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朱兵 《美与时代》2004,(9):28-30
视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出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物体和事物的无穷无尽的丰富信息.视觉作为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揭示了人看待外部世界的另外一种方法--视觉思维.通过造型活动所学会的"看",改变了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马尔库塞说过:"艺术的使命就是让人去感受世界,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只要不自由的社会仍然控制着人和自然,被压抑和扭曲的人和自然潜能,就只能以异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艺术教育的首要职能是挖掘人的潜在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5)
正基督教倡导"出世"与"入世"的兼收并蓄,即所谓"出世的信仰,入世的生活"。圣经教导我们:"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基督徒"不属这世界"并不是指要远离世上正常的生活,乃是要远离世上罪恶的事。基督徒既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则无可推诿地要承担社会责任。基督徒不仅应承担普适性的社会责任,而且应该比一般人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信仰内在的要求,也是人们对基督徒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伦理生态概念是一个创新性的伦理学概念范式。伦理生态是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性和谐状态,也就是人的理性生存样态,是人类发展的"应该的应该之应该"。而阐述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涵盖内容及其研究意义是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最早将理想政治生活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寄托于天,而孟子通过赋予天以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意涵,将这一问题转向对人性的探讨,从而使客观的天道具备了人道的主观价值。孟子明确了人禽之别在于人性内在的价值尺度,使人从动物式的生存转向道德性的社会生活,从而对承载价值理性的人做了进一步规定。孟子将价值理性把握为一种无限的思维指向而非一种认识结果,使个别之"民"向普遍之"人"的转向成为可能。孟子的人性学说实现了人的价值理性的自觉,在优良政治秩序构建的方法论意义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唐凯麟 《哲学动态》1998,(12):37-38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它在社会的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引起了重大的变化.人必须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而这种改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出一种新型的人来.这种新型的人必须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的"创造着的人".为了造就出这种"创造着的人",对于当代人来说,应该努力创造一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6.
义人的根     
林志华 《天风》2008,(3):26-27
圣经很注重人的根.神不看人外表的繁华,他更看重人是否有生命的根.像那棵枝叶茂盛而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就受到主耶稣的咒诅.神所喜悦的人,应该"往下扎根,向上结果"(赛37:31).  相似文献   

7.
史爱军 《天风》2022,(9):34-35
丁光训主教曾说过:"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他强调:"不讲神学的宗教是低级和原始的;不思考问题的宗教,一定是同理性格格不入的."众所周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已持续几年,给人类社会和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辽宁省基督教的未来在哪里?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辽宁省基督教应当做何应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下,基督教也应该架起一座"梯子","上去下来"(参创28:12),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传下达,沟通联络,亲密互动.  相似文献   

8.
王学富 《天风》2022,(10):58-59
在西方心理治疗的传统里,把心理出现困难的人称为"病人"(patient),这是一种医学的视角.后来,当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则称之为"来访者"(client,如果直译,则为咨客).后面的称谓,显出咨询师或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在直面取向的心理学的理解里,不管是病人,还是来访者,都是心灵受伤、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我把他们理解为"受伤的人",虽然并不直接使用这种称谓.一般情况下,我们依然称"来访者".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6,(6):69-77
1932年发表三卷本《哲学》之后,雅斯贝尔斯便着手阐明哲学逻辑学。他的鸿篇巨著《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1947)不单单是知性逻辑学,而是现实生存的人的全部逻辑学。这部作品从对"时代的真理"的简要反思入手:真理不是占有,而是道路。真理"生成于思维与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在真理之路上,人想成为他自身,他把这个永恒的、远离现实的思维经验为一种违反其本性的东西。因为思维的真理性仅仅在于"它发生在时代中,并且与生活本身的历史现实性固结在一起"。对这一哲学逻辑学,雅斯贝尔斯时而称之为"基本思想"、"基本知识"、"第一哲学",时而称之为大全样式的哲学或者用其自创的术语称之为"大全论"(Periechontologie)。对于他来说,大全论这一基本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说明了真正的哲学思维的意义:人类正是通过参与大全存在,亦即通过参与出于起源的生活而走向人类自身。在此,他追踪一种三个层次的工作概念:第一层次对逻辑学史的分离过程进行描述;第二层次对这一过程进行概要性地综合;第三层次对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和科学个别定理进行批判。雅斯贝尔斯哲学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全论",即大全诸样式的学说。雅斯贝尔斯率先把人格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加以主题化,从而使业已丧失殆尽的一种有区别的德国哲学重新归于生效。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理性属于人格发展的动态方面,它与归入合理层面的知性截然相反。理性是共同的生活和追求统一的意志,它把不同的现实层面和心理基本功能联合在一起。在此意义上,理性不仅是哲学逻辑学的源泉,也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日本《改造》杂志所撰的"改造"文稿,是其伦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他在规范伦理学方向上的思考,也是他在伦理学方面唯一的公开发表。胡塞尔的"改造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将道德、伦理的生活建基于理性之上的要求和主张。理性在这里被当作一种规范性的东西,伦理生活因此也被当作一种经过理性规范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德性在于符合自然生活,因而伦理学首先就需要研究神性、人性和物性,也就是研究万物的"自然"。但思考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认识神明,也就是最高的善,从而走向德性。在思想领域,"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达到道德的高尚性才是,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认识"的限度,这也是属人的根本"义务"。义务在于行动,行动必须以智慧和良善为前提。德性乃是理性的保证,理性与德性的连接点在于"完善",达到存在的最高境界。研究这种境界的哲学不是知识的展示,更不是概念的思辨,而是治疗灵魂使之达到德性的生活方式。古代伦理思想的基础在于大写的"理性",其目标在于"高尚",其方法在于"义务"。理性的根本任务在于以自然天道为基础的"致良知"。  相似文献   

12.
孔子生活哲学四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孔子既仰望"天文",又俯察"人文".他关注现实人生,着意思考生活的真谛.孔子着力为生活辩护,主张人有追求物质满足的权利;他认为这种权利就是人人共享的,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各得其所的公平的社会.孔子还倡导人应过一种理性的生活,应注重对生活精神意义的品味.  相似文献   

13.
内在与超越,两个问题,其实所要解决的乃是一个如何超越的问题。海德格尔与牟宗三的两种超越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理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人若运用逻辑,就很可能忘却自己的存在,生活应有孔颜之乐。人的生存是世界性的存在,人既是有限的存在者,又是有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者)。此外,两种不同地域的超越,却走上了同一的主客不分的东方式的思维模式,这亦证明了中国文化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最善于思辨和最富于理性的一个.这一点,我们可以拿他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一个简单比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克己复礼,天下归仁"(1)的政治主张,从"现世的基本单位‘家'中的经验出发"(2),由家(齐家)到国(治国)再到天下(平天下),其中贯穿着一条极富政治色彩和道德功利的思想纽带--"仁".正是这种积极的"入世观",决定了孔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基本是形下的.而老子恰恰相反,他所尊崇的是超现实、超功利的"道",他不仅把"‘道'作为宇宙根本和宇宙规律的总称",而且"从宇宙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从而"标志了先秦理性化的完成"(3).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将他的思想发展到一种极致.  相似文献   

15.
英国现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与批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之一在于它的历史主义。但事实上,历史主义只是一种致力于对社会实践进行整体规划与长远安排的不可证伪的教条式科学。我们应该倡导一种"零星社会工程"理念,在"猜想—反驳"的基础上遵循社会演进的本来规律。不过,波普尔同时又区别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并对后者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敬佩之情。在思想史的意义上,这是审慎的理性对"理性的自负"的一次胜出,富于积极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和”: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的“中和观”主要有三层含义 ,即 :一是表征事物存在状态适中、合适、合理的观念 ,二是关于人之行动的方法 ,三是关于人之道德价值取向。其实质在于张扬了一种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 ,即“中和理性” ,并在今天仍然具有可供开掘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夫妻对话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而圣经说"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传10:12).  相似文献   

18.
行为博弈视野下信任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指个体愿意相信对方会与之在某种风险活动中互惠(对方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信任的实证研究主要包含相关研究和博弈实验研究,代表性的博弈实验有囚徒困境、信任博弈、议价博弈和蜈蚣博弈.人们对信任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四个:(1)信任是一种理性的计算;(2)信任是一种人际态度;(3)信任是一种个人特质;(4)信任是一种社会品德.  相似文献   

19.
李长第 《天风》2008,(9):33-33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而圣经说"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传10:12).  相似文献   

20.
4 医学的返魅:回归生活世界 身体是一种文化与社会构成,正如《第二媒介》的作者马克·波斯特[12]所言,身体总是已经从文化角度被铭写,从来就不是一个无须介入(mediation)就能被(科学的)理性主体所获得的自然的客体.一个人当前的生存实践是他的一切过去和未来的东西的结晶和聚集点,每个人当下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一个互相融通的"无底深渊"[13].疾病发生在人的身体中,亦即发生在时间、空间、历史中,发生在人的具身性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世界的语境中.疾病本身乃作为个体的人所经历的生活的印迹,而绝非单纯地发生在一个生物性身体中的生理事件.生活世界中的医学永远都不会是一门确定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摒弃了患者生活世界这个背景,单纯对某种疾病进行地点定位(localization),无论如何都难以就病为何在那时发生以及它如何作为来揭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