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计文 《天风》2014,(8):1-1
有一年去丽江旅游,在美丽的江边,看到一个男孩牵着一头白色的马在做生意,他希望游人与马合影,从中可以赚取几个零钱花.为了招揽顾客,他使出浑身解数,在马背上跳来跳去.  相似文献   

2.
他人不是我     
道元,是位日本和尚。他是将中国禅宗引到日本生根发展的第一人。他到中国参禅时,一次,看到一位背曲如弓、眉自如鹤的老僧,正头顶中午的炎炎烈日,十分专注地在晒干菜。道元问:“你这么大年纪,为什么不叫年轻的和尚来晒呢?”老僧回答:“他人不是我。”道元说:“瞧,这中午的天气多热呀,你不觉得太劳累了吗?”老僧十分平静地说:“现在不晒,什么时候才是晒干菜的好时辰呢?”老僧的话,让道元心中一亮。之后,道元一直将“他人不是我”当作开启心智的禅言。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相似文献   

4.
周志治 《天风》2008,(13):10-12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发生之后,有好些日子我天天守着电视,关注救灾前方的报道.有太多的场景叫我感动,使我常常落泪.  相似文献   

5.
善良的人是不讲报酬的。但是,生活对于善行的回报,却在我们的世界上时刻发生着。 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做事本分,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和自己的妻子带着只有7岁的儿子正在田里收拾农活。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发出呼救的哭泣声。他和妻子立即放下手中的农具,迅速地跑到泥沼地边,  相似文献   

6.
在公园小得可怜的鱼池里,一个小男孩正拿着渔竿在钓鱼。或许是对池里被污染的水有充分的认识,管理员们并没有制止他。池中的水实在太脏了,有烟蒂有泡沫饭盒还有各种各样的污物。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心理理论与回忆过去、想象将来中内容的关系,153名青少年两周内完成了情景记忆和心理理论等任务。控制了智力、言语能力和执行功能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青少年回忆过去和想象将来时“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有显著关联(Aajusted R^2=51.6%,F(9,143)=19.00,P〈0.001),不同群体间心理理论的差异也可由其谈及他人数量不同来解释。结果提示。与西方谈论心理状态不同,中国文化下回忆过去和想象将来时“谈及他人”可能是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神秘的西双版纳,大象表演吸引了四方游客。亚洲象体态庞大,憨厚聪明,经过驯养后,能表演很多绝技,其中的一个保留节目是“给大象喂食盐”。工作人员把白花花的食盐撒在地上,等待已久的大象们,争先恐后地用长鼻子将盐从地上卷起,送入嘴里。虽然大象的鼻子很灵巧,但又粗又长的鼻子,要将撒在地上的细盐卷起来,殊为不易,其憨态可掬,令人捧腹。  相似文献   

9.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负折扣现象作为一种违背时间折扣假定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关注。本文通过两种指标考察了为自己决策和为他人决策在负折扣现象上的差异。实验1运用二择一选择范式考察人们在为自己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对于何时发生负性事件的时间偏好。结果发现,相比较于为他人决策,为自己决策时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早些发生负性事件,即更容易产生负折扣现象。实验2运用测量时间折扣率的经典范式考察了人们在为自己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的时间折扣率。结果发现,为自己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的时间折扣率更小,更容易出现负折扣率。总体结果表明,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容易出现负折扣现象。从情绪卷入的角度看,我们推测,为自己决策时由于更多的预期负性情绪卷入,从而导致更容易产生负折扣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他人问题或主体间性问题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为了避免重新落入"主体主义"或"唯我论"的窠臼,勒维纳斯既没有像胡塞尔那样,从认识论上用"同感"概念来构造他人,也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从生存论、存在论上用"共在"结构来描述他人;既没有像舍勒那样,用"中立的体验流"来说明"我—你/他"关系的起源,也没有用萨特的(本质上是黑格尔式的)"主奴辩证法"来刻画"自我—他人"的施虐—受虐关系,而是从"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上肯定了他人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以及相对于我的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他人是不可还原、不可表象、不可认知、不可同化的超越和无限。我是被他人绑架为其负责的"人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限地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林孔华 《天风》2009,(4):9-10
人子耶稣沉默了,在受难周的第四天(圣周三),经上没有记载他说过一句话,被称为"静默日",在他生命中最需要向他人倾诉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人子耶稣沉默了,在被审判的那一晚,面对各种人的挑衅、各样假见证的控告,他默然无声,在他生命中最需要为自己申辩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这是两次匪夷所思的沉默,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刻,人子耶稣竟然选择不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许恩杯 《天风》2008,(13):16-18
一个小男孩看到隔壁邻居的老先生为死去的老伴在哭,就爬到他的膝上静静地陪着他。回家后,母亲问他对那位悲伤的邻居说了些什么。小孩回答道:“什么也没说,我只是帮他一起哭。”虽然这个小男孩觉得没说什么,没做什么,而事实上他却给在悲痛中的邻居带来了很大的安慰。有时候当别人遇到了灾难,我们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一兵 《学海》2004,(4):43-49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思想史上出现的他者 (他人 )学说的历史线索。作者认为 ,他者思想最早发端于一种存在论上的逻辑辨识 ,而后转隐为一种更深的神学指认和伦理学中的善恶双重他者。接着 ,文章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 ,特别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的他人理论 ,以及勒维纳斯笔下那种由无脸他人的面貌构成的大写他者理论。  相似文献   

15.
明月清风 《天风》2008,(24):37-37
大约两千零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在中东巴勒斯坦旷野的牧场上,几位牧羊人正围坐一圈,守护羊群。突然,寂静的夜空传来天使的歌声,震耳入心。牧羊人又惊又喜,惊的是,声音来自天籁;喜的是,这天籁之声是一个大好的信息——人类的救主降生了!茫茫天地间,一惊一喜中,几位牧羊人将这佳音传开,一轮皎洁明月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切。  相似文献   

16.
谢劲松 《天风》2002,(6):16-17
基督徒是耶稣的门徒。耶稣的门徒是跟从耶稣,信他道的人。基督徒相信耶稣的道,并在自己的行为、言语与内在品质上力争体现出这个道。在耶稣的门徒里,那些特别令人仰慕的门徒被称为圣徒。基督徒虽然未必都是圣徒,但是他如果是按照耶稣的教导去行事做人,他就会改变自己的内在品质,变  相似文献   

17.
自1982年美国哈佛大学吉利根教授提出关怀伦理以来,关怀伦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新崛起的关怀伦理提倡以关系为基础,反对以原则为基础。以原则为基础的伦理学认为道德判断要基于普遍的原则并以一种无偏见的方式应用于每一个人,这其实是把人抽象化,忽略了处于具体情境中  相似文献   

18.
学科语境的首要因素是学科宗旨。生命伦理学以保护人类生命及其相关权利为宗旨,其语境中人的尊严有三个主要特征:以生命尊严为内核,以人格尊严为外围;属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具有指导化解原则冲突、奠基相关权利、贯通法律和政策等作用,是生命伦理学建制化行动的指南。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人的尊严"凝聚了宗教和世俗、伦理和法律、政府和民间的道德共识,是生命伦理学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三月,北京大学医学部胡林英老师将一位同学写给她的信转寄本刊。我们为这位同学就动物实验中之所见,表达关爱动物生命的情感所震惊。我们认为,此信直接涉及的虽是呼吁同学们在动物实验中善待动物,但它却深层地向我们提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命?医学科研在求真过程中要不要求善?医学人文教学的主旨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征得这位同学和胡老师的同意,本刊将此信连同胡林英老师、杨婧同学就此所写的评论一并发表,以引起我国医学院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他不在这里     
吴兵 《天风》2012,(4):14-16,67
经文:《马太福音》28章1节至7节第一个复活节的清晨,在门徒意料之外,耶稣的身体不在坟墓当中,封墓的石头已经滚开,天使明确宣告:"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太28: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