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国作为福音的主题,在对观福音中出现不下百次之多。主耶稣基督在从加里肋亚开始其三年传教工作时,据圣史记载,首先讲的就是天国的福音,他说:“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4:17)不仅如此,而且耶稣福音宣讲的主题正是天国。在山中圣训中讲到实践真福八端者时就说:“天国是他们的”(玛5:1-10);在教导我们祈祷时,他说,“我们在天的父,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来临”(玛6:9-10);他教导  相似文献   

2.
耶稣圣体瞻礼来到了,我们满怀着感激、喜悦、热爱的心情,欢庆这个圣节,纪念耶稣在受难前夕吃晚餐时所留给我们的一个无限伟大、神圣和爱人的厚礼——耶稣圣体宝血。圣教会文献关于至圣圣体奥迹教导我们说:“我们的救主,在他被出卖的那一夜,在最后晚餐中,建立了他的体血感恩祭献(弥撒圣祭),藉以永留十字架的祭献于后世,直到他再度来临(世界末日),并把他死亡复活的纪念,托付给亲爱的净配圣教会。这是仁慈的圣事、统一的象征、爱德的联系、逾越宴会,在此以基督为食物,心灵充满恩宠,赐给我们将来荣福的保证”。(礼仪宪章47)这一段话充分阐明了至圣圣体圣事的无穷奥义。  相似文献   

3.
死亡的必然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焦虑,人类一生都在发展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来应对死亡焦虑,以建构起有限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人始终受到关系的影响和塑造,死亡焦虑也具有关系属性,它并非产生于死亡本身,而是产生于关系的割裂、来自于对立本身。随着传统社会关系联结的不断削弱,死亡焦虑正在成为一个日益突显的社会心理问题。一方面,死亡焦虑促使我们积极地建立关系性联结,寻求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丰富深刻的关系性联结也有助于人们纾解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相似文献   

4.
管浩鸣 《天风》2018,(10):8-8
傅先伟长老的家人、各位牧长、各位弟兄姊妹:首先,很感谢基督教全国两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傅先伟长老的追思礼拜当中能够说几句话。作为一个后辈,其实傅长老跟我可以说有一种缘分。我们两个都是上海人,我和他沟通可以方便一些。傅长老给我的印象,第一个就是他真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他虽然是全国教会的领袖,但是对我们香港的牧师、主教一直都很和蔼客气!他凡事都亲力亲为。我记得在基督教全国两会的圣三一堂维修时,有一次他和我一起,他对我说:"我们一起爬到脚手架上面去看一下修缮进度。"  相似文献   

5.
恐惧与灾难     
在二战时期,当希特勒就要吞并整个欧洲,全世界都在以恐惧的心理看待这个旷世恶魔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进行反战动员的时候说:我们唯一引以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相似文献   

6.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兰闵 《法音》2009,(8):5-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死。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死亡时的痛苦有某种程度的减轻,但由于目前科学家对人死后的情形仍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无法找到有效方式帮助亡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7.
梁朴 《天风》2013,(5):12-15
你得救了吗?这个尖锐的问题可以更细致地表述为:当我们敞开心门接受耶稣,接受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伟大救恩,我们能否肯定主已经确实进来?他的救法是否已经应用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永生?我们能否确知,当我们接受他时,他是否也接受了我们?你得救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坚持说我们现在不会知道,得救是一个未知数,只能作为美好的盼望。另有人会警告说,宣称自己知道是犯了骄傲和放肆的罪。以上这些错误的思想来自撒但,我们并非不知道他的诡计。他指着"罪"对我们说:"不一定死。"又指着"恩"对我们说:"不一定活。  相似文献   

8.
黄成利  胡超 《心理学报》2023,55(2):318-335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1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2和实验3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雯在生命的第35个春天来临时和丈夫平静地分手了。没有吵闹,也无需和解。“既然我不想勉强自己,也不想勉强他,那么分手对双方都好。”叶雯说这话时,一脸的淡然。“其实我也挺理解他,因为人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生与死是生命线的两端,彼此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与死均是一种过程,也是生命历程必经之路,从小我们被教育死亡是恐怖的,是不可以谈论的禁忌话题,总之,就是忌讳死亡,心怀恐惧而避之不谈。随着近来人们对生死学的兴趣,死亡已不再是块禁忌区,而对死亡的关心,也正反应了现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