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教即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亚与中国传播福音时每每因循其情,方便说法,而大量援引外教术语入教,佛教、摩尼教皆是其选。景教所用历法、景教信徒所用教名多有源于摩尼教者,而其"舟船"譬喻借鉴摩尼教、佛教尤为明显。圣经本经中所涉船只、船主皆为实指,而八篇景教文献之中凡涉舟船,皆为譬喻,而多与耶稣及耶稣所说之法相关,其虽未明示,然以船主暗喻耶稣,其文字甚明,此船主耶稣形象堪堪近似于摩尼教之光明耶稣,亦大似佛主释迦牟尼,是知二教对景教影响之深,亦知景教经中之耶稣形象,不仅有道尊、儒圣、佛祖,亦有摩尼教之摩尼佛与光明耶稣之影子。  相似文献   

2.
景教即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亚与中国传播福音时每每因循其情,方便说法,而大量援引外教术语入教,佛教、摩尼教皆是其选。景教所用历法、景教信徒所用教名多有源于摩尼教者,而其"舟船"譬喻借鉴摩尼教、佛教尤为明显。圣经本经中所涉船只、船主皆为实指,而八篇景教文献之中凡涉舟船,皆为譬喻,而多与耶稣及耶稣所说之法相关,其虽未明示,然以船主暗喻耶稣,其文字甚明,此船主耶稣形象堪堪近似于摩尼教之光明耶稣,亦大似佛主释迦牟尼,是知二教对景教影响之深,亦知景教经中之耶稣形象,不仅有道尊、儒圣、佛祖,亦有摩尼教之摩尼佛与光明耶稣之影子。  相似文献   

3.
属于西方基督教一支的景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但不久又衰微不显。作者认为,景教初传中国是以佛教作为载体,因为佛教始终处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且具有开放脑性格,所以成为景教传入最好的依附对象。景教的经典采取了佛典的形式,景教与佛教在未来解脱的理论和目的非常接近,都主张善恶宗教伦理道德观,于是为景教经典翻译提供了参考及利用的材料。景教与佛教在思想理论上的表述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是在利用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以后才表述出自己的主张。汉译景经完整地介绍了景教的教义和神学思想,虽然其中掺杂有佛教的东西,但主要教义和观点并没有改变,所以对景教的研究,不能仅注意景教碑,景经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应引起学术界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严锡禹 《天风》2016,(5):28-29
圣经翻译,既是传教的重要手段,又是基督教融入传教目的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着手圣经翻译,唐代的景教士也是如此.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传教士一入长安,就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向皇帝唐太宗及其近臣讲解景教教义,《景教碑》称“问道禁闱”;二是经典翻译,即所谓“翻经书殿”.  相似文献   

5.
正《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它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  相似文献   

6.
正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有人在陕西西安城附近建造房屋时,发现了一块大石碑。该碑长九尺余,宽四尺,厚一尺余。头端为金字塔形,面上刻有十字,周围绕以荷花,形似在梅丽亚包城中圣多默宗徒墓上的十字架。十字架又环于彤云,下有中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9个大字,排成三列,碑的正面皆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后经洗涮一新,来瞻仰者不计其数,官府知悉,命人砌以碑基,妥为保存。后又李之藻之友摹拓一幅,以保存为研究备用。碑文中有许多景教司铎及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的景教寺院遗迹较为罕见,房山的十字寺便为其中之一。但有关十字寺在佛教与景教之间的身份转换问题,始终困扰着国内学界。本文除了介绍十字寺的概况及遗迹外,还对学界多年来对于房山十字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提出了有关十字寺之景教身份的三种假设。  相似文献   

9.
成祖明   《天风》2006,(7):36-39
明末景教碑发现之后,遂揭开了景教研究的历史。但19世纪以前,中国从事对景教碑研究的人大多是一些金石学家,但这些人由于不懂基督教往往把景教和其他宗教相混同。进入20世纪以后,一批接受西学的学者开始关注景教研究,一度形成景教研究热,但很少能从政教关系这一层面对景教进行客观公正地考察。本文在参考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对景教衰亡原因进行了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基督宗教“中国化”意向的思想溯源基督宗教自传入中国始,就有着其“中国化”的问题,并影响到其在华的整个历史发展。如景教在唐朝的出现代表着基督宗教始入中华,当时在其教义解说及论证上就有着与中国儒佛道思想的混合。在其术语、神学及伦理道德的阐发上,都与中国传统观念及宗教信仰有着妥协和结合。景教吸收儒家忠孝思想,在景教碑就有“言国主助圣教之广,圣教助国主之光,盖圣教流行之益,缘帝王从奉”之言,要求其信徒尊君事父,包容祖先崇拜等中国传统观念礼仪。这种“将孝养主义与祖先崇拜合一,则实为景教所受儒教思想的影响”。(阳玛诺:《碑颂正诠》)此外,景教还大量借用了佛教术语和思想模式。景教士景净曾参与翻译佛经,因而常用佛典词语来阐述景教教义;而景教碑文中“道无常名,圣无常体”等则类似道教思想及文风,其“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显然喻指景教东传乃老子之教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天主教传入中国,不像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那样顺利,它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曲曲折折过程。第一次起落中世纪时的中国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不仅国力富足,文化发达,军事强大,而且宗教也非常普遍。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不排斥外来的各种宗教文化,天主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大地的。唐代传入中国的天主教是基督教东方派的一支——聂斯托尔派(Nestoranism),中国人将它叫做“景教”。它之所以被称为“景教”,据学者研究是取自《圣经·约翰福音》耶稣所说的“我在世即世之光”,即耶稣的光明普照的意思。但在…  相似文献   

12.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13.
虞恕 《宗教学研究》2002,(1):120-123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有所接触时,必然发生相互激荡。从宗教的观点而官,基督教和佛教都是超越文化的。然而从人类文化现象来看,两者若想在抽象的理念信仰之外融入生活,它势必是一种文化,必然在文化的范围之内。抽象的信仰理念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当地世俗化。基督教自唐代以来有四次入华传教的经历,即唐朝景教的传播、元朝也里可温教的入华兴衰、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入、以及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各派的相继传入。同样是外来宗教来华,基督教和佛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本文想以佛教初传来华的经历为衬,通过景教与佛教两者不同经历的比较,分析一下基督教(景教)在唐朝传播最终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郭硕知 《中国天主教》2009,(3):26-26,27
自唐代,中国就开始传人天主教体系之宗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明末陕西,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景教在当时被公教会定为异端,却也可称天主教的一个变种,客观地传入了天主教的基督信仰。至元代又称“也里可温”。是时又有受尼格老四世差遣而来的若望,孟高维诺将正统天主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5.
张晋 《中国宗教》2018,(6):76-77
《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6,(3)
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有一段话:"惟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要理解这句话,必须首先确定"道"与"圣"之确切含义。《景教碑》中,此句话的前文乃是"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根据文义,"道"显然指景教。那么,"圣"指什么呢?有西方学者将该字翻译为"先知"(prophets)。若照此理解,上文的意思即:景教和先知相处和谐。这话显然不通。  相似文献   

17.
正简介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大题可以细作。本文以景教碑的碑文第一章为阅读点,讨论神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我把景教碑重新翻译成英文,所以本文中的观点和想法也反应了翻译过程中所积累的体会。景教碑见证了基督教第一次成功被介绍到中国的历史。景教传入唐代的宣教方法与近代的新教宣教经历很不同。当时的神学与文化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那时候由于东方教会的聂思  相似文献   

18.
高峰 《天风》2016,(4):4-7
正基督教中国化不是近几年才探讨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其实基督教自传入中国就已经在面临这一问题。例如,最早传入唐朝的景教,在其经典翻译中,采用许多中国道教和佛教的词汇和语言。"对景教教义的解释亦利用了相关佛教教理",  相似文献   

19.
刘芳 《中国宗教》2017,(8):66-67
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20.
正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