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乘一 《法音》2009,(6):24-31
说戒制度是僧团每半个月一次定期举行的诵戒.僧众通过对照戒条检查自身半月以来的行为是否清净。诵戒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检查的过程.倘有过失可待诵戒结束之后再忏悔。按律制.应当是诵戒之前已经忏悔清净.如此才符合说戒布萨的本意。但由于凡夫做不到善护三业,所以允许诵戒中反省、诵戒后忏悔以及每半月都重复同样的作法。说戒制度不仅能清净个人身心.利于修道.也是有助于僧团和合的常行羯磨制度.能真正体现僧团大众“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的共住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郁罗萧台浮黎座,太上昔日化弥罗。世上学仙访道者,几人曾亲得衣钵。自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函谷传道,西渡流沙。太上登浮黎之座,普化无方;老君留千二百经戒,无量度人。太上之道,乃分三乘,皆以经戒,升仙得道。故非经无以传道,非戒无以扬德。法有三乘,戒分三品,乃修道之梯蹬,升仙之宝筏。吾等出家修道,第一要务,乃是究竟生死;道经有曰:"仙道贵生,  相似文献   

3.
隆冬季节,黄叶飘零,落在圣母山脚下,四周静寂,人的心情似乎也清凉了。家乡曾有人来说:“你妈想你了,老落眼泪。”初时我只当玩笑——修道五年了,不该再有思念、留恋了吧! 妈妈!五年前,我和您一起工作,您知道我修道的决心已定,有人说:您的女儿要去修道,您真有福气,您真舍得!也有人说:不要让  相似文献   

4.
菩提一叶     
“散心动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成实论》《佛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要我们定下心来。止心于一境不使散乱,是为定。戒、定、慧三学,定排在第二,戒能生定,对于定来说戒很重要。生活中忙忙碌碌,是因为有所求。人活着总是有所求的,这当然不错,但有时候这种求并不完全是因为本人确实需要,而是因为别人有。现代工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这种发展使人眼花擦乱,人家有的不可能自己都有,心自然就定不下来。要真做到定,就得戒。戒什么?戒一个贪字…  相似文献   

5.
魏华存 (公元 2 5 2——— 334年 ) ,西晋女道士 ,任城樊 (今山东济宁市微山 )人。持斋修道多年 ,曾为天师道祭酒。她广收道教神书秘籍 ,所著《黄庭经》等书 ,为道教重要经典。道教界奉其为“紫虚元君” ,号“南岳夫人” ,后世奉为“上清派开派祖师” ,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文赞颂。但有关史料对其记载似显不足 ,修道于何处仙山就含糊不清 ,以致有失实之说。近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魏华存早年修道于今河南省沁阳市的阳洛山。在这一带居住、活动至少达四十二年之久。其主要道果就在这里取得。晚年才移居江南 ,在南岳衡山飞升。故说 :魏华存得道…  相似文献   

6.
一、《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与作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是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经文包括五篇,最具史料价值的是《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该经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关于该经的时代,学者意见不一。概言之,胡适、大渊忍尔、饶宗颐、柳存仁等先生主曹魏说①;张松辉、吴相武先生近年撰文重申此说②;汤用彤、唐长孺两先生主十六国元魏说③;杨联皗先生初主元魏说,后同意曹魏说④;小林正美先生认为出于宋末⑤。唐长孺先生提出的“秦人”问题,是考订《天师教戒科经》时代的重要线索。《大道家令戒》叙化…  相似文献   

7.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写经品》说:“经者,圣人垂教叙录,流通劝化,诸天出生。众圣因经悟道,因悟成真,开度五亿天人,教化三千国土,作登真之径路,为出世之因缘。”由此可见,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炼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提。正如经书所要求的,对于不经常使用的经书也应该认真学习,以旁通经常使用经书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加强道教信仰,加深道教教理教义的领会,并贯通于自我的修道实践中。道教经典,简称道经。古称“云笈”、“天章”、“宝文”、“神书”、“玉册”、“金函”、“…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6)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既然受了菩萨戒,就该明白持犯与得失的问题了。菩萨戒与声闻(小乘)戒的最大不同处,有两点:一是持戒的对象,二是受持的时间。前面已经约略说过,菩萨虽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  相似文献   

9.
"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诵经有感     
诵经是修道的阶梯,社会上有些不懂的人说:“道士”念经嘴里糊咕噜,我刚出家时,道教内部还有人说:“念经是老君的戏子,打坐是老君的弟子”,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诵念经典是道教徒入道之门,是中乘修道之法,经文博大精深,是引导思想和教导修道的标准及方法,并且阐...  相似文献   

11.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① 是现存最早的道教戒律著作 ,其出世最晚当在三国时期。虽然目前尚不能知道 ,在《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之前 ,是否还有像《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这样完整的律学著作 ,但因为有了它的存在 ,我们才有可能得以窥东汉至三国时期道教之一斑。《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由叙与戒两部分组成 ,在叙中记载了本经问世的缘起 ,文中称“昔周之末 ,赧王之时 ,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琊 ,授道与干君”。干君当即于吉 ,并说先授干君《百八十戒》 ,干君因以成道 ,后又授《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助人救命。但因当时“诸男女祭酒 ,托老君尊…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14.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15.
学习明代四十三代天师所著的《道门十规》,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在学道、修道、弘道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一个“诚”字。“诚”是修道之基,也是为人之本。道教历来都非常重视。《西升经集注》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显然,这是强调“诚”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道教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诚”的要求。《道德经》第十九章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意是说,人与人应以诚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社会就会太平。其经又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戒傲师弟说,他在镇上见到了严施主。看到戒嗔一脸茫然,戒傲便补充了一句,“就是那位几年前折腾得我们漫山遍野地帮他找纪念册的那位严施主呀。”经过戒傲的提醒,戒嗔这才想起了严施主,而那件事情已经过去有七八年时间了,戒嗔有些记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后来在记性比较好的戒傲的提醒下,戒嗔才勉强回忆起当初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一、戒定慧三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漏即烦恼,以其能对治烦恼,故称无漏。三无漏学的修习次第,犹如阶梯,级级相依,不可逾越,不可缺一。依戒起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如《中阿含·七车经》中满慈子对生地比丘说:“以戒净故得心(定的别名)净,心净故得见(慧的别名)净”。三学中以慧为先导,慧是德行的根本,如行路者的眼目,航海者的指南,黑夜里的明灯。大乘佛教把般若智强调到绝对的高度,其意也在此。菩萨具有大慧、深慧,才能于生死海,教化众生。“八正道”把“正见”列为第一,即是突出慧在修持中的作用。戒定慧三,说有先后,修习时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戒定以慧为先导,定慧以戒为基础,戒慧以定为依止。如此修习三无漏学,方能举一即三,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8.
王康 《中国宗教》2022,(8):50-51
<正>一、道教戒律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很多道教戒律中都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戒杀动物、植物的戒文。由于道教戒律繁多,在此就以道教戒律中规模较大、内容较全的《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和《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为例,对其中有关生态文明的戒文进行阐述。(一)《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形成于东汉的《老子想尔注》之后,东晋之前。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他的论述是十分宝贵的,把它看做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嚆矢,并不过分。孔子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戒之在得”的“得”,历代注释家都训为“贪得”,略举于次: 孔安国注云:“得,贪得”。今之学者释之谓:所贪得者可能包括名誉、地位、财货在内。  相似文献   

20.
清代高道刘一明,在道教理论上有很高的建树,他的一部分著作,被编辑成《道书十二种》,在道门中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关文》是《道书十二种》之一种,篇幅不长却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刘一明自己说,“通关”的目标在于让修道者“先学个无病好人”。人到这个世上,无论是修道者还是一般人士,不能不面对许多无法绕过去的坎,拿刘一明的说法,就是“关”。他列举了五十个关口,同时也预设了相应的过关方法。当然,作为思想上的“关”,他所提供的是从思想上精神上攻关过关的方法。从五十个关来看,少数几个“关”大约只有当时的修道者才会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