的冯契先生,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杰出代表之一。冯契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逻辑结构的开发、基本精神的新思两个方面简要展示冯先生的理论贡献。逻辑结构的开发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对子”结构上,整个中国哲学史几乎被描绘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突出强调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以及哲学与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联系。“文革”之后,不少学者逐步摆脱“左”的思维方式的限定,他们以黑格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