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文论的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 2 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艺学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时代巨变中 ,审视和剖析它所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历程。认为 :新时期的中国文论处于旧的文论范式将破未破、新的文论范式将立未立的新旧交替状态中。从一元文化时期意识形态话语的宏大叙事 ,到社会经济政治转型中文论话语的多元并峙 ,以至市场经济及全球化过程出现后 ,意识形态重新整合所带来的文论话语多元对话 ,中国新时期文论经历了一个由超离政治话语束缚、走向理论之本位常态 ,而最终又在新的多元综合的时代重建其意识形态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以平视的角度、虔敬的态度抒写广大善良无声的平凡小人物,其文学创作善于观察发掘民间中真善美的民族心灵和性灵。王淡人是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钓鱼的医生"的主人公,集中体现了恬淡豁达、乐善好施、心系生民等中华传统美德。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王淡人的人物形象将从真、善、美三个方面进行了挖掘论述,这有助于探索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视阈下,《金瓶梅》打破传统艺术思维,深植于民间文化土壤,着力刻画传统文化鄙夷的边缘性群体的日常丑态,并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原本凝固化、平面化的倾向,多色调地塑造了美丑并举的矛盾形象。在体裁上,用民间广场语言、讽刺性模拟、戏谑谐趣、雅秽结合等庄谐体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笑谑精神,深化了文本的狂欢主题,其狂欢式的脱冕、加冕仪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诗学惯于宏大叙事和理想演绎的僵化区域,进而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以及对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边缘性群体的深深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4.
梅琼林 《学海》2004,1(5):26-33
一 作为五四精神的杰出代表和启蒙主义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博大深邃、极富个性特色的启蒙思想体系一直深受学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启蒙主义历史脉络及其思想空间的深入探讨,鲁迅的启蒙思想问题再度浮现出来,并成为由文学史向思想史的研究转型的热点问题.但是,这种由文学史向思想史的急遽变化,还未真正使微观--直观型的文学研究形成思想史价值取向的体系规模.对鲁迅颇富寓意性质的启蒙主义的表述形态与思想建构,除了一概采用一种相当宽泛的西式话语概念--启蒙主义概念进行学术定位以外,却缺乏更加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根植于普通民众生活的信仰及文化表现,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有着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中可以略窥一斑。  相似文献   

6.
启蒙运动倡导的通过理性来解放思想的道路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启蒙成为新的神话。启蒙成为新的神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由启蒙而建立的以数学和逻辑形式为基础的绝对理性话语体系成为新的话语权威,启蒙建立的科学和技术已由从对自然的控制开始变成了对人的控制,启蒙从解放异化为桎梏。启蒙使得科学和技术发展起来,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取得胜利,其结果却是使人成为资本控制的对象。个体的人在商品经济导致的工业社会总体化背景下消失在社会的普遍化之中,本应该在文明发展中获得解放的主体被异化。工业文化导致文化商品统一了人的感性生活,本应该丰富和解放人的艺术被异化。解放启蒙,避免启蒙成为新的神话的根本途径是破除资本控制下的商品经济,通过个性多样化来消除极权控制并展开艺术救赎。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山东新时期小说家那里有清醒的意识和体现,山东新时期小说刨作中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具有鲜明的儒家精神特性,儒家文化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表现为山东新时期作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儒家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8.
李明洁 《学海》2011,(6):156-160
目前,以流行语为代表的民间语文的兴起拉开了一场新的语言转向的序幕。基于群众性非虚构叙事行为的现实性和行动性,大众的言说行为突显了主体性,演变为具有民主意义的话语实践。我们把这类兼具"现实性"与"行动性"特征的言语实践称之为"非虚构言语实践",其特征是:文本编码行为、话语言说行为和社会实践行为三位一体。"非虚构言语实践"在当代极具社会实践价值:作为饱含当下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事实,它以民间包围学院的方式解构了虚构的宏大叙事,以新的话语形式开启了新的文化启蒙的路径;它也促发了言语实践重回本体论地位的认知反思,导致"语言转向"运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再次整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新时期的文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新时期文坛上,一种注重从思想文化角度摄取题材、表现生活,致力于展现今人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个性,进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和冲突的小说登上新时期的文学舞台。这,就是“文化小说”。这种被冠之以“文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稳步发展起来,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烈的理性光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社会发展变革运动实质是文化运动我们说,新时期的文化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同时也是新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与其它一些小说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10.
王皓 《美与时代》2013,(1):114-115
数字技术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泥泥狗"数字化保护方案的实施,就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传播途径为"泥泥狗"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引起大众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弘扬、传承民间文化的活动中来。一、淮阳"泥泥狗"的生存现状及研究目的淮阳"泥泥狗"是中原地区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它的由来与上古时期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有关,而其造型据考  相似文献   

11.
《原道》2015,(4)
启蒙作为本源于西方文明的哲学思潮与社会运动,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价值。这一普遍性价值在方法论和伦理学向度上的表征最为明显。这一点在近代中国对于启蒙思想的引进和诠释上表现尤甚。相对于西方文明宗教启蒙作为主要论域,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以伦理为中心,内在地要求伦理启蒙作为中国近代启蒙的民族文化特性。虽然近代中国启蒙先行者注意到在方法论和伦理学层面阐扬启蒙的普遍价值,但由于特定历史阶段对富强与主权的强劲要求,作为伦理启蒙的形而上学基础,个体主义被浓墨重彩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涂抹得难以辨认。从地域性和时代性文化中抽离出来的普遍性启蒙精神,被中国人自身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禁闭起来。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与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学术上讲,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相混,有时甚至很难区别哪种是纯粹民间信仰,哪种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真正的宗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在数量分布上,…  相似文献   

13.
《原道》2015,(3)
启蒙作为本源于西方文明的哲学思潮与社会运动,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价值。这一普遍性价值在方法论和伦理学向度上的表征最为明显。这一点在近代中国对于启蒙思想的引进和诠释上表现尤甚。相对于西方文明宗教启蒙作为主要论域,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以伦理为中心,内在地要求伦理启蒙作为中国近代启蒙的民族文化特性。虽然近代中国启蒙先行者注意到在方法论和伦理学层面阐扬启蒙的普遍价值,但由于特定历史阶段对富强与主权的强劲要求,作为伦理启蒙的形而上学基础,个体主义被浓墨重彩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涂抹得难以辨认。从地域性和时代性文化中抽离出来的普遍性启蒙精神,被中国人自身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禁闭起来。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正史中是圣人,但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却是一个通俗化的文学形象,与史统孔子形成很大区别。然而,小说对于孔子的通俗化又与历史上尊孔、非孔有异质的文化特征:这是民间思想极度活跃的表现,是民间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性所使然,表现出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孔子的认同与变异。  相似文献   

15.
江西贵溪境内的龙虎山,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的发祥地。道教来自民间,源于上古,具有土生土长的汉民族特点。随着道教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扩人,道教文化对民间文化,又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上,不仅民间戏曲染上了一层宗教色彩,而且还出现了民间道戏。这种民间戏曲和民间道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既属于民间文化,又属于道教文化(宗教文化)。它们之间构成了你扯着我,我扯着你,互相影响,彼此交渗的关系。道教文化的涵盖面是极宽的,共印痕随处可见。贵溪的民间戏曲和民间道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历史悠久,班底雄厚,源远流长,影响颇大,素有“戏曲之乡”和“无贵不成戏”的说法。正如《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所指出的:历史上,贵溪的班社,自成一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是我国最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图形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间美术图形也适应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发生变化,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符号,使得这些民间美术图形更富于时代气息。论文针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斯洛文尼亚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主将。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主要从知识论角度阐述意识形态不同,他主要从生存论、主体建构意义上对意识形态进行拉康式解读,致力于回答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揭示意识形态和人的生存及社会现实的关系。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人和社会寻找自我身份的根据,而人和社会则是文化符号(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因此意识形态的真正秘密在于它既确立了个人和社会的身份,同时又造成其分裂即“他者的短缺”或“真实的缺失”。分裂表明意识形态的漏洞,而漏洞使意识形态批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伊斯兰教的“知行合一”观从恩霖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制度、文化体系和生存哲学。因此,伊斯兰教既为穆斯林规定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规定了对物质生活所应持的态度。这是伊斯兰教区别于其它宗教信仰的特征之一。同时伊斯...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在普通民众生活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文化传承的强大惯性。本文从民间信仰的概念、现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并就民间信仰研究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思考,认为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都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