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琐罗亚斯德在继承和改革伊朗雅利安人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善恶二元论和独尊马兹达为基本主张的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经历了米底王朝时期的创传,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衍新,希腊化时期的多元融合和萨珊王朝时期的复兴,后来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渐趋衰落并分裂为伊朗和印度两大信徒集团,最终在19世纪掀起了现代化改革。琐罗亚斯德教不仅塑造伊朗的宗教价值系统,而且其强烈的政治文化属性,也深深渗入到伊朗民众的社会生活深处,并凝结为当代伊朗人社会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琐罗亚斯德教不仅对伊朗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元文琪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是前伊斯兰时期伊朗的两大二元神教。两者有密切的联系,都是以善恶二元(或明暗二宗)论来阐释世界的本原、形成和结局,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提出总的看法,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和相应的清规戒律;但...  相似文献   

3.
<正>祆教,中国古称火教、火祆教、拜火教等,源自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诞生于约公元前10世纪之前的中亚南部和东伊朗地区,因教主琐罗亚斯德(Zoroaster)而得名,信仰先知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 古伊朗语,古希腊人讹译为Zoroaster)之启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该教的核心教义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4.
前伊斯兰时期的中亚经历了诸多大国的统治,期间各国宗教传播至中亚城市并对中亚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古希腊宗教的传播展现在奥克苏斯神庙及艾哈农城遗址的宗教建筑中。贵霜王朝统治时期,佛教在中亚的传播主要体现为铁尔梅兹古城的佛教建筑与塔克西拉古城内的犍陀罗艺术。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葬俗传播至中亚城市并通过花拉子模与索格底亚那的纳骨瓮得到进一步发展;琐罗亚斯德教的娜娜女神传播至花拉子模并与地方元素融合;片治肯特古城谷仓壁画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内容在展现多元文化的同时,依然以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为主体内容。中亚城市文明具有鲜明的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走进伊朗清真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朗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伊斯兰国家,现有人口7500万。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土库曼人和阿拉伯人等。居民中的98.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总人数的95%以上,犹太教徒占0.3%,琐罗亚斯德教徒占0.1%,基督教徒占0.6%,信奉其它宗教者占0.1%。 在历史上,伊朗是亚洲  相似文献   

6.
印度-伊朗文化同源,都有着对水-火-日-苏摩(豪姆)的崇拜情结。琐罗亚斯德教将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崇尚的蓝莲花视为该教神话传说中的豪姆,由此形成莲花(豪姆)崇拜。随着亚历山大东征,莲花(豪姆)崇拜进入印度,形成印度文化中的莲花(苏摩)崇拜。蓝莲花(苏摩)的回春之药用功效,使得莲花在印度密教文化中逐渐与性力关联。而"水-火-日-莲花"的艺术造型在伊朗伊斯兰化后幻化成清真寺建筑造型和装饰图案,对世界建筑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印度-伊朗文化同源,都有着对水-火-日-苏摩(豪姆)的崇拜情结。琐罗亚斯德教将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崇尚的蓝莲花视为该教神话传说中的豪姆,由此形成莲花(豪姆)崇拜。随着亚历山大东征,莲花(豪姆)崇拜进入印度,形成印度文化中的莲花(苏摩)崇拜。蓝莲花(苏摩)的回春之药用功效,使得莲花在印度密教文化中逐渐与性力关联。而"水-火-日-莲花"的艺术造型在伊朗伊斯兰化后幻化成清真寺建筑造型和装饰图案,对世界建筑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琐罗亚斯德教是古老的人为宗教。琐罗亚斯德教虽然在信仰上提倡一神崇拜,但是在宗教哲学上,却提出了二元论:存在与纯粹精神世界的创世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一切有形和无形。其救世主的观念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以前,成为各种宗教救世主的先导思想。琐罗亚斯德教的救世主琐什扬斯是"光"的化身、"光"的代表、"光"的象征,他与黑暗的斗争,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阳光普照,而是伴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性质,即善与恶的残酷激烈的斗争。救世主的胜利,是人类真善美理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善恶二元对立的宗教哲学思想贯穿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整个宗教框架和体系流变。尽管该教一再强调阿胡拉·马兹达的至上和独尊,但与之对立的“恶神”阵营始终存在,形成了神学一元论和哲学二元论依靠共存的宗教哲学思想特征。在从“三世说”到“四时说”的创世神话中,善恶二元也永恒且普遍地存在于整个时空。由此,琐罗亚斯德教的道德论强调人在善恶二元中的选择以及最终将归属于善恶二界的结局。该教的人首双翼日盘图形,则通过符号象征表现了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深入影响了西方哲学思想,浸染了中东地区的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摩尼教和佛教,而且对中国苯教、萨满教等也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欧洲率先出版关于琐罗亚斯德教的著作是在1700年。这部书是由英国东方学者托马斯·海德(ThomasHyde)根据希腊、罗马、伊朗和阿拉伯的有关著述用拉丁文编写而成的。这部书引起法国人亚布拉罕·昂克蒂尔·德佩龙(AbrahamAnquetildu perron)的极大兴趣 ,他很想结识琐罗亚斯德教信徒 ,于是决定奔赴印度 ,访问那里的印度-波斯人。年仅26岁的昂克蒂尔·德佩龙从洛里昂港只身登上开往印度的轮船 ,半年后 ,即同年8月10日 ,轮船抵达本地治里 (位于孟加拉湾的印度东海岸 )。后又冒风险 ,几经周折 ,才于17…  相似文献   

11.
琐罗亚斯德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创宗教,以善恶二元的对立斗争为核心教义。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琐罗亚斯德教至少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经在西亚地区广为传播。其创世学说中的四大元素说,对古希腊早期哲学派别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其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学说深刻影响了古希腊辩证法哲学的形成;其创世学说中的“光明天国原型”学说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有直接影响;其“灵知元动力”学说对古希腊灵知主义的形成也密切相关。但是,古希腊哲学家们不以宗教神话的假设为满足,抛弃了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创学说,以理性、思辨为指导去探索世界的生成原因,这正是他们的睿智之处。  相似文献   

12.
柯磊 《福建宗教》2000,(5):43-46
摩尼教,旧译“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三世纪由一个名叫摩尼的人创立。他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以二宗(即崇尚光明,反对黑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意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论为根本教义。最高的神是四位一体(察宛、光明、威力、智慧)。三至十五世纪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约六至七世纪传人中国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六尊圆雕祭司小像的讨论,着重从它们分别持握"巴尔萨姆枝"的不同数目着手,根据《胡尔达·阿维斯塔》的内容,运用"数""历法""神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含义的深度探究,从而判断:48a、48c、48d圆雕小像塑造的应该是正在向"沙赫里瓦尔"(金属神)虔诚祈祷的祭司形象;而48b圆雕小像塑造的是正在向"奥尔迪贝赫什特"(火神)至诚祈祷的祭司形象,是七位一体神"阿姆沙斯潘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徒祭拜的主要神祇。这六尊圆雕祭司小像正是琐罗亚斯德教徒内心深处精神信仰的实物表现,客观反映了其精神世界里有关宗教崇拜等文化的深层内容。  相似文献   

14.
小常识     
唐代的宗教除了道释儒三家,还有基督教教与伊斯兰教,还有少有人知道的拜火教及摩尼教寺。下面介绍后两种宗教。 拜火教,又称祆教,西元前6世纪间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一度是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曾盛行于西域地区。其基本思想认为:宇宙只有唯一的主宰,名叫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其义为智慧之主,它又认为世间的善恶是相反相对的,在二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维吾尔族曾有过图腾崇拜,信仰过基督教、萨满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佛教。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明朝末年,维吾尔族才成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维吾尔族的宗教意识当中仍存在着各种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的宗教的影响。这些都在他们的宗教生活和风俗里表现出来,反映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与其他穆斯林民族相比较,维吾尔族穆斯林在宗教信仰、生活方面有以下一些特点。 土地崇拜:维吾尔族人的这个风俗习惯主要来自于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人的祖先亚当是被真主…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穆斯林眼中的伊朗伊朗是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摇篮之一,伊朗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片16481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突厥族、库尔德族、俾路支族、鲁尔族、土库曼族、阿拉伯族等民族的近7000万人口。其中98.5%左右的人口是穆斯林,绝大多数人信奉什叶派,部分穆斯林信奉逊尼派及其所属哈乃斐、沙斐尔、马立克和罕伯里等教法学派。所有各教派的信奉者在伊朗都受到尊重,并且享有完全的自由。此外,在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亚美尼亚人、犹太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宗教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组织。在伊朗全国…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本文仅就伊斯兰教常见的教职称谓作一简介。这些称谓,已在穆斯林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而且一直作为教内人的专门称谓。阿訇“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之一,系波斯语音译,意即“教师”、“学者”等。从明代后期,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伊斯兰教经文的教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代著名回族学者冯今源著《中国的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近期已被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翻译为波斯文正式出版发行,译者是伊朗当代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穆罕默德·杰瓦达米德·瓦尔尼亚(Muhammaid Jiewadamid Warniya)。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著内容的理解,将书名改作“伊斯兰与伊朗文化在中国”,此外对书中一些小标题也作了相应的更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伊朗清真寺的历史及一些大寺。阿布穆赛莱姆命令建寺 伊斯兰教传入前,伊朗没有清真寺。因为,在穆斯林阿拉伯人进入、消灭了萨珊王朝以前,伊朗人信奉袄教(拜火教),随着伊斯兰教在伊朗的传播,伊朗的第一座清真寺是在“拜火殿”旧址上改建的。当时,人们称之为“古兰经宣讲所”或“拜主之所”。“达姆刚古兰经宣讲所”是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宗教哲学家纳斯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yed HosseinNasr)是当代世界为数不多的跨越了2个世纪、学贯东西的伊斯兰宗教哲学家、思想家。1933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的一个穆斯林医生家庭,早年在伊朗接受教育,学习伊斯兰文化典籍和波斯语诗歌,在文学和宗教学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5年,第二次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