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则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森林里住着一只狐狸,有一天,狐狸发现了一棵葡萄树,葡萄树上结满了一串串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葡萄。狐狸想吃葡萄,它用尽各种办法均告失败。狐狸累得汗流浃背,边离开边安慰自己:"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这则寓言故事的本意是告诉大家,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找借口贬低它,以此达到平衡自己心理的目的。可现实往往是与寓言故事  相似文献   

2.
小康胜大富     
正在物质生活上,我抱中庸的态度。我当然不喜欢贫穷,人穷志短,为衣食操心,是很毁人的。但我也不梦想大富大贵,内心里真的觉得,还是小康最好。说这话也许有酸葡萄之嫌,那我索性做一回狐狸,断言大富大贵这颗葡萄是酸的,不但是酸的,还常常是苦的,有时竟是有毒的。我的证据是许多吃这颗葡萄的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快活,并且有些人确实中毒身亡了。我有一个感觉:暴富很可能是不祥之兆。天下诚然也有祥云  相似文献   

3.
周文江 《天风》2002,(6):12-13
雅歌书2章15节:“要给我们擒拿狐狸,就是毁坏葡萄园的小狐狸,因为我们的葡萄正在开花。”圣经里常用葡萄园来代表神的教会、我们的家庭以及我们个人的内心。小狐狸常代表罪、试探以及异端邪说等。小狐狸是在葡萄树正在开花时,来毁坏葡萄园,这种破坏性更大,直接影响葡萄的收成!  相似文献   

4.
才华与贪婪     
狐狸原来不聪明,也没有坏心眼。一天,狐狸遇见了仙女,就请求仙女给它聪明才智。仙女拿出一只仙果给狐狸吃。狐狸吃了仙果,马上就变得聪明起来,大家都夸它机灵能干。  相似文献   

5.
葡萄与人生     
假如人生就是吃一串有酸有甜的葡萄,那么,有怎样的吃法,就应有怎样的人生。好象钱钟书先生说过:世上有一种人喜欢先吃酸的,然后揣着美好的希望再吃甜的;另有一种人喜欢先吃甜的,然后怀着美好的回忆再去吃酸的。据说第一种吃法较古典,现代人偏爱第二种吃法——挥霍...  相似文献   

6.
正狐狸特别喜欢吃甘蔗,它企图独占甘蔗田,自己吃独食,不让别的动物吃。为此,每当别的动物询问甘蔗的滋味的时候,狐狸总是说,苦啊!苦啊!甘蔗很苦,苦得很,比黄连都苦!一天,动物们在甘蔗田头聚会,老山羊不解地问狐狸:"你总说甘蔗苦,为什么还要吃它呢?""良药苦口利于病!甘蔗虽然苦,但它可以清热解毒利尿。"狐狸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随口就来,面不改色心不跳。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心理故事。这个故事没有时间、没有地点,只有两位盲者和一只蚂蚁。这两位盲者姓啥名谁,笔者也说不清楚,只知道那位长者有一个雅号——“盲人哲学家”。他从明眼人那里听来几句“唯物”、“唯心”之类的名词,就时常挂在嘴边,别人便因此送给他这样一个“美名”。那位年青的盲者也想混个好名声,就拜“盲人哲学家”为师,他很聪明,大有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势。这两位既然是师  相似文献   

8.
山羊与老虎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小山羊误入了老虎洞,正准备离开这个有生命危险的地方时,老虎回来了。老虎问:“你是什么人?敢擅自进入我的家?”山羊一听老虎的口气,便知道老虎并不认识它。于是从容不迫地叼起一根老虎吃剩的骨头,自言自语似地说:“老虎肉真香呀!”老虎起疑了,壮着胆子又问:“你到底是什么人?敢吃我的肉?”山羊盛气凌人地说:“有眼无珠的东西,连我山大王都不认识吗?你也过来让我吃吧!”说着用它一对癥角迅速地向老虎冲去。老虎吓得掉头就跑。在逃跑中,遇见了狐狸。狐狸问:“虎大哥,山大王是什么样子?”老虎说:“浑身长着雪白的毛,头…  相似文献   

9.
放弃的哲学     
这是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只狐狸被猎人用套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人生残酷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抓贼有方     
正狐狸通过花言巧语,取得虎大王的信任后,被虎大王委以重任看管羊圈。起初,狐狸还算任劳任怨办事,老老实实治理羊圈。可好景不长,狐狸还是露出了尾巴,不久便偷偷宰一头山羊吃。眼瞅着一季一次的审核日期即将到来,若被虎大王知道它偷  相似文献   

11.
分享     
“分享”原为教会中常用的词,但这词已经成为社会上常用的名词,其意义也许可用下面的故事说明: 天下雨了,几个小贩无生意。饿了,卖饼的、卖瓜的、卖辣香干的、卖杨梅的各自吃起了自己的东西,反正也卖不出去。雨不停,他们吃也不停。这样,4个人各自感到渴死、胀死、辣死、酸死!  相似文献   

12.
据说,有位大师有“运气帷幄,治病千里”奇功——他可以通过自己强大无比的意念,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而且居然能“意到病除”,也不管患者患的是什么顽疾绝症。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心理按摩”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奇效。什么是“心理按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手法”,对那些出现“心理疲劳”、“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暗示、开导、说服和矫正,以让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看过一幅漫画,至今记忆犹新。一只瘦瘦的狐狸,从一个篱笆上的小洞钻进了葡萄园,它大吃大喝了三天,吃光了园里的葡萄,它想从原路返回,哪知道肥胖的身躯已经无法从那个来时的洞钻出来。聪明的狐狸思索了三天,又饿了三天,变瘦了才从洞门突围而出。漫画是戏谑的嘲讽,还是善意的规劝?我从中看出的  相似文献   

14.
把身边的每一位都当作朋友,你就会生活得幸福、快乐。在动物王国里,狮子病了,大家都去探望它,有一天,狼对狮子说:“狮王,以前您健壮的时候,狐狸不离您左右,而如今,它却离您远远的,一点儿也不关心您的健康……”恰恰在这时,狐狸来了,而且它听到了狼对狮子所说的话。狐狸就走过去,亲切地对狮子  相似文献   

15.
佛家有句活:人最难逃离的是自己设定的重重“心囚”。一个将所有的诱惑和欲望都一古脑儿往身后的行囊里塞的人,人生之路焉能不步履艰难?痛苦和悲哀也因此而产生。有个百足虫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只百足虫正静静地  相似文献   

16.
不知你发现没有,生活中有一种现象,逛大街你常会见到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伙子和一位阿娜多姿的迷人小姐手挽手在商店溜达,让人好不羡慕。一次去舞厅,一位公认的“坏”男孩总能邀起最漂亮的小姐翩翩起舞。也有些貌似儒雅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挖苦说:“鲜花插到牛粪上,可惜了。”当年上大学时读中外爱情小说也发现安娜偏不喜欢一本正经的卡列宁而喜欢花花公子提伦斯基这号人。还有尤二姐爱贾链,杜十娘痴情  相似文献   

17.
春节过后,同学们又从各自的村庄回到了学校,自然带回了不少新闻。其中传说最响的是上林镇鲍家河村刘大仙“斩妖除魔”之事。 一天中午,吃过午饭,我来到了所教的班级。只见十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全神贯注地听王大明同学讲“刘大仙”的故事。同学们见我来了,急忙起身让座。有几个学生忙说:“老师,你也来听听刘大仙的故事吧!”王大明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春节前他家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实业家准备了午宴,招待一批贵宾。当快乐的宾客围着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就坐之后,主人打开了红色的灯,肉食看上去很嫩,使人食欲大增,而菠菜却变成了黑色,马铃薯显得鲜红;当客人们惊讶不已的时候,红灯变成了蓝灯,烤肉看上去已经腐烂,马铃薯象发了霉,宾客们个个大倒胃口;当黄色的灯打开以后.葡萄酒变成了蓖麻油,宾客们显得象行尸走肉,几个娇贵的妇人急忙站起来离开了房间,没有人再有胃口吃东西  相似文献   

19.
森林里,狐狸和野猪相遇了。狐狸打心底里瞧不起野猪,就上来挖苦它:“看我长得多漂亮啊,美貌与智慧并重,连猎人都要忌惮三分;哪像你们野猪又丑又笨,吃饱了就知道睡,专长肥肉不长脑子”。野猪哪有狐狸那般口齿伶俐,无言以对,羞得无地自容.  相似文献   

20.
“敬贤”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认为人们应该把“贤”与“不贤”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选择的标准。在许多古书中也都提倡“敬贤任能”,如《墨子》提倡“尚贤”,《礼记》提倡“选贤与能”,《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至于敬贤任能的佳话,更是史不绝书。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周公就非常礼敬贤德之士,传说他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待贤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周公洗头发的时候,听有贤人求见,就赶忙握着头发,出门迎见。这位走了,那位又到,以致使他洗一次头要几次停止下来。吃饭时也是这样,为了立即接待来访的贤人,他一顿饭往往分作几次来吃。周公说:我这样做,“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何况傲慢无礼,派头十足,那怎么能招揽天下的人才呢?此外,象“刘玄德三顾茅庐”“肖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故事,更是有口皆碑,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