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寿光盐业遗址与宿沙氏之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以恩 《管子学刊》2009,(2):121-123
寿光市北部海滨地区双王城水库一带最近发现了一处大型商周时代的盐业遗址。它很可能便是古籍记载的以煮盐为业的宿沙氏之国。宿沙国曾一度因内乱国破后,人民投靠神农氏。商周煮盐者应是宿沙氏的后裔。宿沙氏内乱之所以著名当与他们的制盐卖盐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科技考古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盐业考古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山东寿光大荒北央、双王城等以海盐生产为主的考古遗存的发掘,为海盐考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作者从亲历的广饶南河崖遗址发掘为出发点,力图理清目前鲁北地区商周时期海盐考古的现状,并就某些问题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区与盐业有关的道教遗迹研究白彬四川盐业与道教的关系,是学术界过去未曾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依据有关文献记载,结合部分考古材料,对四川盐业与道教及巴僚少数民族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蜀中部分盐井的开凿应与道教的影响有关,道教与四川盐业发生联...  相似文献   

4.
谢炳国 《天风》2012,(3):64-64
《新京报》1月31日报道:安徽阜阳盐业和公安部门在公路上截获18吨私盐,并顺藤摸瓜,发现一起性质恶劣的“农药废渣盐”流入食用市场案件。江苏一公司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  相似文献   

5.
齐国的盐业     
齐国的盐业吕世忠研究齐国史,盐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以往论者较少。现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请学界同仁指正。一、西周时期齐国的盐业齐地在夏、商二代属青州。《史记·夏本纪》称:“海岱维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纟希,海物维错。”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是研究上古华夏族群起源的重要古籍。华夏族起于母系社会时期的女娲氏、燧人氏、伏羲氏、太昊(白皋)氏、少昊(白皋)氏,在黄河流域融合产生华夏族群。炎帝、黄帝继承发展到长江流域,炎帝蚩尤是包括苗族在内的华夏诸族的共祖。黄河泛滥流淌,山东成东部“孤岛”,血脉杂交、治水和海盐供中西部族民生活需要是促成华夏族群融合的重要原因。齐桓公改革称霸,推动家庭自耕农经济的国家管理体系完成华夏族群融合。  相似文献   

7.
李慧竹  王青 《管子学刊》2007,(2):43-46,53
根据《世本》、《孟子》等文献记载,夙沙氏和胶鬲是我国最早从事海盐生产的部落,本文经过梳理考证认为,他们应分布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北部沿海.通过相关考古遗存的分析,本文认为,夙沙氏制盐应是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或略早,制盐地域应在现今的山东北部寿光至广饶一带.在稍后的距今4300-3900年龙山文化晚期,鲁西北的阳信至滨州一带也兴起海盐生产,由此成为商代胶鬲的远祖.总的看,当时的制盐活动只能在海边进行,制盐技术也比较原始,这是符合其时代特点的.  相似文献   

8.
有盐吗?     
计文 《天风》2011,(5):1-1
3月中旬,日本强震导致核泄漏,核辐射引起世界不安。国内不知那位"高人"妖言惑众,说"碘盐可防辐射,海盐将受到核辐射"。于是乎,从广东到山东,从杭州到苏州,人们闻风而动,排队购盐,一时闹得人心慌慌。"盐王爷"、"一‘盐'难尽"、"有房有车、你有盐吗?"这些流行语成了网络新宠。最经典笑话是:一位老太在排队购盐的超市里异常镇定,不为盐所动。人们好奇地问:"你为何如此淡定?"老太说:"2003年‘非典'时我抢购的盐,至今还没吃完呢!"在此,我无意调侃盲目抢购盐者,相反,却非常理解他们在危机中的不安情绪。  相似文献   

9.
盐若失了味     
《天风》2020,(9)
正耶稣说:"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参太5:13-16)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是人身体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盐与纯洁有关,古代罗马人认为,盐是万物中最纯净的,因为它源自最纯净的阳光和海水。古代世界,盐是防腐的主要物质,它可以用来保存食物。今天,虽然有各种保鲜的化学制剂和保鲜的方法,但盐却仍然是最自然的防腐剂。当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盐最主要的特质是调味。  相似文献   

10.
刘慧 《美与时代》2024,(1):109-111
通过分析中国海盐博物馆IP视觉形象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取当地核心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归纳演绎或重构,形成新的设计元素,将其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融入博物馆IP形象设计中。以地域特色鲜明的海盐文化、湿地文化为博物馆IP文化主题,打造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促使地域文化与博物馆IP结合,提升博物馆IP的文化内涵。将创建地域博物馆IP形象设计体系,作为中国海盐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新思路,推动中国海盐博物馆和盐城城市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寿仙 《学海》2007,39(2):40-52
大运河在隋朝贯通后,淮安成为漕运要道,唐宋后,淮安又成盐运要津。明代以后,两淮盐业更加兴盛,特别是迁都北京后,京城粮米更赖漕运接济,淮安作为漕盐转运的一个重要枢纽,设有众多官府官员,其城市经济也步入繁华时代。  相似文献   

12.
齐国姜氏是先秦封国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姓族,也是中国古代许多姓氏的源起所在,其后裔中不乏著名人物,因此,对齐姜氏后裔姓氏来源、分布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论述和考证,有利于我们对齐国姜氏源流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齐国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古代是否提出过相当于三段论的推理形式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古代逻辑理论成果和科学水平的评价,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还是两种不同的论点:一种是根本否认中国古代提出了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否认有所谓的“三物论式”;一种是坚  相似文献   

14.
刘芳 《管子学刊》2016,(2):110-112
初生之蚕的名称"蚕蚁"至迟在中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宋代继续沿用"蚕蚁"的同时,开始用"乌儿""虫少"指称初生之蚕,元代开始用"蚁蚕",明代开始用"蚕花",至清,更有"乌""蜗儿""报头蚁"等名称。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初生之蚕的称谓不断增多,这一流变与我国古代蚕业的历史发展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蚕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谈“齐之化”和“无文刀”张光明齐国地处我国东方,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货币文化较早形成的重要地区。齐国先秦时期是铸行刀币的国家,它同我国北方地区的燕、赵、戎、中山诸国,共同形成了我国古代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中的以刀币为主的货币文化体系。齐...  相似文献   

16.
简论道家学术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养生理论的重大贡献黄钊道家学术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法自然”的旷达玄思,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推进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孕育成熟,对我国古代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发明以及养生理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海景观带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营造、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亲水性设计原则是城市滨海景观的核心和重点,城市滨水景设计观在尊崇亲水性原则下,通过对滨水景观带的道路、驳岸、亲水节点及植物配置的合理设计组合,形成更具有亲水研究性的滨海景观带。但现如今城市滨海景观的亲水性设计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型城市中,发展依然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清粥人生     
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喜欢粥。小时候,喜欢妈妈煮的粥。尽管锅里煮的都是苞谷粥,但喝得依然津津有味。似乎用柴火煮的粥,格外好喝。再配上凉拌萝卜丝、清炒南瓜块,喝口粥,就口菜,无比美味。  相似文献   

19.
在临淄区城东,有一处风景清幽,造型肃穆典雅的仿古建筑群,那便是依托姜太公衣冠冢而建成的姜太公纪念馆。在临淄,古代曾建有供奉太公的庙宇,后废圯。太公纪念馆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序列的风格,殿堂庙宇式的布局形式。主殿为歇山穿堂式,殿堂五楹,殿堂正中立一尊姜太公彩绘塑像。他那慈祥的面孔,智慧的双眼,显示出他的匡时济世、治国安民的非凡才智。大殿两边各有配殿,展列着太公先祖伯夷等姜姓族人开发古代经济、创造古代文化的史迹及太公的文德武功。姜太公也称太公望,姜子牙,名尚,系出炎帝神农氏部族,是尧舜之世四…  相似文献   

20.
董雪  李娜 《管子学刊》2009,(1):55-57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瓦当不仅数量可观,而且风格鲜明、极其特色,是研究古代瓦当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本文主要从艺术角度对齐瓦当装饰艺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