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被誉为"《道藏》第一经"的大型道书———六十一卷本《度人经》的编撰历史、内涵及其寓意一直存有许多未解之处。本文指出,《度人经》共分古本(魏晋本)与宋本两个部分,宋本《度人经》是对古本《度人经》的模仿与增添,是延续魏晋道教"天文"与"真文"信仰的产物。宋徽宗等人将魏晋时期风行道教的壬辰谶纬及终末论预言融会其中,突出该经作为"太平圣君"符应和祥瑞的地位,并仿效上清的"降经"模式来神化其编撰历史,使宋本《度人经》成为论证宋徽宗道教"神王"身份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宋本《度人经》是魏晋时期道教的"千禧年主义"及与之相应的"救世主"观念在宋代的延续。对宋本《度人经》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学界理解该经的宗教内涵与政治寓意,而且有助于解析宋徽宗于政、宣年间积极崇道的背后原因及其内在逻辑,深化对宋代道教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一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一教,"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道教"长生久视"的目标,充分表现了道教对生命的热爱。各种道教经典都说明了这个宗旨。比如,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被《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的《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中,修真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解释说:"修  相似文献   

3.
《度人经》在古灵宝经尚"五"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汉晋道教的星命思想,极富创造性地构建了"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众灵"的五斗主命信仰模式,影响深远。然而对此"五斗"之解释却历来歧说纷纭。本文指出,《度人经》"五斗"说乃根源于以北斗和四象为代表的五宫星官体系,并旨在强调中天北斗的至高地位,故"五斗"之"中斗"当指北斗星,其余"四斗"则为四方各七宿。随着《度人经》长期的流布及其地位的抬升,"五斗"取得了相对独立的神格并被整合进道教星神谱系乃至宋代国家礼制宫观的神祇体系中;而经过《五斗经》等新经典的重塑与宣扬,"五斗"信仰在更为普及的同时也被进一步剥离出原始的文本与语境,其原义遂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汉代官方儒学的《春秋繁露》和道教经典《度人经》为具体个案,探讨了儒教与道教的关系,发现无论儒教和道教都具有神学特征,但二者的根本指向不同,儒教指向的是现实社会,而道教指向的是彼岸世界。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关注生命的宗教。道教经典《度人经》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遵循“道”的原则来完善人的生命,“生道合一”,达到生命无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教的“成仙得道”。  相似文献   

8.
<正>济世利人、劝人向善是道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既是道教世代相承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服务当今社会的重要途径。太上道祖垂训"三宝",第一曰"慈",主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度人经》提倡"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抱朴子》倡导"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历代祖师还将积德行善作为得道成仙的阶梯,指出"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强调"天道承负"、"功德成神"。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理解养生理念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教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性命学说,也即道教养生。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天分.他一生崇信道教,曾多次亲注道经,留下了大量思想丰富、文笔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他所提出的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无心"的审美态度以及"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等,对我们研究道教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古典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济世利物、劝人向善是道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既是道教世代相承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服务当今社会的重要途径。太上道祖垂训"三宝",首曰慈,主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度人经》提倡"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抱朴子》倡导"悯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历代祖师还将积德行善作为得道成仙的阶梯,指出"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强调"天道承负""功德成神"。当今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鼓励宗教  相似文献   

12.
李忠 《中国道教》2003,(6):56-58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以下简称《太》)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经书,全文十卷,经文中杂有大量佛教教义。《太》以发展道教为目的,以度人为教义,以人自度为条件,提出相当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它以道教经书为其教学内容,并提出诸如因材施教、答问、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学习方面特别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学习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道教思想史的视阈中,从思想源头看:韩非与道教俱"归本于黄老";从韩非思想内容的本身看,韩非对黄老之"道"做了大量"法"性改造,构建了"道法"体系;从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看,后世道教明显吸收了韩非基于"道"的法术势的思想,这在《抱朴子外篇》《通玄真经注》《鶡冠子》得到了典型体现。"道"一以贯之韩非思想。韩非是道教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15.
《太上洞渊神咒经》共二十卷,一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道教经典,收于《道藏》卷六中。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前十卷为原始部分,大致成于西晋末至南北朝的宋齐时期;后十卷成书于中唐乃至唐末。曾经“盛传于隋唐时代,被列为道士受经的第二阶”①,在道教典籍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以宣扬大灾将至,劝人“学仙”、“修道”、“度人”,以及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为主体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神咒经》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现概括如下:一、道德教育内容《神咒经》的德育内…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  相似文献   

17.
近代道书《清静经原旨》以"援儒释道"的方式注解道教经典《清静经》,通过援引经文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人道纲常及理学思想,将儒家修身学说与道教的性命炼养思想相比附,寻求二者理论逻辑的共同点,并强调求道不离日用伦常、存天理以澄心遣欲的思想主张。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援入,进一步丰富了道教性命炼养理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道藏     
道教经笈的总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造作和类经笈。两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汇集成“藏”,则在唐玄宗开元(713—741)中。全藏刊印,则为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编纂的《万寿道藏》。后来金、元各藏,都以此为蓝本。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所集经书,按其渊源和传授不同,分“三洞”、“四辅”、“十二类”编排。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入部分诸子百家著作,包含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为研究我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思想以及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9.
南朝宋齐之际,由于顾欢发表《夷夏论》引起激烈的佛道论争,使专重个人方术修炼、道法单传私授的道教在理论上大爆光,促进了道教的义学深入和发展。这时候道教义学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无量度人”的教理受重视,如南齐严东始注《度人经》等;二是吸收魏晋玄学的思想理论,援引东晋孙登的“重玄”学说,解注《老子》,并造作道经阐发这方面的教理,反映出由魏晋神仙道教的肉体飞升向精神升玄的旨趣转化。宋齐后根据重玄理论解注《老子》的,有顾欢、盂景翼、孟智周、臧矜等道教学者,而以经书形式阐发相同理论且具  相似文献   

20.
浅析《灵宝度人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有“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之称的《灵宝度人经》,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宏伟的世界图景。这世界图景自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为人们求仙问道提供了一个向上往善的动力性支架。人们只要矢志不移,不畏辛苦,脚踏着它所设建的天梯,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更高更为自由的天人境界,过上寿与天齐,美妙如画的神仙生活。本文试图揭示这个图景,以丰富人们对《灵宝度人经》教理教义的认识。一、《灵宝度人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灵宝度人经》产生于东晋末年,它是道经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早期民间道教发展到上层官方的士族化神仙道教,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